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上海證券報

記者 範子萌

全球經濟自年初以來蹣跚向前,通脹衝擊、地緣政治衝突等不確定性持續存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展望全球經濟表現?中資企業“出海”,將迎來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企業的全球能力建設正在加速。”日前,摩根大通環球企業銀行亞太區總裁博萊曼(Oliver Brinkmann)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需求日新月異,中國企業“出海”的趨勢已從早期尋求市場、技術和資源,轉變爲近年來更加註重供應鏈整合和品牌建設。

從“走出去”,到“引進來”。市場瞬息萬變,全球投資對於中國市場的看法亦在持續演變。博萊曼說,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如今全球企業在中國展業的方式與過去相比已發生很大的轉變。比如對於外資機構來說,早前我們看到以合資公司的形式運營,到現在可以全資持有企業。”

新興力量推動中國經濟發展

“全球經濟會處於一個相對複雜的處境中。”博萊曼說,在持續高通脹和貨幣政策收緊的雙重壓力下,全球經濟增長正在放緩,預計短期內經濟前景將相對疲軟,但衰退情景大概率不會出現。

聚焦中國經濟前景,博萊曼稱,一大明顯感受是當前中國服務業、旅遊業正在復甦,而且,包括新能源產業、電動汽車等產業亮點突出,成爲支撐中國經濟表現的新興力量。摩根大通日前調高中國2023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至5.0%。

“穩增長政策的落地效果進一步顯現仍需時日。”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及環球企業銀行大中華區總裁黃健也對記者表示,當前,最近國內較多經濟數據,包括PMI、零售數據等均顯現出邊際修復的跡象,但消費者信心的恢復還需要時間。

“走出去”步伐穩健:“出海”湧現新亮點

投資領域越來越廣,海外業務越來越嫺熟——在複雜的全球環境中,中資企業“出海”顯現出新的特徵。

“中國企業的全球能力建設在加速。”博萊曼說,近年來,中國企業“出海”步伐保持穩健,在海外業務上變得越來越成熟。

數據印證了中國企業不斷開發海外市場的步伐——過去20年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一直保持高增長,每年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從2002年的27億美金增加到2021年的近1800億美金,同時每年對外直接投資金額自2012年來已經連續十年保持世界前三的地位。

博萊曼表示,摩根大通在其與客戶多年的合作中觀察到,中國企業“出海”的趨勢已從早期尋求市場、技術和資源,到近年來更加註重供應鏈整合和全球品牌建設。

不過,企業“出海”,“風浪”難免。博萊曼坦言,任何企業的全球化進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出海”過程中會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地緣政治紛爭、政策變化、匯率波動、大宗商品與運輸價格變化等。

這也對金融機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歐洲、美國到拉丁美洲,中國客戶真正走向全球,變得愈發全球化和多元化,這便是摩根大通能發揮所長的地方。”博萊曼說,摩根大通的全面業務已遍及全球100 多個市場。就地理足跡而言,這是非常獨特的。

“摩根大通的獨特優勢在於我們的‘橋樑’角色。”黃健稱,摩根大通作爲具備深厚本地和國際經驗的銀行合作伙伴,可以幫助企業在“出海”進程中有效地應對當地、區內及全球環境的變化。

“引進來”空間巨大:中國市場地位難以替代

在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佈局全球網絡的同時,全球企業對於中國市場的看法有何改變?

“雖然最近一段時間外商投資出現放緩,但我們沒有看到跨國公司撤出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博萊曼說。

博萊曼觀察到,全球企業在中國展業的方式已發生很大的轉變。“以前僅僅是向中國消費者銷售產品,現在是與本土合作、研究、產出,成果既在國內銷售,也向世界其他地區出口。跨國公司需要學習適應本土化的發展。”

“擴大市場份額”——這是當前背景下,摩根大通企業銀行的戰略打法。博萊曼介紹,這一戰略的重點在於爲進入中國的全球企業的子公司以及海外的中國企業提供服務,同時,以強大的跨境業務能力,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設立業務、穩步紮根。

爲此,摩根大通在中國市場持續投入、深耕本土。今年年初,摩根資產管理獲批100%控股上投摩根。摩根大通也是國內第一家全資控股證券和期貨的外資機構。

“引進來”與“走出去”的一個關鍵議題是人民幣國際化。對此,黃健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深化取決於實體需求與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培育與完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