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獨家探訪西藏寄宿制學校,《環球時報》記者用事實講述——寄宿制學校爲何深受西藏百姓歡迎

編者的話:高聳的雪山、遼闊的草原、幽深的峽谷,這些西方遊客憧憬的西藏美景卻有可能成爲當地孩子接受現代化教育的屏障。多山的地理環境和散居的生活特點,造成西藏一些地區的孩子上學交通不便,且又很難通過就近辦學解決,於是寄宿制學校就成爲最優解。幾十年的實踐證明,寄宿制能在最大範圍內爲西藏各地的孩子提供均等優質的教育資源。《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西藏多地走訪時深刻感受到,在皚皚白雪、堅實凍土之上,寄宿制學校是孩子們溫暖的港灣,能幫助他們實現夢想。有學生家長表示,孩子們在寄宿制學校中收穫了成長,並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一位就讀過寄宿制學校的藏族青年學者表示,西方一些國家對西藏寄宿制教育的惡意抹黑是對這些孩子極大的不公。

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均等教育

在地廣人稀、海拔4700米的西藏那曲市班戈縣,一座由中石化援建的小學——班戈縣中石化小學成爲這個偏遠地區的“網紅地”。這座被譽爲是“離天空最近”的小學,擁有標準的運動場、多媒體教室和設有玻璃暖房的學生宿舍樓。藏式建築風格的現代化教育綜合體坐落於草原和羣山之間,遠遠看去甚至有些“違和”,然而這座小學卻滿足了方圓幾百公里內牧區學生的求學和生活需要。

“我們的一些學生來自偏遠的牧區,他們的家長大部分時間要忙於農活和工作,遙遠的路途和繁忙的工作使得他們無法做到正常接送孩子上下學,把孩子送到學校集體學習和住宿可以使孩子的日常起居得到照料。”班戈縣中石化小學校長阿旺旺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全校共有1300多名在校生,其中,低年級的學生多爲住在班戈縣城區的走讀生,而三到六年級的學生則是來自班戈縣各個地區,他們中的大多數就選擇住在學校。他介紹說:“低年級學生個人自主生活能力較差,我們不建議他們在校寄宿,但是一些難以照料孩子的家長會要求我們一定要接收他們的孩子住校,因爲學校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

《環球時報》記者在班戈縣中石化小學看到,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和西藏傳統文化相結合,讓學生們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操場上,既有男女生一起打籃球,也有老師帶着學生跳尼瑪鄉諧欽等地方特色民族舞蹈。教學樓裏,孩子們上藏文課、語文課和英語課的讀書聲交織在一起。

在班戈縣中石化小學上四年級的白瑪堅措來自一個牧民家庭,他的家離學校有100多公里。通常情況下,他需要坐車兩個多小時才能從班戈縣城回到家中。白瑪堅措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爲了能讓自己在縣城接受最好的教育,父母此前在班戈縣城爲他租房居住,由姨媽負責照顧。選擇寄宿後,他很快就適應了寄宿生活。

“我覺得學校的生活條件非常好,特別是食堂的飯菜很美味。平日裏老師們會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任何困難,班上同學也都是我的朋友。學習之外,我非常喜歡打籃球,我最喜歡的球星是科比·布萊恩特,當我聽到他去世的消息時,我整整哭了一天。”白瑪堅措稱。

有着相似經歷的還有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的高二學生咪咪。咪咪的家在離學校700多公里遠的那曲索縣,若不是學校提供寄宿條件,上學對她來說將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她告訴記者:“住校不僅可以節省時間和來回路費,還能給家裏減輕點負擔。今年冬天,學校給我們發了冬裝校服,還額外增加了一個馬甲,我覺得更暖和了,住校生活我沒有遇到什麼挑戰。”

發生在白瑪堅措和咪咪身上的故事就是西藏孩子的一個縮影。《環球時報》記者在西藏多所寄宿學校看到,許多來自遙遠牧區的孩子沒有因爲遠離城鎮而遠離現代教育,也沒有因爲山水阻隔而失去成才的機會,各種保障性和扶持性助學政策讓西藏各地孩子都能夠留在校園裏茁壯成長。

從1985年開始,中央政府在西藏對接受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農牧民子女實施包喫、包住、包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2012年,西藏又在全國率先建立15年公費教育政策體系,並建立了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目前“三包”政策每名學生年平均經費標準達4200元,已累計投入220.67億元、受益學生達655.08萬人次。此外,西藏地區的學生資助政策多達40項,實現了應助盡助,盡全力保證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教育。

寄宿製爲家長分憂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是否讓孩子離家開始集體生活,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家長。許多學生家長表示,送孩子住校是促進孩子成才的最好選擇,孩子待在學校裏也更讓自己放心。

每週五下午,來自西藏江達縣的四郎江措便會早早來到拉薩市第一中學門口等待即將放學的女兒。爲了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幾年前四郎江措放棄了過去的放牧生活,舉家搬到拉薩市,開超市供女兒讀書。去年,他的女兒嘎松措加升到初三,像大多數家長一樣,望女成鳳的四郎江措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讓女兒在學校讀寄宿。“我們家離學校較遠,初三學生又面臨中考的壓力,在學校住宿,她晚上能省去回家路上的時間,這樣可以多上一節晚自習。集體生活也能讓她更加獨立,對她的寄宿生活,我們挺放心的。”四郎江措稱。

家住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麻麻門巴民族鄉(簡稱麻麻鄉)的索朗央金也深刻體會到了寄宿制學校的好處。索朗央金育有一兒一女,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山南地區高山峽谷交錯,上下學路途崎嶇遙遠,家長每天接送孩子感覺不太方便和安全。當學校表示可以選擇寄宿時,她果斷地讓孩子到學校開始寄宿生活。“我覺得寄宿制很好。孩子從小就能學習自己疊被子,生活也更加規律,以前住在家裏時,我們需要不斷地提醒、催促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索朗央金稱。

