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糧湖傳說

進入10月份以來,國內玉米市場價格都是以跌爲主,直到近期東北開始一波強降雪天氣後纔開始出現玉米價格反彈。玉米價格的一路下跌讓深加工企業和貿易商都沒有做大庫存。

深加工企業不做庫存很好理解,降價趨勢中,判斷不出底部,採購部都承擔不起高價建庫的風險,大部分還是以剛需採購爲主,這一點山東深加工企業做的“爐火純青”。貿易商不做大庫存的原因,一方面是新糧上市初期利潤豐厚,另外一方面是用糧企業廠門報價下跌太快,做庫存就是虧,賣糧利潤不好,不想重蹈去年覆轍,因此貿易商目前庫存都很低。

但現在已經進入11月中下旬,筆者個人反而覺得以上原因要反轉了,目前是玉米建庫的好時機,未來2個月玉米價格上漲將會是主趨勢。

第一: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換

國內大部分玉米產量都在東北,而東北有一個特點就是冬季到來,農戶存糧會更加容易,所以不上凍都是賣糧的,一上凍都是等價的。現階段東北天氣溫度在不斷降低,農戶的存糧更容易,低價賣糧的人大大減少,再加上深加工企業和貿易商都沒有做大庫存,現階段玉米市場已經開始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換。

如果我們確認這一點,那麼就算有上量高峯,也是買方價格漲到了農戶的心理價位,而目前無論是東北市場還是港口和山東市場,報價都比開秤價格低,在農戶看到過之前出現的高價情況下,惜售心理最低也是要到開秤價,玉米價格上漲其實是理所當然。

第二:政策上託底建庫馬上開始

雖然最近幾年國家層面對玉米的政策上傾斜力度不大,但國內玉米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每年的剛需也是要3億噸左右的,爲了保證宏觀調控的力度,政策性建庫也不會減少。再加上明年的不易存放稻穀、超期小麥等品類的投放量會大幅減少,雖然有進口玉米的拍賣,但因爲進口玉米的使用條件嚴格,除非沒得用了,要不然選擇進口玉米的企業並不多,僅靠進口玉米調控市場的難度較大。

每年進入12月份中儲糧的各庫點將會全面開放,價格一定是比市場價格高的,這對玉米價格有較強的看漲信號,雖然採購總量未必太多,但心態上的看漲引導是比較強勁的。

第三:天氣因素讓運輸成本增加

據說今年是厄爾尼諾的強影響年,北半球的冬季可能會是暖冬,但再暖的冬天,在東北也是很冷的,而且暖冬一般伴隨者降水偏多,畢竟暖冬就表示暖空氣會更多的控制東北,那麼就會與強大的西伯利亞冷空氣有頻繁的對抗,無論是降雪還是降雨又或者是冰雨,對玉米的運輸都不是好事,要是多來幾次“雪休”,東北的深加工企業就要爲了保供了不斷提價了,再加上12月是2023年的年底,爲了安全也會控制物流違規情況或者控制派發指標,而1月份又是春節前的一個月,運費不漲也很多人就不幹回家過年了。運費的上漲必然會在糧價上體現出來,玉米價格上漲也是必然。

第四:渠道庫存偏低是最大變數

開篇筆者就說目前的貿易商基本都沒做庫存,那麼渠道庫存偏低是現階段玉米價格波動的最大變數。農戶直接給深加工企業送糧難度加大,企業提價刺激的也不是農戶,是給貿易商增加利潤空間,讓貿易商積極送糧。如果貿易商不優先選擇給企業送糧,而是先開始建庫,企業的到量還是不會明顯增加,那麼企業想要擴大庫存就需要繼續提價,所以現階段是貿易商建庫的好機會,一方面是把自己的倉儲能力發揮最大,拉低綜合成本,另外一方面是也能讓企業的漲勢不會馬上停止,讓貿易利潤擴大。

綜上所述,筆者個人認爲雖然市場上看似缺乏利好玉米價格強勢上漲的因素,畢竟進口玉米便宜、需求端比較疲軟等明顯利空的因素較多,但階段性的賣方市場還是成型了。而目前的市場報價與新糧開秤價格還有30-50元/噸的差距,這是基本的漲幅空間,再疊加運費的上漲、貿易端的利潤預期擴大,未來玉米市場價格漲100元/噸也不是不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