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加快,也反映在金融結構上。過去一個時期,科技型企業貸款、綠色貸款、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顯著提速,佔比持續提升。”10月21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學術成員紀敏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上海蘇河灣大會上表示,隨着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我國金融業在信用評價、風險控制、組織架構以及政策支持和監管優化等方面,還面臨一些挑戰。 

對科技型企業融資爲例,紀敏指出,信用評價上難以用傳統的現金流折現方式進行;風險控制上,難以用傳統的抵押擔保方式進行;組織架構上,傳統的總分行制可能與之不盡適應;政策支持和監管優化上,也有需要改善的空間。再比如支持綠色轉型發展,就需要在綠色溢價內部化方面作出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監管安排。

在紀敏看來,可以從三方面有效提升金融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的能力,一是要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和專業化發展,二是要提升金融機構持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三是要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市場化、法治化水平。

紀敏表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需持續增大研發投入,風險和成本將會上升,也會對金融可持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帶來挑戰。對此,一方面需要金融機構自身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給予適當支持。未來一個時期,要通過豐富資本補充工具、加大盤活存量資產力度、增加財政注資和風險補償、推動利率市場化釋放資金成本下行空間等多種途徑,幫助金融機構降低資金成本、增強資本實力,增強其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能力。

“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以及金融服務能力的提升,歸根到底來自市場化、法治化水平的提升。要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持續健全制度法規,減少監管自由裁量度,堅決依法打擊違法違規行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公平競爭,持續釋放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活力。 ”紀敏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