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理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生活中,这是我们给老年人祝寿时说得最多的祝词。
在中国人眼里,长寿可谓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如果一个人活得很久,那便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在古时,60已是高寿,到这个年纪的老人甚至会大摆筵席,庆祝自己的长寿。
但到现在,60、70岁的老年人不仅在街上随处可见,往往还十分健康,“长寿”的年龄范围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
人生是一场旅途,而每个人在这场旅途中走的路程长短都有所不同。
人是不是活得越久越好?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句话都是正确的,长寿可以带来更多的时间,使人能够享受更多的经历,见证更多的人和事。
但在生理角度,人未必活得越久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抵抗力会越来越低,身体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有些可以解决,有些确实绝症。
01
绝大多数老年人晚年间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的长寿,对老年人则是一种折磨。
“想走,却又走不掉”可以形容大多数病榻上老年人的晚年想法。
笔者有一位远房亲戚,她活了98年,可以说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长寿。但她开心吗?
实际上并不,这位亲戚活得太久太久了,比自己的儿子还要久。
在外人眼里,老太太家里想必五世同堂,十分幸福,但只有自家人才知道,老太太的长寿背后有多痛苦。
老太太年轻时家境不错,身体也没什么问题,但就这样到了快九十岁,自己的大儿子七十岁因病去世了,白发人送白发人,此时老太太已经非常伤心了,但仍要打起精神活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进,老太太九十五岁时生了重病,尽管不需要去医院插管治疗,但每日的吃药卧床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个时候,老太太身边没有一个适合的人来照顾她——自己的儿女也不年轻了,能把自己照顾好已经不错了。
为此,家里人就要花费更多钱来找人照顾老太太,自己身上扛的担子也更重了,所以说,长寿未必是福,也可能给家里带来矛盾。
02
所以说,一个人活到几岁最合适?
这并不只是与寿命长短相挂钩,也与自身情况以及自身家庭情况相挂钩。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寿命受到遗传、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而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比寿命长度更为重要,因为长寿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和满足,就像上文中的亲戚一样,你觉得她快乐吗?并不然。
因此,从生理角度来看,合适的寿命应该要建立在健康和良好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
从心理角度来看,合适的寿命范围取决于老人的心理健康和满足感。
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
有个人目标和生活意义,能够积极地享受生活,那么它的寿命可能不会成为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最重要的一环。
一个健康、快乐的老年人应该在自身的不同老年阶段寻求不同的幸福感。
对于一位健康的老人来说,60-70岁与70-80岁的经历应该是不同但又精彩的。
对于热衷于学习的老年人而言,年纪也不会阻碍他学习的步伐。
但如果一位老人对于年龄的增长只会感到时间的流逝。
那么他便处于一个较为不健康、无法寻求自身意义的心理阶段。
长久于此,老年人的大脑会因为疏于运转而加速退化,生活的幸福感便会大大降低。
对于老年人来说,长寿最痛苦的一环便是感到孤独寂寞。
一个人活得越久,身边离去的亲朋好友也会越来越多,而许多老人会对这种现象感到无力却又无所适从。
毕竟年轻时还能好友作伴,年老时却连说得上话的朋友都找不到,在这种时候,老年人便会感到寂寞,长久保持着这个心理状态,甚至会发展为抑郁。
说到这,大家应该都明白了,人的生命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寿命终究只是一个数字,而人生是一场体验。
人这一生活得轻松自如,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如何度过那些年月,如何充实每一天,如何积累更多经历......
作为年轻人,我们不应该过于担心年龄或寿命,而是应该更注重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作为老年人,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以乐观的态度过好余下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