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名爲“世界各國收入一覽表”的帖子在網上傳播,聲稱“世界大數據時代,太厲害了,輕而易舉就統計出2022年世界各國人均月收入”。根據這張“一覽表”,中國2022年的人均月收入爲1155元,排在表格最後一位。

不少粉絲向上海闢謠平臺詢問:這個表格正確嗎?

經覈查,該表格完全不正確。

“人均月收入”說法不靠譜

中國2022年的人均月收入並非1155元。

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在官網發佈的《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顯示,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9%。國家統計局還給出解釋: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和轉移淨收入。

如果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折算,2022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爲3073.58元。

不過,多名數據分析師指出,“人均月收入”的說法已經暴露了網傳表格很不專業,因爲“月收入”不是經濟學統計指標。

而且,網傳表格雖然打着“大數據時代”的旗號,卻缺乏統計的基本要素——數據來源。當一份統計表格中的數據來源無法求證時,統計結果的可信性自然大打折扣。

上海闢謠平臺則將網傳表格的數據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權威組織的數據庫進行了比對,搜索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即便將相關數據折算成月收入,與網傳表格中的數據也相差甚大。網傳表格的數據沒有來源,很可能是東拼西湊甚至杜撰的結果。

網傳榜單排名也不對

那麼,有沒有權威機構對全球各地的居民收入進行過排名呢?

在主要數據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公開資料庫中,並沒有“世界各國收入一覽表”等結果。不過,世界銀行等權威組織的部分統計結果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例如,世界銀行有一份《按購買力平價 (PPP) 衡量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現價國際元)》數據,羅列了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其中中國2022年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爲21250現價國際元。

對於這份表格裏的相關名詞和單位,世界銀行進行了解釋:“購買力平價(PPP)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是指用購買力平價匯率轉換爲按國際元計算的國民總收入 (GNI)。而統計所採用的單位“現價國際元”,在該統計中,其購買力與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相當。

在全球範圍比較可支配收入並不容易,即使準確收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也並非將當地居民收入摺合成人民幣排序就能得出孰高孰低的結果,而是要考慮統計方法、匯率、購買力等多種因素。

世界銀行以同樣的購買力爲基數,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收入進行了統計,是相對科學嚴謹的統計方式。比照世界銀行的數值,網傳“一覽表”的排名很有問題。

例如,在網傳“一覽表”中,泰國、厄瓜多爾、阿塞拜疆是排名在中國之前的國家。可根據世界銀行的表格,泰國的數值爲20070,厄瓜多爾爲12630,阿塞拜疆爲16530,均低於中國。

網傳“一覽表”的高收入國家或地區排名也不對。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排名靠前的5個國家或地區分別是挪威(118440)、卡塔爾(110640)、新加坡(107030)、百慕大(98610)和盧森堡(97750)。

需要提醒的是,公衆可以參考世界銀行的數據來評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均收入,但不要在數值后冠以“美元”等貨幣單位。因爲世界銀行使用的“現價國際元”只是一種虛擬單位,代表了一定的購買力,而不是某種貨幣。

謹慎看待各種網傳數據和表格

數據分析師認爲,統計是一件專業且嚴謹的工作,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以統計方法爲例,不同的統計方式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在統計居民可支配收入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住戶部門可支配(總)收入”,屬於宏觀統計範疇;另一種由住戶抽樣調查得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屬於微觀統計。後者在統計時,若形式和口徑不同,會帶來更多的差異。

不過,有些“統計”結果的撰寫者卻不考慮這些;很多傳播者不明就裏,以訛傳訛。

上海闢謠平臺注意到,“世界各國收入一覽表”已不是第一張被覈查爲假的表格。近年來,有好事者或別有用心者出於各種目的,杜撰數據、捏造結果。網傳的各種表格往往不符合統計原則,數據模糊或虛假,結論荒謬,卻在文字中增加挑撥情緒的內容。比如,本次所傳的“一覽表”最後就有一句“您還驕傲嗎”,似乎不願意各界看好中國經濟發展。

事實上,中國經濟的韌性、潛力和活力不僅體現在數據上,也被國際組織所認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新近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坎坷的復甦》報告中,特別提到了中國的價值:“中國經濟在重新開放後正在強勁反彈。隨着今年1月新冠疫情的消退,人員流動恢復正常,零售銷售量和旅行訂單等高頻經濟指標已開始回升。由於中國吸收了亞洲約四分之一的出口,以及其他地區出口的5%至10%,中國的重新開放和經濟增長很可能產生積極的溢出效應,與中國貿易聯繫更緊密、更依賴中國遊客的國家將受到更大的溢出效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