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時有學生厭學或輕生的新聞報道,引起社會的關注。而在這些個例的背後,往往能發現一些共性,那就是孩子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相對緊張,或是有一個“嚴苛”的教育環境。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當體罰早已被視爲不良教育方式被摒棄後,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情感(精神)虐待的存在?事實上,稱得上虐待的方式並不是只有體罰,情感虐待也是部分成年人正在實施或不自知的一種錯誤教育。



  1

  過分關心與漠不關心都是情感的磨難

  情感虐待是指在人際互動中產生的心理或者情感上的傷害,通常發生在親密關係中,如夫妻、情侶、親子關係等。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所以親子關係是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父母是關係的主導者,不能終止或替代,而親子關係的好壞對孩子的人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親密程度的角度,我們可以把親子關係比作一條拋物線,大部分親子關係是處於正常範圍內的,對孩子能夠起到促進作用,拋物線兩端代表不良的親子關係,存在情感虐待的風險。不良親子關係可分成兩類:一類是親子關係過於緊密或者控制,另一類是親子關係過於疏遠或忽視。

  在親子關係過於緊密和控制的情形中,父母能夠給予孩子關注,但往往是高關注或者高期待。當孩子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或者預想時,父母所表現出來的不恰當情感及行爲,常表現爲過度控制、貶低、辱罵、批評、責備、嘲諷、羞辱等。

  在親子關係過於疏遠或忽視的情形中,父母很少關注孩子,表現爲忽視、冷漠、疏遠等,於是孩子總想努力引起父母的關注卻得不到有效回應。

  所以,過分關心與漠不關心都可能造就不良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情感世界給予重擊,進而發生情感虐待的事實。

  在親子互動中,父母難免會有不良情緒及不恰當的行爲,這算得上是“情感虐待”嗎?父母的情緒有時難免會受到生活、工作等外來因素的影響,當一些負性情緒沒有得到很好控制的情況下,又要去面對或處理孩子的事情,難免會將部分負面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但這種情況與情感虐待並沒有必然聯繫,如果能及時彌補,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還能讓孩子瞭解到情感反應的過程以及父母的自我調整和反思,反而會是一堂關於情緒釋放與控制的示範課。但是,如果父母頻繁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能自控和調整,且給孩子帶來情感或心理的創傷感時,就要警惕情感虐待的存在了。

  2

  情感虐待會給孩子帶來3種影響

  虐待孩子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身體虐待和情感虐待。大家對於前者很好區分和避免,但對後者就知之不多了。其實,很多家長出現“情感虐待”都是無意識的,被提醒時才恍然大悟。有的家長恨鐵不成鋼,每天用傷人話語表達他們的愛,幻想有一天孩子就“開竅”了,最終導致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容易自責、自卑;有的家長希望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在自己的預設或者掌握之中,一旦發現偏差就會及時矯正,導致孩子只能在家長的規劃下做事,削弱了主體性和主動性,使其找不到成就感和價值感;有的家長則是“不作爲”的放養,對孩子的好與不好都置若罔聞。

  那麼,什麼原因造就了這類家長呢?首先,家長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長過程和性格特點,如果在他們兒時就沒有得到很好的關注和照料,就會導致這種模式被傳遞到他們的人際關係和親子關係中。其次,家長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壓力後,如果沒有成熟的情緒調節能力,就很容易將沒有消化的情緒發泄或轉嫁到孩子身上。第三,家庭經歷的一些創傷性事件也會影響親子關係,如父母對大病初癒的孩子的高關注及包辦、代替等。

  此外,大環境的“內卷”也會給家長帶來壓力。有的家長能把這種壓力轉化爲幫助孩子成長的動力,有的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屏蔽掉那些不必要的壓力源,陪伴孩子一同面對壓力與挫折。但也有一些家長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不僅自己焦慮,還會將這些焦慮傳遞給孩子,長此以往,就容易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形成情感虐待。

  今年3月發表在《流行病學和精神病學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孩子3歲起就進行情感虐待,到9歲時孩子出現心理健康症狀的可能性是同齡人的1.5倍,心理健康處於“高風險”狀態。情感虐待可以發生在孩子出生之後的各個階段,如學齡期孩子被過度責罵或批評;青春期孩子被打壓式教育等。情感虐待發生得越早,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影響就越大、越久遠。

  具體來說,情感虐待會給孩子帶來以下3種影響:

