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諾貝爾基金會決定,2023年每項諾貝爾獎的獎金都將增加100萬瑞典克朗(約66萬人民幣),這意味着2023年得獎者將能得到1100萬瑞典克朗(約734萬人民幣)。

這將是諾貝爾獎一百多年來歷史最高獎金金額。

2001年諾貝爾獎百年華誕時,獎金額首次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並一直延續到2011年。金融危機的發生導致了諾貝爾基金會本金縮水。2012年,諾貝爾獎的獎金降至800萬瑞典克朗。2017年,獎金數額從800萬瑞典克朗增加到900萬,2020年提高到了1000萬。

對於此次獎金的增加,諾貝爾基金會稱,截至2022年底,基金會的總投資資本市值爲57.99億瑞典克朗(約38.74億人民幣)。基金會之所以選擇增加獎金,是因爲“這樣做在財政上是可行的”。

諾貝爾獎基金會負責管理瑞典炸藥發明家諾貝爾(Alfred Nobel)的財產,在1895年立下的遺囑中,諾貝爾委託給基金會3150萬瑞典克朗的遺產,從1901年至今,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多次經濟危機,諾貝爾基金會到底是如何管理諾貝爾的遺產,實現百年長青的?上海交通大學的兩位研究者試圖通過他們的研究給出答案。

按照日程,2023年度諾貝爾獎各獎項名單將從10月2日起公佈。《知識分子》也將進入“諾獎黃金週”,爲讀者們帶來關於諾獎自然科學領域的更多信息。

2023年諾獎名單公佈具體時間:

10月2日——生理學或醫學獎 歐洲中部時間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

10月3日——物理學獎 歐洲中部時間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

10月4日——化學獎 歐洲中部時間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

10月5日——文學獎 歐洲中部時間13時(北京時間19時)

10月6日——和平獎 歐洲中部時間11時(北京時間17時)

10月9日——經濟學獎 歐洲中部時間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

撰文 | 喻愷、徐揚 

責編 | 陳曉雪

●                  ●                   

從內部到外部、從個人到組織,諾貝爾機構全方位的“葆顏”讓百年諾貝爾獎依然青春煥發。更讓人驚歎的是,諾貝爾先生約3100萬瑞典克朗的遺產捐贈不僅發放了一百多年,還增值到了今天的57.99億瑞典克朗!而且僅從名義價值上看,僅2015年發放的獎金(4000萬瑞典克朗)就足以耗光這筆原始捐贈了。那麼,作爲諾貝爾獎財務管家的諾貝爾基金會到底是如何打理諾貝爾先生的遺產,從而讓這筆錢既能夠持續支持獎金髮放,同時還實現了增值的呢?

“三觀”之一——守足財

來源:WIki

遺產捐贈是諾貝爾基金會投資本金的初始來源。諾貝爾先生不僅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也是工程師、發明家、企業家,他一生擁有355項專利,並以此在20個國家設立了近百家工廠,組建了一個全球性的工業帝國。這位被法國大文豪雨果稱爲“歐洲最富有的人”在過世後只留給家族成員少量財產,其絕大多數可變現財產用於成立一個基金,由遺囑執行人進行投資理財,並將每年的投資收益以獎金的形式發給上一年爲人類作出最傑出的貢獻的人。諾貝爾先生的遺產捐贈總淨值超過3100萬瑞典克朗,這筆鉅款爲諾貝爾獎的發起和發展奠定了極爲強大的資金基礎。

投資收益是諾貝爾基金會投資本金的常規來源。諾貝爾基金會並不對外募集資金,因而沒有外部的資金補足。爲防止通貨膨脹造成投資本金的長期縮水,就必須形成內在的資金造血功能。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以下簡稱《章程》),每年基金會必須將投資收益的一部分歸入投資本金。這部分金額的確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當年的通脹率與基金市值相乘,一種是直接劃撥當年總收益的10%。例如,2012年採取了第一種方式,2600萬瑞典克朗被轉入本金以維持通脹調整後的基金價值,而2013年採取了第二種方式,轉入了1320萬瑞典克朗。

免稅優惠是諾貝爾基金會投資本金的隱性來源。成立之初,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面臨着繁重的稅收負擔,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諾貝爾基金會都是斯德哥爾摩最大的納稅者。幸而,瑞典和美國先後於1946年和1953年給予了該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被免去的稅收就相當於是政府每年向諾貝爾基金會贊助了本金。此外,根據《章程》,“如果獲獎者拒絕接受諾貝爾獎金,或在第二年的10月1日前仍未按理事會的規定將獎金支票兌現,那麼獎金將被納入基金會的本金。”“如果出於某些原因獎項沒有頒出,則獎金將被保留至下一年,若到時候獎項仍不能頒發,則獎金將被納入基金會的本金。”這是投資本金的一些或然來源。

