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理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在生活中,這是我們給老年人祝壽時說得最多的祝詞。
在中國人眼裏,長壽可謂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如果一個人活得很久,那便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
在古時,60已是高壽,到這個年紀的老人甚至會大擺筵席,慶祝自己的長壽。
但到現在,60、70歲的老年人不僅在街上隨處可見,往往還十分健康,“長壽”的年齡範圍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
人生是一場旅途,而每個人在這場旅途中走的路程長短都有所不同。
人是不是活得越久越好?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句話都是正確的,長壽可以帶來更多的時間,使人能夠享受更多的經歷,見證更多的人和事。
但在生理角度,人未必活得越久越好,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的抵抗力會越來越低,身體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問題,有些可以解決,有些確實絕症。
01
絕大多數老年人晚年間都是在病牀上度過的,在這種情況下的長壽,對老年人則是一種折磨。
“想走,卻又走不掉”可以形容大多數病榻上老年人的晚年想法。
筆者有一位遠房親戚,她活了98年,可以說比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長壽。但她開心嗎?
實際上並不,這位親戚活得太久太久了,比自己的兒子還要久。
在外人眼裏,老太太家裏想必五世同堂,十分幸福,但只有自家人才知道,老太太的長壽背後有多痛苦。
老太太年輕時家境不錯,身體也沒什麼問題,但就這樣到了快九十歲,自己的大兒子七十歲因病去世了,白髮人送白髮人,此時老太太已經非常傷心了,但仍要打起精神活下去。
隨着時間的推進,老太太九十五歲時生了重病,儘管不需要去醫院插管治療,但每日的喫藥臥牀是不可避免的。
但這個時候,老太太身邊沒有一個適合的人來照顧她——自己的兒女也不年輕了,能把自己照顧好已經不錯了。
爲此,家裏人就要花費更多錢來找人照顧老太太,自己身上扛的擔子也更重了,所以說,長壽未必是福,也可能給家裏帶來矛盾。
02
所以說,一個人活到幾歲最合適?
這並不只是與壽命長短相掛鉤,也與自身情況以及自身家庭情況相掛鉤。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壽命受到遺傳、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影響。
而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比壽命長度更爲重要,因爲長壽並不一定意味着幸福和滿足,就像上文中的親戚一樣,你覺得她快樂嗎?並不然。
因此,從生理角度來看,合適的壽命應該要建立在健康和良好的生活質量的基礎上。
從心理角度來看,合適的壽命範圍取決於老人的心理健康和滿足感。
如果一個人在老年時依然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
有個人目標和生活意義,能夠積極地享受生活,那麼它的壽命可能不會成爲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最重要的一環。
一個健康、快樂的老年人應該在自身的不同老年階段尋求不同的幸福感。
對於一位健康的老人來說,60-70歲與70-80歲的經歷應該是不同但又精彩的。
對於熱衷於學習的老年人而言,年紀也不會阻礙他學習的步伐。
但如果一位老人對於年齡的增長只會感到時間的流逝。
那麼他便處於一個較爲不健康、無法尋求自身意義的心理階段。
長久於此,老年人的大腦會因爲疏於運轉而加速退化,生活的幸福感便會大大降低。
對於老年人來說,長壽最痛苦的一環便是感到孤獨寂寞。
一個人活得越久,身邊離去的親朋好友也會越來越多,而許多老人會對這種現象感到無力卻又無所適從。
畢竟年輕時還能好友作伴,年老時卻連說得上話的朋友都找不到,在這種時候,老年人便會感到寂寞,長久保持着這個心理狀態,甚至會發展爲抑鬱。
說到這,大家應該都明白了,人的生命並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厚度,壽命終究只是一個數字,而人生是一場體驗。
人這一生活得輕鬆自如,纔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度過那些年月,如何充實每一天,如何積累更多經歷......
作爲年輕人,我們不應該過於擔心年齡或壽命,而是應該更注重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作爲老年人,最重要的是擺正自己的心態,以樂觀的態度過好餘下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