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發現!華南理工大學鄭風珊教授聯合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Nikolai S。 Kiselev博士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Filipp N。 Rybakov博士等學者,共同在晶體中直接觀察到磁霍普夫子(Hopfion)。相關成果以“Hopfion rings in a cubic chiral magnet”爲題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其中,鄭風珊教授爲通訊作者兼第一作者,Nikolai S。 Kiselev和Filipp N。 Rybakov爲共同通訊作者;華南理工大學爲第一完成單位。

霍普夫子以德國數學家海因茨-霍普夫(Heinz Hopf)的名字命名,其概念由來可追溯到由英國物理學家託尼-斯凱爾姆(Tony Skyrme)在1962年首次提出的“拓撲孤子”。2009年,科學家首次在磁體中發現了拓撲孤子,爲了紀念 Skyrme,將其稱爲Skyrmion(斯格明子)。

一般認爲,磁斯格明子是由電子自旋在空間上構成的一類二維旋渦狀結構,從樣品上表面貫穿到下表面,形成了斯格明子弦(String)。理論上,如果把兩個末端連接起來,會進一步形成一類三維拓撲磁孤子——磁霍普夫子。此前,實驗上尚未發現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磁霍普夫子的存在。

該聯合團隊利用了透射電子顯微鏡磁成像技術和微磁學計算,在立方鐵鍺合金中觀察到了與斯格明子弦耦合的霍普夫子,並提供了誘導產生這類霍普夫子的實驗方法,取得了高度可重複的實驗結果。此外研究也提供了統一的斯格明子-霍普夫子的同倫(homotopy)分類,並深入探討了手性磁體中拓撲孤子的多樣性。這一突破性發現爲未來磁性材料、自旋電子學和非傳統計算等領域的發展提供新思路,也爲新型功能器件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持。(總檯記者 鄭澍 趙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