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0多千米,是长江奔流到海的里程;20年,是张家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不懈坚持。

10月20日,备受瞩目的2023年长江文化节在张家港开幕,让人们再度关注振兴长江文化的先行城市。廿载,她溯游而上,将一场主体为长江文化的节庆打造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盛典和重要的长江文化符号;廿载,她顺流而下,让一脉江水奔涌入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世界舞台。

张家港,这座位于江尾海头的县级市,用文化改写着自身“命运”,同时担起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足够的信心与耐力串联起了长江沿线的悠悠文脉,在实践中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让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璀璨耀眼。

江沙沉积处 文化绽新姿

江流浩荡,奔涌的浪花,不舍昼夜,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也塑造着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灵魂气质。其中,文化是让一座城市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而建立文化自信则推动着人们不断挖掘与寻找、发现再创造。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和尚在前五次东渡未果后,率众弟子乘日本遣唐使归舟,从黄泗浦出发开始了第六次东渡,最终获得成功,成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当年的黄泗浦就位于今张家港东南部塘桥镇境内,众僧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态度,与如今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遥相呼应。

千百年后,1986年,沙洲撤县建市,“崭新”的张家港依旧带着勇于开拓的初心,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日更兴,在“三超一争”的嘹亮号角声中一往无前、背水一战,建起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修通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张杨公路”、打造了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

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走在前列。1994年,张家港率先喊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口号,80万张家港人用一把把扫帚,“扫”出了首个国家卫生城市……那时起,张家港人早已埋下了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的草蛇灰线。

时至今日,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前三名的张家港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等200多项国家级荣誉,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也成为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最宝贵的经验。

再回顾长江文化节的20年,张家港能主动寻到“长江”这一文化母题,也就不那么让人意外了。2004年张家港将目光投向了血脉相依的长江,开创性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活动。20年来,长江文化节不断生长、丰富、扩容,以长江文化为媒、张家港精神为帆,携手长江沿江各省(区、市),在江海回荡的天地间打造出一方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聚光舞台。于是,便有了“县级市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这样的生动比拟。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张家港充分重视城市文化建设,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己任,探索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张家港也在不断深化自身对文化特质和作用的认识。

今年是张家港“现代化建设先锋年”,锚定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这一新目标,天然良港张家港,又一次跨越时空,担起了文化互鉴、发展共赢的使命,这不失为历史的一种“必然”。

传承有新意 文化出精品

20年弦歌不辍、初心不改,没有谁比这一片富饶沙洲,更懂时间沉淀的意义。

20年来,张家港坚持举办节庆活动,更是从中探索出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文化繁荣的方法,即沉下心来紧抓长江文化共建的核心目的,持续强化文化交流互鉴,以此推动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塑造城市的独特品格。

今年长江文化节开幕前,预热活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吃过晚饭,8岁的李晓瑜就跟着妈妈来到“守望长江”民俗文化市集“赶集”,青海玉树藏香、苗族银饰、湖北缠花……都是晓瑜从前没有见过的新鲜玩意儿,叫她大开眼界。除了特色文化展位,市集还特别设置快闪表演区,白族山歌互动、四川变脸喷火、湖北曲艺鼓等长江流域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表演轮番上演,展示着独具魅力的长江文化风情大集。

历年来,张家港力图打破长江文化地域和艺术种类之间的隔阂,秉持着对话交流理念,以长江文化为纽带、节庆为平台,构筑了一个沿江城市联动对话、交流碰撞的共享共建空间。沿江13省、区、市的戏剧团、艺术团、文化馆等200多个单位同台献艺;中国群文学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艺家协会、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等交流学习;沿江 12 省(市)各级群艺馆、剧协等机构紧密合作……雪域文化、巴渝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等灿烂辉煌的流域文化在港城精彩绽放。

文化交汇碰撞中,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08年,第十五届中韩日(BeSeTo)戏剧节搭载艺术节在张家港举办;2015 年,第五届国际幽默艺术周搭载艺术节平台精彩亮相;2021年,落地上线文化和旅游部艺术数字资源库长江流域文旅数字资源专题库,“未来非遗”当代视觉艺术展为全国美术馆首创……长江文化节已累计开展各类跨区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动180余项,长江沿线各省(区、市)线下参与总人数超160万,线上长江文化节全网话题点击量超2亿次。

