全文1432字,閱讀約需4分鐘 

撰稿 / 長田(媒體人) 編輯 / 劉天紅 校對 / 吳興發

近日,一則家長突擊檢查孩子所在學校校外配餐公司的視頻引發關注。相關視頻配文“泡在水池的凍雞腿”“廚房地板長滿青苔溼滑”,還配上了一些現場查看到的食材和制餐點環境照片。家長表示,現場查看,發現不少食材是凍品,麪點也有預製的。

當“預製菜進校園”的話題還在爭論不休之時,這樣一則短視頻的出現,無異於在家長情緒上澆了把油,將反對的聲音推向另一個高潮。視頻的確顯示配餐公司可能存在預製菜問題,但在此事中,這其實還只是個枝節問題,重點是,在那極其髒亂的環境中,什麼食物能夠保證是安全的?

輿論壓力之下,涉事的深圳市光明區外國語學校20日發佈情況通報稱,針對視頻中反映的制餐點食品加工製作相關情況,該公司屬地市監部門已介入調查,將依法依規予以處理。同時開展整改,協商家委會啓動配餐企業的重新招標程序。

事後道歉、表態整改,這個套路並不陌生。但相比事後的信誓旦旦、言辭懇切,家長更在意的是:這樣的食品,孩子們喫了多長時間?學校是否知情?如果不是家長髮現,這家配餐公司還要供應到何時?顯然,這一連串的疑問,需要涉事學校以及配餐公司來解答。

一般來說,學生在學校集中用餐,供餐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食堂自制,將買來的食材烹飪之後,供學生食用;另一種是與校外供餐單位合作,供餐單位在中央廚房統一做好食物之後送到學校。

隨着市場化供餐的興起,採用校外配餐的學校越來越多。兩種模式本沒有誰優誰劣之分,只要安全、健康、能夠滿足學生營養需要,就都沒有問題。怕就怕,一些黑心企業、黑心商家,爲了利益,在校園食品衛生安全上暗地裏搗鬼,壞了良心。

不管是食堂供餐還是校外機構配餐,教育部等多部門制定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都做了明確要求。比如,對學校食堂要求:“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嚴格按照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經營項目進行經營”;學校從供餐單位訂餐的,“應當建立健全校外供餐管理制度,選擇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能承擔食品安全責任、社會信譽良好的供餐單位。”

然而,不管是食堂供餐還是從供餐單位訂餐,這些年,都發生過不少校園食品安全事件。遠的不說,就在本月初,雲南某高中就有多名學生在食堂用餐後出現噁心、腹痛等症狀,疑似食物中毒。

至於校外配餐,最近江西省贛州市蓉江新區的一些中小學生家長反映,由於當地中央廚房供餐配送不及時、服務人員不足,開學第一天學校就出現了數百名孩子下午3點還沒喫到午飯的情況。有的孩子喫到了飯,卻感到肚子不舒服。隨後當地約談供餐企業,並停止中央廚房統一供餐。

這幾起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當然只是個案,不宜將其上升爲普遍現象,讓所有學校來“背鍋”。但由於校園食品安全關涉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茲事體大,任何一起此類事件,都不應該輕輕放過,必須追責到底。

各地也不妨藉此契機,對校園食品安全做一番檢視,及時發現問題,梳理整改,確保學生健康安全用餐。

不管是預製菜還是現炒菜,都必須遵循一個底線原則,那就是,食物必須足夠安全、衛生,符合學生成長髮育需要纔行。如果連這個前提都保證不了,一切討論也就都失去了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