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學生家長拉巴卓瑪認爲,住校之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不僅更加註重個人衛生,週末回家後還能幫家裏幹些家務活,也愛和家人朋友交流。“老師每週都會通過家長微信羣和電話等方式同家長溝通學生在校情況,介紹學校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及各種應急逃生演練。學校各方面管理非常到位,這是我最滿意的地方。”拉巴卓瑪稱。

對於孩子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受訪的家長也是讚不絕口。四郎江措的妻子卓瑪巴宗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因爲他們夫婦的普通話不太好,所以超市進貨時經常會遇到溝通不順暢的問題,而女兒嘎松措加在學校接受的藏語、普通話以及英語三語教育則能發揮關鍵作用,“她經常會幫我們和各種客戶溝通,充當翻譯,爲我們解決了很多困難,這讓我感到很驕傲。”卓瑪巴宗稱。

而在索朗央金看來,寄宿制學校的好處還在於能夠集中優勢教育力量,儘可能爲孩子提供最全面的教育資源。“我的兩個孩子在學校要同時學習藏語、普通話還有門巴語。到了小學三年級還要開始學英語,這些課程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索朗央金稱。

“三包”政策給廣大農牧民子女帶來的好處讓索朗央金十分感嘆。“等孩子上了大學後,選擇一些專業,例如師範、畜牧、獸醫、農林類專業都不用交學費。學校甚至還會給孩子們發放補充營養的麪包和牛奶。國家的各種補助政策特別好,這讓我們感到,即便我們生活在遙遠的邊境地區,也不會苦了孩子,苦了教育。”索朗央金表示。

“西藏人民自己的選擇”

寄宿制學校究竟好不好,藏族民衆最有發言權。四川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拉加當周,就是從寄宿制學校中走出來的藏族青年學者。2005年,拉加當周從青海的一所寄宿制高中考到北京,最後獲得了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作爲寄宿制學校的親歷者和受益者,拉加當周認爲,寄宿制學校是目前條件下對西藏地區學生最理想、最高效的辦學模式。2023年上半年,當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西藏寄宿制教育”抹黑時,拉加當周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和考察研究,寫了《西藏寄宿制教育最科學、最管用、最普惠》一文予以回擊。

“當時這篇文章廣爲傳播,我的很多藏族朋友都在朋友圈中給我點贊,並轉發了這篇文章,大家都覺得這篇文章說出了我們藏族民衆的心聲。”拉加當周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他看來,部分西方國家造謠西藏寄宿制教育存在“強迫入學”、“同化教育”的情況,這完全就是蔑視民衆明辨是非的能力,無視寄宿制教育恰恰是西藏人民自己的選擇。

拉加當周表示:“西藏也曾選擇過就近辦學等其他方式,改革開放前,西藏幾乎‘一村一校’,但西藏地廣人稀,村莊分散,交通不便,每所學校學生數量極少、師資力量又不足,很多村校基本上是一個老師承擔所有課程的教學,這就導致教育質量難以提高。當時西藏的初中入學率6.5%,高中入學率5.3%,小升初階段輟學現象更爲突出。而在採用走讀和寄宿制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後,有效解決了西藏教育資源短缺且不均的老大難問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發佈的《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實踐及其歷史性成就》白皮書顯示,2012年至2022年,國家累計投入西藏的教育經費達2515.06億元,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409所,在校學生94.4萬多人,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89.52%,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7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1.07%。

一些西方國家選擇性無視的背後,是無法僞裝的歧視和對偏見的刻意迎合。拉加當周認爲,歷史上西方的寄宿制學校是一個污點,它有着濃重的殖民主義色彩和嚴重的種族主義問題,因此當部分西方國家將發生在本國寄宿制學校的“強迫入學”、“文化滅絕”等劣跡編排到西藏的寄宿制教育時,在西方輿論場中就產生了話題性。許多不明就裏的西方民衆沒有來過西藏,不瞭解西藏的發展成果,依舊在用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看待西藏,這些誤導使他們認爲這裏還是一個落後的地方,還存在侵犯人權的情況,從而將西藏先進的寄宿制教育制度與西方的“寄宿制學校黑歷史”等同視之,以訛傳訛。

事實上,寄宿制教育恰恰是西藏高質量發展與人權保障的一種體現。拉加當周認爲,西藏寄宿制教育充分體現了普惠性的原則,在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努力下,各種教育幫扶政策,極大地彌補了西藏教育資源短缺問題,更好地調配了全國的教育資源到西藏各地,使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優質的教育,“甚至可以說學校給一些孩子提供了比在家裏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

也正因爲如此,部分西方國家惡意攻擊西藏寄宿制教育的言論引發了藏族民衆的激憤。拉加當周表示:“我個人認爲,像美國和加拿大這樣真正實行過‘種族同化滅絕’強迫式寄宿教育的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是最沒有發言權的,它們現如今還在造謠抹黑西藏的寄宿制教育,這隻能說明它們還沒有從本國寄宿制學校的黑暗歷史中做出真正的反省,而是繼續站在了人權的對立面。”

拉加當周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西藏採取的寄宿制教育,從更廣範圍內保證了教育公平,“從我個人的經歷和觀察來看,這是西藏孩子成才以及走出去看世界最有效的一種途徑和方式。對西藏寄宿制教育的惡意抹黑是對這些孩子極大的不公。”

環球時報赴西藏特派記者 樊巍 單劼 曹思琦 楊若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