儘管遭遇過本金縮水的衝擊,但因有鉅額啓動資金做基石,以及收益迴流(開源)和免稅優惠(節流)的雙向保護,長期內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本金得以保存並獲得了超越通貨膨脹的增長。截至2014年底,包括自有房產在內,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市值達到38.7億瑞典克朗(約合31億元人民幣),實際價值相較於成立之初翻了226%。

“三觀”之二——理好財

由於擔負特殊使命,國外很多基金會在藉助資本市場進行資產保值增值的時候更加註重安全性和穩定性。早期的《章程》規定,諾貝爾基金只能投資於債券和貸款等有固定收益、有擔保或抵押的產品。然而,這種過於保守的理財方式限制了收益的增長,致使諾貝爾獎金支出越發艱難。1953年瑞典政府放寬政策,諾貝爾基金會才得以自由地投資股票和房地產這些曾一度被列爲禁區的資產類別。在稅收免除和自由投資政策的雙輪推動下,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管理由被動轉爲主動,併成功扭轉了投資基金的減值趨勢,成爲其投資史上里程碑式的轉變。

進入1980年代,諾貝爾基金會迎來了一段投資的好時機。1982-1999年股票牛市盛行,又恰逢斯德哥爾摩房地產大熱,在當地投資了大量房地產的諾貝爾基金會收益頗豐。1986年,當時美國最大的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的資產從28億美元(1970年)增長到47億美元,翻了不到一倍,而同期諾貝爾基金會的市值則翻了近五倍。1987年,理事會將基金會的絕大部分房地產轉移到一個獨立的上市公司貝瓦里根(Beväringen)名下,並趕在90年代初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前出清了其在該公司的股份。時任諾貝爾基金會執行總裁的斯蒂格•拉梅爾不僅看準了房地產市場趨勢,還注重在全球進行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和挖掘投資增長點。他自己負責瑞典國內的投資,跨國投資則交由外部理財顧問,這種內外結合的管理方式在投資環境日趨複雜的情況下凸顯了優勢。

2007年,諾貝爾基金投資於股票的份額佔67%,其中大部分爲歐美公司的股票。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基金會對股票投資的風險規避更加明顯了,投資比例基本維持在略高於50%的水平。股票和債券的投資比例雙雙呈現下降趨勢,基金會的重點投資領域隨市場走向已經延伸到對沖基金、房地產等高收益的另類投資。如下圖所示,截至2014年末,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組合大類爲股票(55%)、債券(12%)、另類(33%),值得注意的是,對沖基金的佔比將近1/4。儘管在危機期間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業績並不樂觀,但近兩年略有回升,如2013年與2014年的投資總回報分別爲16.4%和11.8%。諾貝爾基金會主要的投資收益仍來自於股票(26.6%,2014),此外,私募股權(16.7%,2014)的收益率也向好,2014年5月末新加入的可轉債投資在當年底的投資年化收益率達16.7%。

作者製圖

合理的資產配置、全球化分散投資、拓展另類投資,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管理是經受住市場考驗的,然而也存在過反例。Wenner-Grenska Samfundet這個幾乎不爲人知的機構也曾是一家瑞典基金會,1937年由瑞典工業家、富豪Axel Wenner-Gren與妻子捐資設立。該基金會與諾貝爾基金會的成立背景非常相似,然而其投資的項目風險太大,投資主管的策略嚴重失誤,導致曾有4000萬瑞典克朗的資產只剩下不到幾百萬,而且從1973年11月開始,基金會成員就遭到了起訴。曾有人預言,如果該基金會的資產用於證券投資的話,當時的資產規模將超過諾貝爾基金會。

“三觀”之三——散準財

諾貝爾獎金數額由基金會理事會決定,各單項獎的獎金額度相等。具體來說,每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淨收益的10%歸入本金再投資,餘下的90%分爲五等份交給各頒獎機構。各機構得到相應錢款後,扣除25%作爲評獎費用和諾貝爾研究所的經費,剩餘75%即爲當年各項諾貝爾獎的金額。一百多年裏,諾貝爾獎的獎金金額髮生了很大變化。按照諾貝爾的遺願,1901年的約15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正好相當於當時一位教授20年的工資。隨後,獎金的金額起起伏伏,直到1991年,6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才與90年前首筆獎金的實際價值相當。