不仅如此,百姓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其中,成为文化的“主角”。走进张家港图书馆,多色方形沙洲哨口板式风筝、长形棉条钩编成的网兜格外惹人注目,这是由当代艺术家、张家港本土非遗传承人和张家港200多名市民共同合作打造的艺术装置作品。作为长江文化节子项目之一的“未来非遗:公共民俗学中的社会参与”展览,真正让普通市民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去,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与当代艺术的交融互通。

在文化的融合共享中,城市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如今,张家港文艺精品层出不穷,荣获文旅部1个文华奖、6个群星奖、5个省文华奖、32个省“五星工程奖”;荣获1个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3个中国曲艺牡丹奖,张家港也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齐获梅花奖、牡丹奖的县级市。

文化为民、文化铸魂,就是要让百姓在家门口,更加便利地享受文化、感受文化。长江文化艺术节尝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百姓消费相结合的新型运作机制,实行戏曲惠民举措,大戏展演最低票价10元起,每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超过90%。

金秋结硕果 精彩聚港城

“长江文化品牌建设和长江文化节”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项目获评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长江文化节获评“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等荣誉、入选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计划“区域联动品牌活动”,被明确为江苏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张家港用20年的精雕细琢,为江苏勠力打造了“长江文化节”这个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平台。

2021年,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正式更名为长江文化节,并升格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自此,长江文化节以“融合·弘扬·共享”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场内场外联动”的形式,不断扩大节庆知晓度和覆盖面。

20岁,仍是芳华待灼的大好年华,长江文化节如未曾停歇的“后浪”,助推千年文脉持续焕活。

2023年长江文化节着眼全域,突出展示长江江苏段文化特质。在活动设计上始终坚持联动长江流域13省(区、市),体现全流域互动,挖掘整合长江全域相关要素和资源,彰显长江文化一体多元特色。同时,发挥江苏主场优势,突出展示吴越文化片区特色。其中,长江流域曲艺团体、省内沿江城市小剧场剧目将汇聚苏州,与苏州市域各板块的节目一起跨区交流演出,让全市人民共享长江文化成果,增加文化获得感。

此外,今年的长江文化节包括了“文物长江”“非遗长江”“艺韵长江”“行走长江”“开放长江”5大板块共22项内容,主要有“曲唱新时代”开幕式、“江海奇幻游——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开放式博物馆特展、“折叠黄泗浦”考古遗址元宇宙沉浸式体验、“对话:海上丝绸之路与‘未来非遗’”当代艺术展等系列活动。其中,创新推出的“折叠黄泗浦”考古遗址元宇宙沉浸式体验是本次活动的亮点,通过元宇宙创新手段,将云计算、VR、AR、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让长江文化可见可感可亲。

“江海奇幻游—— 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开放式博物馆特展

虚拟陈列展示概念图

在传承中弘扬,在交流中创新,20年坚持,张家港深刻领悟了文化发展的逻辑,并且用责任与担当书写下长江文化的华美篇章。过往的20年也蕴藏着强烈的现实价值:唯有守正创新,才能切实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金秋时节,走进张家港湾10平方公里生态湿地内的德积街道永兴村,岸线色彩别样丰富。不久前,这里的长江文化走廊·张家港湾文旅产业融合提升项目入选为2023年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名录,要打造“最美江湾”和“最美江村”的滨江风光。

今年以来,张家港把握国家部署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机遇,广泛链接沿江城市的各类资源要素,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新项目,为港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今年的长江文化节上,“水韵江苏”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长江百景”遴选成果、“大美长江”孙晓云书法手稿和“长江春色图”大型画卷配套发布,将全力提升长江文化品牌助推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

长江行至张家港这一程,像是在漫长旅程中积攒够了沿线的精彩故事,在江海交汇第一湾娓娓道来。“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的张家港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绵绵用力的坚持和久久为功的信念,唯有这份坚持和信念,才能担起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使命。如今,长江文化节风华正茂,天然良港一如当初,她们携起手来,将以更加挺拔的风姿朝着未来踏浪高歌,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龚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