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處世哲理】

與其指點別人,不如叫醒自己

作者:十點讀書


  《一句頂一萬句》裏說:

  這世界沒有任何一句話,可以讓你醍醐灌頂,真正叫你灌頂的,只能是一段經歷。

  確實。再有哲理的話,也很難讓一個人徹底信服,該撞的南牆不會少,只有自己真正經歷了、碰壁了,纔是真正的醒悟。

  況且,每個人生來自有定數,我們無法用自己的標準去幹涉他人的生活。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管好自己,莫渡他人。

  那些真正智慧的人,多數都不願意輕易指點別人,他們習慣於專注自己,保持自己的節奏。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曾經講過一則小故事。

  有一隻很愛美的狐狸,走路的時候喜歡把尾巴翹起來,覺得很有氣場。

  很多同伴見了,都勸它趕緊把尾巴放下來,因爲它們的尾巴是用來掃除身後腳印的,避免被獵人發現蹤跡。

  但狐狸不以爲意,任憑前輩們怎麼勸說,它都聽不進去。

  有一天,它像往常一樣大搖大擺地走在路上,被一個獵人跟蹤上了。

  獵人舉槍射擊,它嚇得屁滾尿流,費了好大勁才逃走成功,但腿還是被打傷了。

  自此以後,它再也不敢揚起尾巴,還時常警惕性地查看背後是否留有自己的腳印。

  想起叔本華說的那句話:“想去改變別人,即便沒有阻撓,那也是很困難的。”

  因爲能夠真正讓人心甘情願接受教訓的,只有教訓本身。


  2016年,中國農業大學的大三學生王威,突然提出退學的想法。

  他覺得讀書又苦又浪費時間,還不如在家玩遊戲,反正大學畢業後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當時很多親朋好友都聯繫他,目的就是勸說他完成學業。可他卻無動於衷,堅持要去找工作。

  此後幾年裏,他輾轉於各種體力活,流水線工人、搬運工、客服,每天早七晚九,累得筋疲力盡卻賺不到錢。

  最後,王威只好灰溜溜回到老家送外賣,這纔想起當年身邊人的勸告,後悔莫及。

  作家蔣勳說:

  人總是要經歷一些讓他們深覺不安的、值得懺悔的或者後悔的事,纔會回頭想想自己的選擇究竟如何。

  是啊,我們常常想以“爲你好”的想法去提醒別人,不僅換不來對方的感激,反而自己徒增許多煩惱。

  相信人各有因果,允許身邊人犯錯,畢竟走過彎路、栽過跟頭,才能在深刻的疼痛中真正頓悟。

  管好自己,收起你無處安放的責任心,別把自己的手,伸進別人的生活裏。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錯誤共識效應”,是指人們常常會高估或誇大自己想法的普遍性,總以爲別人適合同樣的選擇。

  但其實,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喜好規劃也不一樣。

  如果強行把自己的想法,塞進別人的世界,往往會毀了他的世界。

  電視劇《我的新時代》中,白菁和文靜是相識多年的好姐妹。

  文靜離婚後,自己一個人帶着孩子,做起了出租車司機的工作。

  白菁知道後,替好友感到不甘心。她覺得文靜是師大畢業,顏才兼備,開出租車實在太埋沒了。

  於是,她建議文靜換份教育行業的工作,說完急忙給她推薦人脈。

  文靜倒覺得開出租車很自由,便表示自己挺好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可白菁卻固執己見:“你按我說的做吧,你是不是沒有簡歷,我幫你寫一份好了,你就準備面試吧。”

  聽到這裏,受了一肚子氣的文靜再也忍不下去了,直懟道:“你能不能別這樣!總以爲自己說得纔對,把你覺得正確的事強加給我。我完全不想換工作,你聽懂了嗎?”

