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政的重點就是要降低購房門檻和成本,讓更多有意向的購房者不僅有資格,也能在首付和房貸利率方面享受到當前最低的成果。

吳若凡/發自上海

亞運會結束後,杭州火速出臺了樓市新政。

10月16日早間,杭州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關於優化調整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放鬆限購政策,爲市場注入更多購買力,同時在差別化信貸方面進行了調整。

雖然限購區沒有完全放開,但暗藏玄機:針對非杭州市戶籍家庭,只要在杭州市區範圍內有繳納城鎮社保或個人所得稅記錄的,就有購房資格,不再要求社保年限,這對外地戶籍購房者而言,大大降低了入市門檻。

一位品牌房企杭州區域營銷負責人表示,此次新政的重點,就是要降低購房門檻和成本,讓更多有意向的購房者不僅有資格,也能在首付和房貸利率方面享受到當前最低的成果。

目前來看,新政後客戶基數將進一步放大,市場分化的情況也將會加劇。鏡鑑諮詢創始人張宏偉預計,主城限購區對於非限購區、周邊三四線城市的購房“虹吸效應”將進一步增加,短期內將有一個成交的小高峯。

━━━━

購房基數進一步擴大

此次,杭州樓市新政最大的特點在於限購方面的鬆動。

通知明確,將住房限購範圍縮小爲上城區、拱墅區、西湖區、濱江區四個主城核心區,杭州戶籍家庭在限購範圍內限購2套住房(新房和二手住房),外地戶籍限購一套。其他如蕭山、餘杭、臨平、錢塘、富陽區等解除限購,與此同時,單身人士也放開限制,最多可以買兩套。

此次將限購區收縮至主城四區,其中暗藏玄機:針對非杭州市戶籍家庭,只要在杭州市區範圍內有繳納城鎮社保或個人所得稅記錄的,就有購房資格,不再要求社保年限。

“這大大降低了入市門檻。”浙報傳媒地產研究院院長丁建剛表示,理論上只要繳一個月的社保或一個月的個稅,或者以前曾經繳過,即可在限購範圍內限購1套。

而此前,外地戶籍在杭州購買新房需連續繳納48個月社保或個稅、購買二手房需連續繳納12個月社保或個稅。

如此一來,本次新政所放開的區域中,錢江世紀城、未來科技城可能成爲吸引外地人購房較爲熱門的板塊。

原先杭州的樓市政策調整一直較爲謹慎,更趨向於“一區一策”,效果偏短期性,基本在1個月到2個月,一旦到了後期,效果逐漸轉弱。此次新政和之前相比,區別在於對改善性需求的力度更大,短期內將有效提升市場成交量,特別是熱門板塊將繼續升溫。

此外,在當前市場法拍房逐漸增多的情況下,杭州此次新政也進行了調整,對參與限購範圍內住房司法拍賣的競買人,取消“須符合本市住房限購政策”限制。這意味着,法拍房市場也將不再限購。

但上述營銷負責人表示,雖然限購有所放開,主城區新盤“限價”依然嚴格。一些熱門區域的項目熱度仍然很高,一些“紅盤”甚至還存在“拼社保”的情況。

━━━━

冷熱分化或將加劇

身爲浙江的省會城市,杭州樓市始終保持着較強的韌性。此次降低購房門檻後,勢必給三四線城市富裕家庭帶來了資產重新配置的機會。來杭州買套房,將會成爲全省中產以上人羣的新的選擇。

限購放開以後,客戶基數將進一步放大。但放開之後,也勢必會導致杭州市場面臨“內冷外熱”的局面。

目前,杭州主城區外圍的新房面臨較大去化壓力,這類房源均價在3萬元/平方米以內,總價300萬~500萬元,面對二手房的競爭仍處於劣勢。

上述營銷負責人分析,亞運會之前只有核心區(現在的限購區)的部分“高倒掛”項目保持一定市場熱度。隨着二手房房價的回調,倒掛程度降低,外圍區域的新房活躍程度已明顯低於過去一兩年。

在弱週期的市場背景下,杭州的購房羣體渴望迴流主城和城市核心板塊,這已經成爲置換類需求的置業的主流。在此背景下,核心板塊400萬~600萬元的新房和二手房關注度會有所增加,如奧體、未來科技城這兩個板塊,韌勁足、抗壓能力強。

杭州樓市取消限購的措施,以及“認房不認貸”等措施的落地,有助於置換類改善需求的落地。這類羣體以“賣舊買新”爲主,是迴歸到主城、城市核心板塊的主力軍。上述營銷負責人表示,這類人羣有很強的置換需求。

2023年下半年以來,杭州市場熱度有所回落,急需重振旗鼓。9月,新房住宅成交面積80.63萬平方米,成交規模雖環比增長,但仍低於上半年各月成交水平。二手房市場也表現不佳,成交4130套,環比下降12.1%。

對此,前述營銷負責人表示,新政短期內會提升整個市場成交量,特別是二手房成交量的上升。那些被限購的剛性需求購房者、一直在等待新政的購房者會快速入市。

不過,杭州多名市場人士也表達了謹慎的看法。

“9月以來包括南京、蘇州、廈門、成都等強二線城市,放開或部分放開限購,出臺了甚至更寬鬆的政策,但市場並沒有太大的波瀾。”浙報傳媒地產研究院院長丁建剛表示,杭州此時放開限購,能對省內三四線城市產生一定虹吸效應,但絕無可能令外地購房人蜂擁而至。即使能吸引一部分購房者,也只是吸引到杭州極少數的核心區域和核心板塊。

值班編委:馬

責任編輯:溫紅妹 劉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