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我們拼盡全力賺錢、買房,供子女讀書,還幫忙帶孫子,爲什麼?

想來,就是爲了子孫過得更好,而不是單純爲了過好自己的一生。

《己亥雜詩》裏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當我們七十多歲了,變得很老了,就像落花一樣,慢慢凋零。此刻的我們,還能爲子孫做點什麼呢?哪怕是變成一堆黃土,也要傳承着正能量,保護子孫。

總會頓悟,做好以下幾件事,就是子孫後代最好的福報。

01

知識財富,永遠不會過時。

有一種家庭,叫“耕讀世家”。

任何時代,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只要子孫受苦的時候,拿起祖先留下的書,開卷有益。

在農村,子孫還小的時候,就教會他們耕地,從而可以依靠土地養活自己。

很多木匠、瓦匠,把手藝留給子孫,從而形成了一個技能之家,世世代代都不愁沒飯喫,並且比同村的人,過得更好。

唐朝的韓偓,爲官多年,還很喜歡寫詩。

在他很老的時候,整理自己的詩詞,留給了子孫。

四世孫韓奕,在泉州的南安縣種地爲生。

宋仁宗時期,韓奕結交了沈括等名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華。

過了不久,韓奕把先祖韓偓的手稿,獻給了朝廷,表示自己的忠誠。順理成章,韓奕也做了官,被任命爲司士參軍。

祖先的知識,到了另一個朝代,仍舊得到了賞識,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時有發生。

李白的詩句,到現在,也朗朗上口,李白後代,也會沾光;孫子的後代孫臏,學到了祖輩的真傳,也變成了軍事家。

更有趣的是,有的作品,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

明朝的李時珍,寫了《本草綱目》,但是難以出版,於是找到當時有名的作家王世貞。

王世貞答應寫序言,並且推銷,但是這事一直被擱淺。

後來,李時珍的兒子再次找到王世貞,這事才辦成,也算完成了父輩的夙願。

父子寫一本書,祖祖輩輩都經營一種生意,都在某個行業裏奮鬥,這就是知識的寶庫,在一直保護着家庭。

當我們七八十歲的時候,留下人生的經驗,把重要的書籍留下來,傳下去,也算是不遺餘力。

02

名聲財富,是家庭的光環。

在社交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似曾相識的人。然後說起“你就是某某的孫子、我的母親是某某”,頓時就熟悉起來了。

父母的大名被人知道了,兒女的人脈關係就便於拓展了。

祖先是某個名人,那麼你一開口就能“沾光”。

《寄園寄所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明朝官員範文從,是范仲淹的嫡系後代。

有一次,範文從犯了錯誤,按罪應該打入大牢,等候問斬。

皇帝朱元璋查看犯罪名單的時候,發現“範”這個姓,很熟悉,就召見了範文從,問:“范仲淹是你什麼人?”

範文從回答:“我是他第十二世孫。”

朱元璋轉身,寫下“先天下之憂而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說:“送給你,可以免五次死。”

範文從因此保住了性命,也羞愧得面紅耳赤,從此做官清正廉潔,勤勞爲民。

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

岳飛的後代,今天還在以岳飛爲驕傲;姓曾的人,可以大大方方說“我是曾子的後代”;孔子的後代,那就更加有底氣了。

做人,名聲在外,不見得是炫耀、自吹自擂,也可以是弘揚正能量,傳遞好聲音。

《格言聯璧》裏說:“丈夫之高華,只在於功名氣節;鄙夫只炫耀,但求諸服飾起居。”

名氣有很多種,只要我們選擇正義的一面,就能讓子孫受到影響。當子孫被大家貼上“某好人的子孫”的標籤之後,自覺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爲。

借用祖輩好的名氣,還能辦成某些大事,匯聚某些人脈資源。老人需要領會,並且修正自己的“大名”。

03

道德財富,是無形的“保護傘”。

蘇軾的爺爺蘇序,靠種地爲生,但是他勤儉節約,家裏累積了三四千石的稻穀。

災禍年,蘇序把稻穀拿出來,分給族人,接濟窮人,從而留下了道德。蘇家,也從此發家致富。

劉伯溫的曾祖劉濠,本是南宋末年的官員,南宋滅亡後,隱居在武陽。

有人反元復宋,得罪了元朝,被連累的人很多,並且列了一個名單。劉濠把官吏灌醉,並把名單燒燬。從而救了很多人。

劉家,也因此被人追捧,還出了劉伯溫的這樣的大人物。

音樂家貝多芬說過:“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

因爲祖上有德,後輩人才輩出的事情,數不勝數。因爲祖上缺德,子孫受辱的事情,也不少見。

一個家庭,最怕的不是沒錢,而是老人無德。

人老了,回顧自己一生,有多少時候,幫助了別人;若是德行不夠,那麼現在開始做好事,也是來得及的。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我們怎麼能背道而馳,在很老的時候,倚老賣老呢?

04

七十歲之後,也許我們活不了幾十年了,但是我們要深謀遠慮,畢竟子孫後代還要活下去,並且一代更比一代好。

金錢和物質上,我們幫不上忙了,但是在精神、智慧上,是可以持續幫忙的。

老人是一個家庭的“龍首”,修正了自己,就是修正了“龍首”。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緣屋棟。

德興德,善成善,老人慈悲富子孫。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