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券商資管業務再次被監管點名。

11月17日,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下稱:深圳證監局)針對國盛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盛資管)7名責任人連發兩份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直指國盛資管在資產管理業務操作過程中的多項問題。

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顯示,經查,國盛資管部分資管計劃存在盡職調查流於形式、內控把關不足、過度激勵、銷售管理不規範、信息披露不準確等問題,違反了《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第四十條第一款,《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第四條、第十六條第一款、第十九條,《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第三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的規定。

蔡向彤作爲國盛資管時任業務分管領導、常務副總經理,劉國寧作爲時任合規總監,對相關違規行爲負有管理責任,深圳證監局決定對二人採取監管談話的監督管理措施。

唐永勝作爲時任法務負責人、相關資管計劃風險控制委員會委員和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馮波作爲時任銷售負責人,何躍峯、萬龍飛、徐美雲作爲相關資管計劃項目負責人、投資經理,對相關違規行爲負有直接責任,深圳證監局決定對五人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

官網信息顯示,國盛資管爲國盛證券全資子公司,公司於2015年5月20日在深圳前海註冊成立,前身爲國盛證券資產管理總部,自2009年起獲批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就成立時間來看,國盛資管在29家券商資管中屬於早期成立的持牌券商資管機構。但就發展情況而言,國盛資管與同期成長起來的券商資管相比,業績卻懸殊較大。

企業預警通統計,國盛資管僅成立前四年歸母淨利潤爲正,此後便陷入連年淨虧損。最近四年(2019年-2022年)歸母淨利潤虧損分別爲2677.39萬元、6434.09萬元、6702.25萬元和3879.64萬元。

另據wind數據,截至2022年末,國盛資管受託資金規模降至18.89億元,在59家有數據統計的券商中排名倒數第二。規模甚至不足2017年受託資金規模(399.08億元)的5%。

國盛資管2022年報曾透露,公司爲國盛證券子公司,國盛證券因隱瞞實控人、公司治理失衡問題於2020年7月被證監會實施接管,國盛資管也一併被納入接管範圍,直到2022年12月30日公司才獲批恢復正常經營。

但從2023年上半年數據看,國盛資管尚未恢復元氣。

國盛金控(002670.SZ)此前披露的未經審計國盛資管半年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國盛資管僅實現營業收入0.02億元,同比下滑81.49%;淨虧損0.25億元,虧損較2022年同期(淨虧損0.23億元)進一步擴大。

在2022年報中,國盛資管曾解釋稱,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大。同時隨着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深化,公司的經營也面臨着多方面挑戰和壓力,包括股東對於資本回報穩定性的壓力,業務標準化發展創新化、產品多元化的挑戰,以及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公司一度被證監會接管等壓力。

2022年,公司持續壓縮通道類產品規模,發展主動管理業務,但公司權益、量化和資產證券化業務仍處於起步階段。2023 年,公司將繼續加大力度開展標準化投資業務、主動管理業務。

需關注的是,今年以來,在監管趨嚴背景下,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罰單較往年明顯增多。

除國盛資管外,年內,信達證券、國都證券、民生證券、華福證券、太平洋證券、五礦證券、長城國瑞證券、銀泰證券、英大證券、恆泰證券、首創證券等機構也曾因資管業務違規被監管採取了責令改正、出具警示函等行政處罰措施。

內控管理不完善、合規管理不到位更是頻繁成爲資管業務違規重災區。

興業證券此前研報指出,在監管層面,體現出三個趨勢,首先強調管理人的主動管理能力和勤勉盡責義務,“資金池業務”以及“通道業務”已逐步壓降;其次更注重加強風險控制以及管理人的資本實力,風險控制能力較強的機構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最後針對非標投資業務進行限額管理,提出了合法、真實、有效、可特定化、確權等具體要求,對資管機構完善組織架構及內控、明確分工、充足專業人員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