  所謂人之患,正因好爲人師。就這樣,兩個人不歡而散,多年的感情也沒了。


  如莫言所說:

  永遠記住成年人最大的愚蠢是指點別人,你的經驗,未必適合別人;

  你的認知,不一定高於別人;你的角度,未必看得清別人。

  莫言出名的時候,很多讀者慕名前來,希望他能夠分享一些讀書方法和寫作經驗。

  他直接拒絕了這個請求,並在自己的作品《雜談讀書》中回應了緣由:

  第一,讀書就如穿衣喫飯,各有各的方法,我的指導說不定會影響你們閱讀。

  第二,我的女兒正讀初中,我從不去指點她的功課,因爲時代變化,我的老方法說不定不適合她。

  這段話,道出了大多數人忽視的現實:

  不自覺以自身的認知去指點別人,卻忘了時代變遷、所處位置不同,所需的經驗知識也不一樣。

  若是一意孤行,只會把對方推向你的對立面,彼此關係漸行漸遠。

  但真正的高手,卻深諳相處之道。

  看似不近人情,實際上是恰到好處拿捏分寸。

  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讓雙方在各自的領域盡情揮灑筆墨,提交自己滿意的人生答卷。


  稻盛和夫說:“人這一生,不是向外訴求,而是向內生長。”

  或許,我們可以用指點他人的精力和時間,去提升自己,這樣人生纔會達到新的高度。

  作家王慧玲是百萬女性的精神偶像,但自己的母親卻沒法理解她不生小孩的行爲。

  爲了說服母親,她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不僅收效甚微,內心也被摧殘得七零八碎。

  最後,她只能有意減少和家裏人的聯繫,學會自我療愈,像是大象掙脫腳上的鐵鏈,終於在自己的世界裏開始大展拳腳。

  人生在世,最清醒的活法,莫過於: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河走不通,我便架橋。

  當你不再把人生的歸屬寄託在他人身上,生命裏的諸多苦難,將無法成爲你前行的阻礙。

  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做,可以試試這三點:

  1.與人相處,保持分寸感

  蔡康永說:“過於熱情,不是一個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

  我們經常會發現,那些親密無間、無話不說的關係,往往容易崩盤。

  因爲有可能,你的過度介入會讓人反感,你的好心提醒,在對方看來是多管閒事。

  懂得點到爲止,保持分寸感,纔不至於“好爲人師”。

  知道什麼話能講,什麼不能講;什麼事該做,什麼不該做,關係纔會更長久。


  2.學會接受和欣賞差異

  建築師王澍曾說起自己剛畢業的經歷。

  那時,他自認爲掌握着最前沿的建築理念,要求大家都要按照他的設計思路來。

  一旦有人提出異議,他都會強烈反對,導致項目嚴重推延。

  直到有一次外出調研,他才發現,原來建築風格真的沒有統一的風格範式。

  他恍然大悟,發出感慨:“世界是多樣的,我也只是其中一樣。”

  從那以後,每次看到別人有一樣的想法,他都會當成是學習的機會,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就是無視世界的多樣性,只認可自己的選擇。

  給自己一個看世界的機會,不要侷限自己的一分三畝地。

  當你年過半生,看得足夠遠時,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明白,另一片星空也許更璀璨。

  3.找準定位,深耕自己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最大的貴人,也是自己。

  如果你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不斷深耕自己。

  當你有足夠的見識,有開闊的眼界,你就能獨立思考,信心滿滿地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斷對錯,然後再做決定。

  一個人,擁有了自己的見解,在紛繁的世界裏靜守己心,靈魂才能昇華。

  有個智者說:我們人這一生分爲三個階段:

  小時候,覺得自己能改變世界;

  長大後,發現改變不了世界,則想着去改變別人;

  經歷多了,終於明白:人能改變的,其實只有自己。

  改變別人是一種內耗,改變自己卻是一種成長。

  或許一個人想要走得更高更遠,就一定要學會專注自己的道路,莫要在別人的世界裏亂晃。

  學會在芸芸衆生中,守住自己的小世界,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