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運通(002152)正加快在數據要素領域佈局,11月23日晚間,廣電運通公告稱,爲進一步拓展大數據與信用科技領域,公司擬以自有或自籌資金收購北京中數智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數智匯)2388.9萬股股份,交易價格爲8.6億元。

同時,廣州番禺匯數二號創新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總計4000萬元的投資價款認購中數智匯111.1萬元新增註冊資本,以貨幣形式向中數智匯增資。本次股權收購及增資完成後,廣電運通持有中數智匯42.16%的股權。

公告顯示,在評估基準日2023年9月30日,選用收益法的評估結果作爲本次資產評估的評估結論,中數智匯股東全部權益的市場價值爲20.5億元,增值額18.1億元,增值率750.06%。經交易各方協商一致,同意中數智匯本次股份轉讓以整體估值20億元爲基礎確定交易價格。中數智匯2388.9萬股股份的交易對價最終確定爲8.6億元。

根據廣電運通與相關各方擬簽署的協議,廣電運通在受讓中數智匯股份前,後者已制定股權激勵計劃方案,其中,共青城中數德匯科技投資中心(有限合夥)的行權條件除了滿足股權激勵計劃方案外,員工在行權前,還應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一是中數智匯2023-2026年期間經審計的稅後淨利潤累計不低於6億元且在2028年12月31日前目標公司已收回2026年度審計報告中所確認的應收賬款賬面原值的90%以上,二是中數智匯已向證監局提交上市輔導備案申請。

公司治理方面,各方同意,股份轉讓後,中數智匯的董事會成員爲5人,其中廣電運通提名董事3人,設董事長1人,董事長在廣電運通提名的董事中選舉產生,其餘董事由龍信數據(北京)有限公司提名。

談及本次交易目的及影響,廣電運通表示,本次交易是公司全面佈局數據要素業務的重要戰略舉措,有助於公司打造富有競爭力的技術與產品體系,同時,中數智匯作爲公共數據領域的重要抓手,拓展廣闊的公共數據運營市場。

具體來看,廣電運通表示,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要素已成爲核心生產要素與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數據要素價值不斷得到釋放,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作用不斷凸顯,成爲最具時代特徵的生產要素;同時數據要素也正爲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質量變革提供動力。“公司作爲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行業應用領軍企業,佈局數據要素業務是廣電運通完善並優化產業結構,構建未來核心競爭力與業務增長引擎,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廣電運通認爲,中數智匯作爲業內優秀的大數據企業徵信公司,擁有10餘年的企業徵信數據、算法、模型和軟件積累,爲國內包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頭部互聯網企業等提供持續、優質、有價值的數據服務。本次收購中數智匯股權,是廣電運通全面佈局數據要素業務的重要戰略舉措,補全公司在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數據、場景”四大要素中數據這一核心關鍵要素的缺位,有利於公司業務主線融合發展,進一步夯實公司競爭優勢。

在助力打造技術與產品體系方面,廣電運通表示,中數智匯專注於企業大數據徵信領域,基於高性能的BIdata商業智能平臺,提供海量數據高併發下的毫秒級查詢服務,在實時在線訪問的同時,保持平均延時毫秒級響應。豐富的標籤維度、全面精準的風險預警和關聯識別能力、大規模的查詢量級和高效的響應速度,均充分體現了其技術優勢。中數智匯在大數據方面的技術能力可與廣電運通的在數據處理技術方面進行內部協同,相互借鑑,創新更優秀的數據技術與產品。

此外,中數智匯與廣電運通的主要客戶羣體高度重合,能與廣電運通原有的主業形成良好協同效應,有利於構建具備廣闊前景的業務組合,形成公司多輪驅動的業務佈局,積極推進數字經濟業務領域的升級轉型,助力廣電運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品體系。

廣電運通還談到,數字經濟時代,城市競爭力已經同數據配置能力不可分割。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公共數據佔數據總量的比重達70%-80%,海量公共數據資源可賦能豐富的應用場景。爲充分發揮數據資源的價值,各地政府陸續成立數據局、數據公司與數據交易所,探討公共數據的運營模式。公共數據運營將成爲下一個藍海市場。

廣電運通認爲,中數智匯作爲企業徵信領域的龍頭企業,在公共數據治理、流通、商業變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廣電運通依靠自身在數字經濟、數字政府等領域的資源與積累,整合中數智匯在數據運營方面經驗,在國內打造公共數據運營的可持續發展運營模式,推進全國公共數據運營產業的發展。

記者注意到,近日,廣電運通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規劃成爲數據服務商,發力數據“一級市場”,現階段正在積極培育數據要素一級市場業務的建設與運營能力。同時,公司規劃作爲大數據技術服務商參與公共數據運營服務,在公共數據處理加工、運營、交易等環節打造核心競爭力,公司已在城市大腦等項目中積累了公共數據運營經驗,構築了一定的先發優勢。此外,對於數據的確權、登記、交易、定價,國家仍處於建章立制階段,各地都還在先行先試,公司會一直積極探索數據要素交易的商業模式。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