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公司認購的受託方爲中國外貿信託、投資顧問爲華軟新動力的3只理財產品存在無法按期兌付、無法全額兌付的風險,目前公司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同日,鄭煤機收到上交所監管工作函。

上述三隻產品認購總金額爲3億元,除已提前贖回2956.34萬元外,鄭煤機還面臨超2.7億元的風險敞口。對此,該公司表示,正在積極挽回損失,但若確定無法收回,則會計提損失。

記者梳理發現,鄭煤機熱衷並不斷加碼投資理財。自2019年起,鄭煤機累計發佈16次發佈委託理財公告,均是關於使用閒置資金投資金融理財產品的公告。截至今年三季度,該公司賬面交易性金融資產超78億元。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投資理財收益達1.18億元。

事實上,上市公司使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的情況十分常見。Wind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1085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合計規模高達7878.44億元。但近些年,上市公司理財爆雷的事件也屢見不鮮。那麼,如何在保證風控和安全的前提下實現“閒錢生錢”?

信託踩雷本金收回不到一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華軟系”有糾紛後,鄭煤機仍購買“華軟系”相關產品。今年3月30日,鄭煤機發布公告稱,公司將上海華軟應收股權轉讓款6552.62萬元全部確認減值,原因是上海華軟資金鍊出現問題,現有資產已被質押,且公司通過訴訟也未能收回款項。

此外,今年5月26日,鄭煤機向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華軟資本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標的爲0.71億元。

緊接着,5月29日,鄭煤機購買了“華軟系”三隻理財產品,與外貿信託簽訂了三份信託合同,以自有資金1億元認購了外貿信託-華軟新動力精選1至3號等三個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爲5%,期限均爲12個月。

至於原因,記者以投資人身份致電該公司,對方表示,投資理財由專門團隊負責,公司正在推進讓相關負責團隊作出說明。

鄭煤機似乎預料到華軟新動能即將爆雷,其公告顯示,“以上信託產品均要到2024年5月31日纔到期,但公司對所投產品的持續跟蹤以及近期華軟新動力關於匯盛私募發生違約行爲導致兌付困難的公告,鄭煤機認爲上述信託產品面臨無法按期兌付的風險,並提前贖回信託1號產品的信託資金2956.34萬元。”

但鄭煤機仍有超2.7億元理財資金尚未贖回。儘管該公司表示除上述信託產品外,未購買外貿信託的其他理財產品,也未與華軟新動力開展其他業務,且本次信託計劃踩雷並不會影響公司正常經營,但自11月19日起,鄭煤機股價開始下跌,11月20日下跌3.24%,11月21日下跌1.2%。

針對鄭煤機信託理財踩雷一事,交易所也火速作出反應,當日向鄭煤機下發了監管函。

值得關注的是,鄭煤機熱衷於理財,此次爆雷的3億理財產品僅是該公司認購的諸多理財產品之一。2022年3月,鄭煤機公告表示,擬12個月內使用不超過50億元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2023年3月,該公司又發佈公告稱,擬12個月內使用不超過70億元額度的閒置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公司近一年共投入112.25億元進行投資理財,實際收回本金63.74億元,尚未收回本金48.52億元。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鄭煤機理財投資高達近80億元。此外,鄭煤機還揹負超80億元債務,截至9月底,該公司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6.41億元、短期借款7.59億元、長期借款72.63億元,長短期債務合計爲86.63億元。

一位高校經管學院教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投資人質疑可以理解,投資者看中的是公司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他們更希望公司利用資金進行技術創新、擴大生產,提高市場競爭力,進而分享公司發展紅利。若公司將大部分閒置資金用到理財產品購買上,會降低投資者對公司的發展預期,而且理財有風險,一旦賠了錢還會打擊投資者信心。

追求本金安全及流動性

在“30億元量化私募跑路”事件中,鄭煤機是第一家被公開的踩雷上市公司,波及量化、基金、信託等各方。至於責任認定,鄭煤機指出,公司聯繫督促各相關方儘快向公司兌付上述信託理財產品的投資本金及收益,盡最大努力保障公司利益。同時,公司已向公安機關報案,並保留在必要時採用法律訴訟措施等其他維權手段的權利,最大程度減少公司的潛在損失。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投資失誤導致的損失,除非能夠證明爆雷機構存在欺詐或者上市公司高管在做購買決策時存在違規行爲,否則損失由上市公司股東承擔。

然而,“30億元量化私募跑路”並不是今年唯一一個理財產品爆雷事件。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內約20家上市公司披露風險提示公告,表示“踩雷”中融信託逾期產品。

2023年8月11日,南都物業金博股份分別發佈公告稱3000萬元購買中融信託產品到期後未及時兌付;8月21日,先鋒電子發佈公告稱公司分別使用閒置自有資金3000萬元、2000萬元購買了中融信託兩款信託產品,截至披露日尚未收到前述兩個信託計劃的本金及投資收益;8月22日,微光股份發佈公告稱其購買的5000萬中融-匯聚金1號貨幣基金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到期後未及時兌付。

此外,藥石科技安記食品金房能源咸亨國際、安邦電氣、中瑞泰、潤歌互動安利股份三德科技吉華集團塔牌集團等上市公司紛紛公告踩雷中融信託旗下信託產品。據悉,中融信託的資金池業務整體規模達1000億元。

風險與收益並存,上市公司如何在保證風控和安全的前提下實現“閒錢生錢”?沈萌表示,如果一定時期內上市公司沒有資本支出計劃,閒置資金應該以分紅形式返還股東,而不是由上市公司管理。如果是資本支出計劃執行的間隙,對現金進行管理,應選擇流動性和安全性更高的方式,而非以收益爲標準。

當前,上市公司偏愛低風險、保本金的結構性存款。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南財理財通數據梳理,2021年11月22日至2022年11月22日,A股上市公司認購結構性存款約爲7325.5億元;2022年11月22日至2023年11月22日,A股上市公司認購結構性存款約爲7348.8億元,認購額居高不下,並保持增長。

上述高校教授指出,結構性存款由基本存款和衍生品的期權兩部分構成,本質上仍是存款,本金受到保障,在此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與利率、匯率、指數等波動掛鉤,如果市場行情符合預期,那麼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就會高於普通存款或理財產品。

此外,上市公司公告多強調理財產品低風險的特徵。例如,康弘藥業回覆投資者,公司的流動資金優先滿足生產經營需求後,將利用閒置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理財產品(包括結構性存款),提高資金利用率。國盾量子在公告中表示,使用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投資品種爲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發行主體有保本約定的產品(包括但不限於結構性存款、協議存單、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收益憑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在進行注重安全性和流動性的投資時,需要注意相關風控,加強內控管理,避免出現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局面。”上述高校教授表示。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