  1。影響孩子的認知功能及心理發展。情感虐待會導致孩子出現負性自我認知或自我意識,如自己是無用的、無價值的、不受歡迎等。在面對應激事件時,認知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足會導致孩子在負性認知和情緒中難以自拔,久而久之將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及心理發展。

  2。影響孩子的情緒穩定性和情緒調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學會情緒的識別、情緒的命名和情緒的管理,比如,當孩子笑的時候,父母會說“你好高興呀”;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的陪伴、支持和反饋也會讓其學會如何管理情緒。而情感虐待會使孩子長期處於焦慮、悲傷、憤怒、孤獨等負性情緒中,甚至出現自傷、攻擊等行爲傾向。

  3。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及社會功能。情感虐待會使孩子處於不安全的依戀關係之中,這不僅體現在親子關係中,也會再現於孩子未來的社交關係中,使其人際關係緊張、社會功能不良。

  3

  正確嚴格教育的核心是穩定規則

  有些家長不理解,嚴格教育怎麼可能發展爲不自知的情感虐待?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定義嚴格教育的界限,以及發現問題後能否及時糾偏。

  教育並不只是爲了學習知識和技能,更是以知識爲工具教給孩子如何思考,引導孩子利用知識和技能去創造價值,同時實現自我價值。所以,嚴格教育並不是針對教育過程做精細化管理,而是要在教育過程中執行穩定的規則。穩定的規則能夠促進孩子主體性的發展,產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渴求,並在知識和技能運用的過程中找到自我成就感。在此過程中,直面挫折也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成長經歷。

  然而,當嚴格教育變成過度控制,且缺乏穩定的規則時,如對孩子的要求朝令夕改、父母要求不一致;忽視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強迫其時刻服從家長的要求等,那麼離情感虐待也就不遠了。

  如何避免嚴格教育轉變爲情感虐待,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家庭中要有穩定的規則,有共同制定規則、討論規則的機制。父母在規則制定和維護中要相互支持,不要拆臺;規則要和孩子講清楚,避免規則內容不清晰導致的規則不穩定;要讓孩子在理解並願意的情況下去提出要求或者遵守規則。

  其次,破壞規則不代表破壞關係。如果孩子沒有遵守規則,父母也需要先去傾聽孩子的話,不要被情緒左右而破壞了親子關係,錯失與孩子共同面對錯誤的機會。

  第三,及時鼓勵和肯定孩子。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要了解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的想法和感受,在孩子完成後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這樣也能夠促進孩子主體性的發展,增加孩子的自我成就感。

  第四,因材施教,不必苛責。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同,性格特點也不同,而且每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徵也不同,所以家長也要多學習、多思考,根據孩子的個人情況及時作出教育方式的調整,“眼裏揉不得沙子”是不可取的。

  4

  親子關係中的雙向認同很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情感虐待是一種相對極端的狀態,無需輕易對號入座。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所有父母都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慢慢自我成長的。

  其實,情感虐待是一種互動的結果,也是一把雙刃劍,不僅傷害孩子,也會傷害父母。如果家長髮現親子關係中有一些不良傾向,建議及時止損,做出調整。在發現問題的階段,家長要傾聽孩子的心聲,嘗試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還要傾聽和了解其他家庭成員的感受和反饋,這樣有助於自己遭遇負面情緒時能夠自我覺察和反思。在解決問題的階段,家長要學會關注孩子的進步,積極地去表達鼓勵與讚美;降低父母的權威性,平等和孩子溝通、對話;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少一些控制和指揮,多一些包容、理解和陪伴。

  社會屬性是人類的基本屬性,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成長是對社會適應的過程,也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入“規則”的過程。在不同時期,規則的表現也不同,如嬰幼兒期需要有穩定的家庭規則;學齡期需要遵守學校規則;成年後需要遵守社會規則和法律規則。

  如前文所說,規則將貫穿孩子成長的全過程,規則意識的缺乏會影響孩子的認知、情感和社會行爲。但需要提醒的是,把規則引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並不是家長強加給孩子的,而是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中,通過孩子對父母的認同才能順利引入孩子精神世界的。當規則幫助孩子建立了穩定的精神結構後,孩子纔能有一個穩定、健康的精神內核和適應社會的勇氣。因此,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和孩子之間達成雙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作者: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醫師)

  張曉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