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唐俊

10月9日晚間,交通部等九部門印發《關於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對目前的公交行業遇到的困境提出15項政策舉措。

《意見》指出,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公衆出行習慣發生深刻變化,城市公共汽電車客流大幅下滑,公交企業普遍經營困難,行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最近兩年,陸續有公交公司發公告稱面臨“停運”,一些公交公司因資金困難出現拖欠員工工資和社保情況。其中既包括商丘、鄲城、黃石、耒陽、衡山等中小城市的公交,也包括天津公交這樣的大城市公交企業。

僅公開報道就可查詢到,自2021年以來已有十餘起公交停運或欠薪事件。與此同時,未停運的公交公司基本也都在縮減運營線路、降低發車頻率。可以說,這已經不是個別城市遇到的難題,而是整個公交行業面臨的困境。

公交經營陷入困境,最本質的原因是客流大幅減少,導致收入已經無法覆蓋支出。公交公司自身也在努力,推出了定製公交、商務班車等一系列服務,甚至還賣起了菜、做起了婚車服務。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爲公交公司增加了收入,但並未解決根本問題。

此次發佈政策的部門,除了主管公交行業的交通部,其他還有發改委、公安部、財政部、人社部、自然資源部、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中華全國總工會八部門。這顯示出國家對於該問題的重視,此次推出一攬子措施也更加系統全面。

《意見》共提出15項措施,包括落實補貼、完善價格機制、合理確定免票範圍、推動公交用地綜合開發、電價優惠、保障從業人員工資待遇等。

公交作爲基本公共服務,票價低,必須依靠政府補貼纔可正常運營。此前一些公交公司發佈過的停運公告,大部分都提到資金困難主要是因爲政府補貼不到位,且多爲民營公交。在目前地方財政喫緊的情況下,一些城市並未按時撥付公交補貼。

《意見》的第一條措施就聚焦補貼問題。其中提到,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立並實施城市公共汽電車企業運營成本覈算和補貼補償制度,平等對待不同所有制運營主體,及時撥付相關資金,鼓勵先行預撥部分資金。

一些城市的補貼壓力來自免票人羣過多,尤其是免費的老年票。《意見》提到,各地要量力而行,合理確定城市公共交通乘車優惠羣體範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老年人按年齡給予綜合津貼的方式,替代老年人優惠乘車政策。

公交長期維持低票價,甚至部分城市目前仍執行1元票價。《意見》提到,城市公交價格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其中要考慮運營成本、公衆承受能力、補貼等因素。最近蘭州公交就進行了票價調整,9月23日開始,起步價由1元漲至2元。

根據交通部數據,全國公交電動化比例已經超7成,電費也是公交運營成本的重要支出。《意見》提到,各地在夜間爲新能源公交車提供低谷電價的基礎上,可在日間設置部分時段也執行低谷電價。

《意見》還提到,各地可在城市核心區、擁堵區域收取更高標準的停車費,以鼓勵公衆從小汽車轉移到公交綠色出行。同時,《意見》鼓勵公交發展多元化業務,包括拓展旅遊服務、拓展廣告,面向社會開放加氣、加油、充電、維修等服務。

目前,TOD模式在地鐵行業已經較爲成熟,即“軌道+物業”,這成爲許多地鐵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現在,公交企業也可學習這一模式。《意見》提到,允許新增公交場站配套一定比例的附屬商業,現有場站的閒置設施可開展商業服務,並且公共場站可進行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

《意見》提到,要障從業人員工資待遇,督促公交企業按時足額髮放工資、繳納社會保險,引導企業建立從業人員工資收入正常增長機制,按不低於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確定駕駛員工資收入水平。

《意見》還支持公交行業對接資本市場,比如將符合條件的公交票款收益權資產證券化,並鼓勵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爲公交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但嚴禁違規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副教授範文博對界面新聞表示,針對當下公交運營困境,九部門聯合發佈的一系列措施非常及時。文件提出的指導意見很全面並且有針對性,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安排,有望突破當前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如何推動落實,敦促地方政府儘快出臺具體的保障落實機制,以確保政策不打架、不折扣、不變味。”範文博說。

範文博舉例,今年6月份,公安部發布的公交專用道優化管理措施生效,個別城市在政策落地時變成了取消公交專用道,與此次九部門的意見中提到的“保障公交優先通行,實現公交專用道連續成網”就相悖了。

此外,還有不少具體細節需要落實。範文博舉例,文中提到“對於政策性虧損,地方財政及時給予適當補貼補償”,“適當”的措辭如何解讀和執行;“冷僻線路”如何明確定義;農村客運補貼資金是否適用於城郊/城鄉公交線路;接駁地鐵車站的靈活公交線路是否能夠市場定價等。

範文博認爲,接下來每一級政府都需要儘快出臺本地更具體的指導意見和發展方案。他認爲,城市公交的可持續發展依賴於三個方面:一是政府給予足額補貼;二是企業提高運營服務水平,主動吸引客流;最後,也離不開公衆對於公共交通優先的支持和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