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吉林長春,市區突然出現嚴重空氣污染,能見度從5公里以上降到幾百米,空氣中瀰漫着濃重的異味。 澎湃影像 資料圖

環境部副部長翟青近日在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2023年中國環境戰略與政策學術年會致辭時表示,從發展階段看,我國還處於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階段,產業結構調整,能源轉型發展任重而道遠。減污的同時要做到協同降碳,這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從治理的基礎來看,2022年底全國還有近1/3的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今年上半年北京也感受到了沙塵重污染天氣帶來的影響,空氣質量總體上仍然沒有擺脫氣象影響,部分地區土壤污染還在持續累積,農村生態環境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突發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仍未根本改變,噪聲、油煙、惡臭等影響羣衆獲得感的突出環境問題仍然大量存在。

從外部環境看,全球環境治理的形勢更趨複雜,我國應對全球環境治理的任務依然非常艱鉅。

但也要看到我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趨勢沒有變。翟青說,從成效上看,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幅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地級及以上城市 pm2.5的平均濃度首次降到2022年的29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減少93%,地表水的優良水體的比例達到了87.9%。長江干流水質歷史性的達到了二類水水質,建成了一批美麗河湖,美麗海灣。

從感受上看,人民羣衆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顯著提升,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成就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另外,近年來,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環境效益顯著,垃圾焚燒技術這些年來顯著提升,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排放水平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並且通過“裝、樹、聯”能夠向社會公開每家垃圾焚燒企業的在線監測數量,讓社會監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