按照諾貝爾先生的遺願,只有基金會的直接收益,即利息和分紅才能用作諾貝爾獎金,但從2000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獲許將出售資產的資本利得用於發放獎金和應付日常開支。2001年諾貝爾獎百年華誕時,獎金額首次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並一直延續到2011年。金融危機的發生導致了諾貝爾基金會本金縮水、收益慘淡,然而與此同時,諾貝爾基金會的花費還在逐年增加。現任諾貝爾基金會執行總裁拉斯·海肯斯坦表示,照這種情況基金會仍能維持三十年,然而諾貝爾獎是一個永恆的事業,“我們應當對此有所反應”。從2012年起,諾貝爾獎的獎金降至800萬瑞典克朗,以減少本金損失從而確保獎金的永續發放。此外,諾貝爾基金會還設有應急的儲備資金,即使在連續兩年都沒有獲得投資收益這種幾乎不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下,基金會仍能照常發放獎金而不必動用本金。

1968年,瑞典央行在其300週年慶之際向諾貝爾基金會捐贈了一筆鉅款,設立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該獎的獎金並不由諾貝爾基金會提供,而是由瑞典央行每年贊助與當年諾貝爾獎金相同的資金。而且,瑞典央行還需額外支付諾貝爾基金會等同於當年獎金額65%的資金,以彌補經濟學獎得主的評選費用。經濟學獎設立後,諾貝爾基金會決定,不再增設掛靠在諾貝爾名下的獎項。

從獎金提取來看,諾貝爾基金會在以下兩個方面把關:其一,嚴格的獎金支取規則和應急預備,使基金會能夠制定出合理的、可靠的獎金額度,既保證諾貝爾獎金的持續授予,又免於動用本金。其二,毫不動搖地堅守諾貝爾獎的原始獎項,不增不減,這既是對諾貝爾先生遺願的尊重,也能夠防止節外生枝造成精力和財力的分散,從而確保了諾貝爾獎自身的可持續性。

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頒獎儀式

斯德哥爾摩的老皇家音樂學院舉行丨來源:nobelprize.org

永續型基金之路

捐贈基金可分爲兩種模式,花費型和永續型。花費型基金的本金可以立刻或在一定期限內用盡,永續型基金的本金則不能被使用,而是用作投資以獲得收益,將收益用作所需。後者的運作精髓就在於,將雄厚的本金、專業的投資、合理的支出三者相結合,讓原始資金源源不斷地產生效益。

以諾貝爾先生的遺產捐贈爲起點,諾貝爾基金會圍繞守足財、理好財、散準財這“三觀”來把關資產管理,走出了一條永續型基金的正路。守足財:原始基金雄厚固然是優勢,但不動用投資本金,並通過每年的收益留存來保存本金的實際價值,才能在未來的時間裏依然擁有足以生財的本錢。理好財:根據市場行情和政策風向及時調整投資策略,由保守、被動逐漸轉爲積極、主動,挖掘新的投資增長點,從而不斷實現本金的增值。散準財:靈活的獎金額度和固定的授獎範圍,讓基金會資金的流出合理而可控。

百年不間斷的運作爲諾貝爾獎累積了品牌,而維持其運作的經濟命脈尤爲重要。可以說,永續的資產管理模式對諾貝爾獎的成功運作功不可沒。這也是國外衆多大學捐贈基金採用的管理模式。然而,諾貝爾基金會和大學捐贈基金的運作模式不盡相同:一方面,諾貝爾基金會不對外募資,其本金主要來自諾貝爾一次性鉅額捐贈和持續的投資收益留存,而大學捐贈基金常年對外募資,其本金來自持續的社會捐贈和持續的投資收益留存;另一方面,諾貝爾基金會只爲諾貝爾獎提供資助,而大學捐贈基金從整體財務、科研投入、師資隊伍、學生獎助等諸多方面支持學校的發展。因此,大學捐贈基金的永續模式的更爲複雜,永續理財模式所產生的果效也更爲明顯,有待更多更深的研究。

我國的基金會從20世紀80年代興起,截至2015年2月初,基金會總數已達4268家。企業和個人捐贈不斷增加,大額捐贈屢現,2014年我國有24人年度捐贈總額超過1億元,且多集中於高等教育等公益領域。大量非公募基金會湧現,特別是國內企業設立的基金會,通常是先有資金,再按照宗旨和章程成立基金會。然而,由於時間較短,我國的基金會在項目運作、資金管理等多個層面尚處於探索階段。借鑑諾貝爾基金會的永續理財經驗,有助於將我國的基金會做成永恆的事業,讓捐贈資金年復一年地發揮效用。

將包括與諾貝爾獎有關的展覽、演講和教育設施

來源:Nobel Cent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