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0多千米,是長江奔流到海的里程;20年,是張家港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不懈堅持。

10月20日,備受矚目的2023年長江文化節在張家港開幕,讓人們再度關注振興長江文化的先行城市。廿載,她溯游而上,將一場主體爲長江文化的節慶打造成爲享譽全國的文化盛典和重要的長江文化符號;廿載,她順流而下,讓一脈江水奔湧入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世界舞臺。

張家港,這座位於江尾海頭的縣級市,用文化改寫着自身“命運”,同時擔起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足夠的信心與耐力串聯起了長江沿線的悠悠文脈,在實踐中不斷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明交流互鑑,讓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璀璨耀眼。

江沙沉積處 文化綻新姿

江流浩蕩,奔湧的浪花,不捨晝夜,見證着這片土地的滄海桑田,也塑造着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靈魂氣質。其中,文化是讓一座城市擁有獨特魅力的重要來源,而建立文化自信則推動着人們不斷挖掘與尋找、發現再創造。

唐天寶十二年(753年),鑑真和尚在前五次東渡未果後,率衆弟子乘日本遣唐使歸舟,從黃泗浦出發開始了第六次東渡,最終獲得成功,成爲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當年的黃泗浦就位於今張家港東南部塘橋鎮境內,衆僧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態度,與如今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遙相呼應。

千百年後,1986年,沙洲撤縣建市,“嶄新”的張家港依舊帶着勇於開拓的初心,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逐日更興,在“三超一爭”的嘹亮號角聲中一往無前、背水一戰,建起全國第一家內河港型保稅區、修通全國縣級市第一條高等級公路“張楊公路”、打造了全國第一條“城市步行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的奇蹟。

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同樣走在前列。1994年,張家港率先喊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口號,80萬張家港人用一把把掃帚,“掃”出了首個國家衛生城市……那時起,張家港人早已埋下了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的草蛇灰線。

時至今日,穩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前三名的張家港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等200多項國家級榮譽,走出了一條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特色之路,“一把手抓兩手、兩手抓兩手硬”也成爲張家港精神文明建設最寶貴的經驗。

再回顧長江文化節的20年,張家港能主動尋到“長江”這一文化母題,也就不那麼讓人意外了。2004年張家港將目光投向了血脈相依的長江,開創性舉辦“長江文化藝術展示周”活動。20年來,長江文化節不斷生長、豐富、擴容,以長江文化爲媒、張家港精神爲帆,攜手長江沿江各省(區、市),在江海迴盪的天地間打造出一方保護、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的聚光舞臺。於是,便有了“縣級市扛起了弘揚長江文化的大旗”這樣的生動比擬。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張家港充分重視城市文化建設,以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爲己任,探索激發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張家港也在不斷深化自身對文化特質和作用的認識。

今年是張家港“現代化建設先鋒年”,錨定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先行區這一新目標,天然良港張家港,又一次跨越時空,擔起了文化互鑑、發展共贏的使命,這不失爲歷史的一種“必然”。

傳承有新意 文化出精品

20年絃歌不輟、初心不改,沒有誰比這一片富饒沙洲,更懂時間沉澱的意義。

20年來,張家港堅持舉辦節慶活動,更是從中探索出文化建設的路徑和文化繁榮的方法,即沉下心來緊抓長江文化共建的核心目的,持續強化文化交流互鑑,以此推動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塑造城市的獨特品格。

今年長江文化節開幕前,預熱活動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喫過晚飯,8歲的李曉瑜就跟着媽媽來到“守望長江”民俗文化市集“趕集”,青海玉樹藏香、苗族銀飾、湖北纏花……都是曉瑜從前沒有見過的新鮮玩意兒,叫她大開眼界。除了特色文化展位,市集還特別設置快閃表演區,白族山歌互動、四川變臉噴火、湖北曲藝鼓等長江流域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表演輪番上演,展示着獨具魅力的長江文化風情大集。

歷年來,張家港力圖打破長江文化地域和藝術種類之間的隔閡,秉持着對話交流理念,以長江文化爲紐帶、節慶爲平臺,構築了一個沿江城市聯動對話、交流碰撞的共享共建空間。沿江13省、區、市的戲劇團、藝術團、文化館等200多個單位同臺獻藝;中國羣文學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國民藝家協會、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等交流學習;沿江 12 省(市)各級羣藝館、劇協等機構緊密合作……雪域文化、巴渝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海派文化等燦爛輝煌的流域文化在港城精彩綻放。

文化交匯碰撞中,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2008年,第十五屆中韓日(BeSeTo)戲劇節搭載藝術節在張家港舉辦;2015 年,第五屆國際幽默藝術周搭載藝術節平臺精彩亮相;2021年,落地上線文化和旅遊部藝術數字資源庫長江流域文旅數字資源專題庫,“未來非遺”當代視覺藝術展爲全國美術館首創……長江文化節已累計開展各類跨區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動180餘項,長江沿線各省(區、市)線下參與總人數超160萬,線上長江文化節全網話題點擊量超2億次。

