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0月7日文章,原題:對美國和中國來說,首先要從聆聽做起中國有個詞用來描述最瞭解你的人:知音。第一個字表示“知道”“理解”,第二個字表示“音樂”。它與古琴大師伯牙和唯一能聽懂他音樂的樵夫子期的故事有關。這個詞蘊含巨大力量。我是名歌劇演唱家和教師,也是文化外交的實踐者,這種外交利用藝術、體育、文學及其他表達形式來促進相互理解。當我們真正聆聽並相互瞭解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在像美中之間這樣具有挑戰性的複雜國際關係中,這點尤爲重要。

謹記,美中關係正常化得益於乒乓外交,1971年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隨後費城交響樂團1973年赴華演出,這是西方交響樂團首次訪問新中國。此後無數次的文化和教育交流幫助拉近兩國關係。但疫情和日益敵對的關係令文化交流大幅減少。特朗普政府期間,幾個重要的美國項目被取消,包括將美中學生派到對方國家學習的富布萊特項目……我們不僅沒有聆聽,還很少溝通。

我是最近在中國東南部一次巡迴演出中瞭解到“知音”概念的。十多年來,我多次赴華演出並擔任美國國務院藝術特使,但這之前並未聽說過這個詞。我被它爲美中兩國提供的潛力深深觸動。我的“老師”是8歲的福建男孩黃毅成(音),他住在山區小鎮上,他母親歡迎我進入他們簡陋的家。我只能說些基本的中文,而他的英語很好。我們即將離開時,他遞給我一件小禮物並說希望我能成爲他的“知音”。後來,當我見到著名指揮家和教育家鄭小瑛時,才明白“知音”的真正含義。我爲她演唱我們都喜歡的歌劇《卡門》的片段,她也用中文爲我演唱一段。音樂和藝術使我們能讚美共同的人性。

儘管美中或許看似相距遙遠,但我們的未來深深交織,世界命運掌握在我們手中,美國人必須努力理解中國人民的希望、夢想和願望。中國正以令許多美國人震驚的方式奔向未來,有關提醒無處不在:設置虛擬現實遊樂空間的公園;人工智能機器人在火車站、酒店和購物中心與人們互動;數字支付方式令信用卡和現金看起來像古董。

有令人鼓舞的交流跡象。去年,美國國會通過旨在增進音樂家交流的法案,美國國務院上月推出“全球音樂外交倡議”。我希望這些以及其他項目能來到中國。人們往往通過政治、貿易和安全視角看待美中關係,但藝術視角也不可或缺,因爲它們在不同社會之間架起橋樑。這就是一首歌曲可通過幫助我們共同想象更美好未來而讓世界變得更好的部分原因。但我們必須首先努力真正、深入地聆聽歌曲歌手、作曲家和音樂原創地所在社會的心聲。我們必須把成爲彼此的知音當成共同的目標。(作者卡拉·卡納萊斯是歌劇演唱家、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文化交流高級顧問與特使,丁玎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