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靠邊站”的澤連斯基,照見西方對棋子的無情)

近段時間,以色列儼然成了西方國家的“外交前線”,美國總統拜登、德國總理舒爾茨、英國首相蘇納克、荷蘭首相呂特、法國總統馬克龍先後到訪,大有踏破內塔尼亞胡家門檻之勢。而不久前還是西方領導人“站臺秀場”的基輔,則顯得有些“寂寞”。就連澤連斯基想要訪問以色列的請求也被直接拒絕了,理由是“時機不合適”。

這麼多西方領導人去得,澤連斯基去不得,以色列拒絕得可真是一點都不委婉。要知道,烏克蘭也算是巴以衝突爆發後第一批明確支持以色列的國家,而澤連斯基本人還在社交媒體上聲稱,“以色列的自衛權是無可爭議的”。可嘆,如此全情出演,卻連一張入場券也無。

“靠邊站”的澤連斯基,照見西方對棋子的無情

澤連斯基19日發表講話

某種程度上,以色列的態度,也是澤連斯基目前外交處境的直接體現。巴以衝突持續升級,迅速吸引世界目光,尤其是西方的密切關注。輿論聲援的,物資支持的,作秀站臺的,紛至沓來。與之相比,烏克蘭得到的輿論關注與實質援助,似乎一時間急劇萎縮。

有觀點認爲,已經“厭倦”的美西方將藉此減少對烏援助。據美媒報道稱,多名以色列官員透露,美國計劃將數萬枚援烏155毫米彈藥轉移至以色列。而據德媒援引德國防部機密文件報道,德國聯邦政府2024年預算中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缺口超過50億歐元,“德國對烏克蘭的支援計劃正面臨失敗的危險”。

“靠邊站”的澤連斯基,照見西方對棋子的無情

以色列士兵使用155毫米炮彈

猶記俄烏衝突爆發伊始,許多西方大國領導人都曾是澤連斯基的“座上賓”。何以一年多時間便態度陡轉?

某種程度上,當年大力支持烏克蘭的原因,亦是如今冷淡它的原因。俄烏衝突延續已久,對烏援助儼然成了“無底洞”。儘管五角大樓發言人日前聲稱,“有能力同時滿足兩國的需求”。但事實面前,一切的虛空承諾都是蒼白的。

在美西方國家看來,究竟支持誰,恐怕是一道再容易不過的數學題,考慮的不過是對誰的投入低、贏面大。這也正是應了那句“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

形勢如此,澤連斯基的焦慮便不難理解。急紅了眼的他,只得上電視、奔北約,頻繁接受媒體採訪,可這些折騰似乎並未刷出多少“存在感”。

重要的是,如果美國方面都不能延續對烏援助,西方對烏克蘭戰後重建的承諾又如何能落到實處?戰前,烏克蘭有4100萬人口;而據最新測算,考慮到青年人口的大量流失,未來30年烏克蘭人口將降至2900萬以下。烏政府經濟部警告,人口危機的連鎖反應將“阻礙任何復甦”。如若沒有大手筆的重建援助,那麼擺在烏克蘭面前的,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靠邊站”的澤連斯基,照見西方對棋子的無情

拜登今年2月訪問烏克蘭

可以說,這場“代理人”戰爭打到現在,無論是當局者還是旁觀者,都應對各方角色與意圖看得更加清楚。美國希望借這場戰爭拖垮俄羅斯、掌控歐洲、攪亂全球,結果卻是烏克蘭成了耗材,引發了無數的民生問題,經濟問題,能源問題等等。回頭來看,誰又是最終的受益者?

在一系列博取關注的活動中,西方媒體發現,澤連斯基“小心翼翼地避免讓自己顯得像是在爭奪注意力,他對襲擊中失去親人的以色列人表示同情,並將他的戰爭與以色列的戰爭進行比較”。可無論如何挖空心思,西方的承諾顯然都難以兌現了。

正如觀察者指出的那樣,澤連斯基忠實履行了美西方要求他“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的命令,現在,這個國家千瘡百孔,而最可能的片尾已經在路上——美西方兩手一攤,聳聳肩,說一句:你早該想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