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靠審醜發跡的主播正引發更多人反感。”

11月2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3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對於“瘋狂小楊哥”徒弟的低俗帶貨案例,中消協作出了這樣一句評價。

一場“雙11”,成了直播帶貨的照妖鏡。報告中,近一半的吐槽信息指向“直播帶貨”,價格壟斷、低俗帶貨、虛假宣傳等問題較爲突出。

有人不惜一切瘋狂撈金,有人收拾行囊悄然退場。“雙11”期間,有媒體發現,比起2020年99.5%的明星走進直播間的盛況,如今大批明星正在逃離直播帶貨。

從“OMG,買它”,到如今“哪裏貴了”,直播帶貨從衆人追捧到萬人唾棄,夾在中間的是其譭譽參半、泥沙俱下的四年狂奔。

一路走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疫情突襲,電商直播的商業價值呈現指數級暴漲,不僅重塑了傳統的商業模式,還在拉動消費增長、促進創業就業等方面展現出了無限潛力。

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愈演愈烈。直播帶貨在主播誇張的砍價、加贈甚至是充滿着悲情色彩的助農戲碼以及充斥着緊張感的“加庫存”“手慢無”等話術誘惑之下,套路多,劇本多。

被劇本支配的消費者入戲上頭,激情下單。貨到手了才後知後覺,原來一切都是套路。價格虛高、刷單、虛假宣傳、誘導消費、售後服務難等電商業的頑疾,不僅沒能隨着新消費形式的出現而消失,反倒愈演愈烈。

“宇宙的盡頭是帶貨”不只是一種調侃,還是一種帶有鄙視意味的凝視和無奈意味的反諷。

事物的發展總是遵循着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直播帶貨也是一樣,大浪淘沙之後,直播帶貨也迫切需要一場正本清源。

直播帶貨模式再新,終究是買賣,創新再多,終究是消費。在商品質量和誠信上不過關,縱是銷售模式玩出花兒,也終歸只能是假把式。

理想的直播帶貨應該是促進銷售行爲、提升商品質量、提高商品性價比之間的正向循環,商品的詳解、貨品的選擇、售後的保障、商家的配合缺一不可。

凡此種種,也決定了直播帶貨不是一個無門檻的行業,消費者可以一時爲“愛”發電,但在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下,誰也不想永遠做冤大頭。

當下的直播帶貨,需要在解決問題中成長。理清平臺、商家、直播之間的權責關係,用法律和制度紮起經營的籬笆,在促發展和強監管中尋找一個平衡。

跑得太快,直播帶貨如今走過草莽,也需要停一停狂奔的腳步,降一降旺盛的虛火,如此才能避免成爲互聯網時代的“一錘子買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