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苑)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下稱《行動方案》)。會議強調,推動專利轉化運用,充分挖掘專利價值,大力發展專利密集型產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

近年來,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整體呈穩步上升態勢,2022年爲36.7%,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今年5月,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發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2》顯示,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18年的1.77萬億元提高到4.78萬億元,增長了170%。其中,企業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貢獻了全國93.7%的技術輸出和82.8%的技術吸納。

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也顯示,我國科研單位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爲13.3%,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爲3.9%。專利轉化特別是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仍有待提升。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爲,專利轉化率不高的原因,包括專利成果的質量和含金量不高、專利市場誠信體系存在缺陷、有關專利的國有資產流失界定不夠明確等。針對這些問題,此次國常會通過的《行動方案》,要求“從提升專利成果質量和加強政策激勵兩方面發力”。

會議提出,更加註重從現實需求中凝練科研問題並進行攻關,建立健全有利於專利成果轉化運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勵政策,着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進一步優化市場服務、培育良好生態,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運營體系處處長陳明媛日前透露,從政策推動角度,未來將突出轉化導向,即更加面向產業終端的轉化,引導高校院所樹立專利不轉化就是最大損失的理念,去倒逼整個專利管理的優化和提升;加強總體謀劃,讓知識產權工作融入產業轉型、科技創新、金融服務、企業經營和高校院所管理的全過程。

專利密集型產業指的是專利強度高於平均水平的產業,即在一定規模投入專利產出數量相對較多的產業,專利密度高、附加值高、經濟貢獻高,代表了全產業創新的基本方向。

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達到14.3萬億元,同比增長17.9%。

《“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將“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作爲重點工作任務,預期到2025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達到13%。

爲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培育和發展專利密集型產業,我國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這些政策主要針對補貼資金對的來源、補貼的對象及方式作出了規定。

專家認爲,爲了實現專利密集型產業的穩定增長,除了強化強化金融、人才、稅收政策對專利密集型產業的支持,還應建立一套科學的專利密集型產業激勵措施與評價標準,建立公平合理、權責分明的專利歸屬,完善專利的收益分配和轉讓機制,以知識產權制度推動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