不僅如此,百姓有了更多機會參與其中,成爲文化的“主角”。走進張家港圖書館,多色方形沙洲哨口板式風箏、長形棉條鉤編成的網兜格外惹人注目,這是由當代藝術家、張家港本土非遺傳承人和張家港200多名市民共同合作打造的藝術裝置作品。作爲長江文化節子項目之一的“未來非遺:公共民俗學中的社會參與”展覽,真正讓普通市民參與到藝術的創作過程中去,在實踐中感受非遺文化與當代藝術的交融互通。

在文化的融合共享中,城市文化軟實力持續提升。如今,張家港文藝精品層出不窮,榮獲文旅部1個文華獎、6個羣星獎、5個省文華獎、32個省“五星工程獎”;榮獲1箇中國戲劇梅花表演獎、3箇中國曲藝牡丹獎,張家港也成爲了全國唯一一個齊獲梅花獎、牡丹獎的縣級市。

文化爲民、文化鑄魂,就是要讓百姓在家門口,更加便利地享受文化、感受文化。長江文化藝術節嘗試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百姓消費相結合的新型運作機制,實行戲曲惠民舉措,大戲展演最低票價10元起,每場演出平均上座率超過90%。

金秋結碩果 精彩聚港城

“長江文化品牌建設和長江文化節”入選全國典型案例、“長江流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項目獲評第二屆文化部創新獎,長江文化節獲評“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等榮譽、入選全國羣衆文化活動品牌計劃“區域聯動品牌活動”,被明確爲江蘇重點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張家港用20年的精雕細琢,爲江蘇勠力打造了“長江文化節”這個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平臺。

2021年,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正式更名爲長江文化節,並升格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自此,長江文化節以“融合·弘揚·共享”爲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場內場外聯動”的形式,不斷擴大節慶知曉度和覆蓋面。

20歲,仍是芳華待灼的大好年華,長江文化節如未曾停歇的“後浪”,助推千年文脈持續煥活。

2023年長江文化節着眼全域,突出展示長江江蘇段文化特質。在活動設計上始終堅持聯動長江流域13省(區、市),體現全流域互動,挖掘整合長江全域相關要素和資源,彰顯長江文化一體多元特色。同時,發揮江蘇主場優勢,突出展示吳越文化片區特色。其中,長江流域曲藝團體、省內沿江城市小劇場劇目將匯聚蘇州,與蘇州市域各板塊的節目一起跨區交流演出,讓全市人民共享長江文化成果,增加文化獲得感。

此外,今年的長江文化節包括了“文物長江”“非遺長江”“藝韻長江”“行走長江”“開放長江”5大板塊共22項內容,主要有“曲唱新時代”開幕式、“江海奇幻遊——長江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開放式博物館特展、“摺疊黃泗浦”考古遺址元宇宙沉浸式體驗、“對話:海上絲綢之路與‘未來非遺’”當代藝術展等系列活動。其中,創新推出的“摺疊黃泗浦”考古遺址元宇宙沉浸式體驗是本次活動的亮點,通過元宇宙創新手段,將雲計算、VR、AR、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數字技術進行集成創新與融合應用,讓長江文化可見可感可親。

“江海奇幻遊—— 長江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開放式博物館特展

虛擬陳列展示概念圖

在傳承中弘揚,在交流中創新,20年堅持,張家港深刻領悟了文化發展的邏輯,並且用責任與擔當書寫下長江文化的華美篇章。過往的20年也蘊藏着強烈的現實價值:唯有守正創新,才能切實扛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金秋時節,走進張家港灣10平方公里生態溼地內的德積街道永興村,岸線色彩別樣豐富。不久前,這裏的長江文化走廊·張家港灣文旅產業融合提升項目入選爲2023年江蘇省重點文化和旅遊產業項目名錄,要打造“最美江灣”和“最美江村”的濱江風光。

今年以來,張家港把握國家部署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重大機遇,廣泛鏈接沿江城市的各類資源要素,培育和發展文化旅遊新項目,爲港城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在今年的長江文化節上,“水韻江蘇”長江文化旅遊精品線路、“長江百景”遴選成果、“大美長江”孫曉雲書法手稿和“長江春色圖”大型畫卷配套發佈,將全力提升長江文化品牌助推城市發展的綜合效益。

長江行至張家港這一程,像是在漫長旅程中積攢夠了沿線的精彩故事,在江海交匯第一灣娓娓道來。“扛起了弘揚長江文化的大旗”的張家港靠的不是運氣,而是綿綿用力的堅持和久久爲功的信念,唯有這份堅持和信念,才能擔起文化傳承和發揚的重要使命。如今,長江文化節風華正茂,天然良港一如當初,她們攜起手來,將以更加挺拔的風姿朝着未來踏浪高歌,爲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龔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