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巴以衝突、大國博弈、銀行破產、全球經濟衰退、日本核廢水排海、極端天氣頻發、氣候變暖…,種種現象表明,全球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失序。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高瞻遠矚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特色大國外交新戰略”、“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等宏大課題破局重構,着眼未來!而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處置與氣候環境問題息息相關。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建立規範可持續發展的電子廢棄物行業秩序,從而解決因行業失序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高排放難題。

 01 行業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08年以前,電子廢棄物的回收驅動力源自於有利可圖的樸素觀念。拾荒者流動回收,運營者無序堆放、暴力拆解,高價值的零部件、金屬等銷往下游,其他低值廢料、廢液、廢氣則胡亂拋棄、排放,行業整體呈現“小、散、亂、污”的落後面貌,直到2008年“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出臺。

2008年,爲應對金融危機,國務院推出“4萬億救市”的積極財政方案,家電以舊換新是其中重點。從2009年的9省試點開始,電子廢棄物行業邁入了有牌照、有門檻的集中回收拆解處置的發展階段,該政策於2011年12月31日終止。

第二階段: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置在經歷了6個月的政策真空期後,終於迎來了新的落地政策。2012年7月1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51號)出臺,其中包含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行業俗稱-基金制)規定:向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徵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基金用於補貼後端納入名錄的定點處理企業,處理企業面向回收端採購,回收端面向產廢源頭髮起回收服務,因此形成由基金爲抓手,拆解企業主導的後向驅動資源回收處置機制。

基金注入的初期,恰似前兩年的新能源汽車領域,電廢行業整體呈現一種爭相入局、大幹快上的精神面貌。2011-2014年期間,互聯網巨頭、集團企業、國企民企、從業個體紛紛登場,有的拿資質建拆解企業,有的佈局回收網絡,有的打造 “互聯網+回收”平臺,甚至連百度阿里騰訊均下場參與過舊家電回收業務,不同模式、不同故事,你方唱罷我登場。

期間經過國家五部委審覈認定的拆解企業共計109家,大陸地區除海南、西藏以外均規劃佈局了定點處置企業,各省份少則1家,多則8家。放眼望去,着眼自我發展的居多,着眼行業佈局的少、着眼產業秩序者稀缺。經營思路與後期發展狀況也各不相同,有滿血衝量的、降量保利的、拆拆停停的、小投入保持資質的、拿到基金牌照一臺廢家電沒有回收拆解的、主動放棄牌照的、公司出問題找不到人的等等。

2014年開始,行業集中度上升。截止2017年,行業前五大公司處理能力佔全國總處理能力60%以上。拆解量排前五的省份是:河南省、四川省、浙江省、湖北省、江西省,佔全國拆解總量的36.8%。時至今日,能夠持續回收拆解的定點企業大約有七八十家左右,盈利情況大相徑庭,始終高盈利的甚少,時好時壞的居多,始終不盈利的也有,究其原因無非體制、路線、分配方式等不一而足。這其中“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作爲行業先驅、行業一哥,在推動行業發展和行業人才培養輸送方面做了重大貢獻,值得點贊。

2016年1月1日和2021年4月1日財政部發文調減了基金補貼標準。其中2021年調減補貼標準後行業承壓明顯,行業利潤逐步探底。

 02 行業困局

起初基金足額且及時發放的時候,作爲行業主導者的定點拆解企業可謂顧盼自雄、風光無限。拆解企業資金充足,也就有錢向上遊發起採購,效益傳導之下,行業整體欣欣向榮。後來因爲種種原因,基金補貼額度開始消減且延遲發放,當前基金補貼只發放到2018年下半年,曾經的產業鏈主導者,如今在現金流壓力之下左支右絀、苦不堪言,想想賬面上的利潤要到五年後才能拿到,部分不堪重負的企業逐漸萌生退意。

行業翹首以盼的新政遲遲未見真容,各大拆解企業也是各種方式求生求存,其中也不乏有大幹快上的企業,爲水深火熱的行業困境再加一把火,當然真實的經營情況只能是冷暖自知了。

2022年5月11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文《關於鼓勵家電生產企業開展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通知》。第一批6家試點企業分別是海爾、格力、美的、TCL、長虹、海信。其中格力、TCL、長虹已有定點回收拆解企業,海爾、美的、海信沒有定點拆解企業。家電巨頭們都有數萬家門店、數十萬工程師,回收舊家電理論上是“輕鬆愉快”的事情,於是各出招式下場走起,一年半過去,距離預期設想相差甚遠。

坊間一度傳聞生產企業要通過併購處理行業的方式實現產業鏈閉環,久困於基金壓力的家電拆解企業一陣騷動,以民企爲主的定點拆解企業紛紛拋出橄欖枝,希望能與家電生產巨頭聯姻或出售套現。或許是“政策的不確定性、銷售增長壓力、投入產出性價比等方面原因”,一年下來,只聽雷聲未見下雨。

拆解企業當前的現狀是“兩頭不可控、內外不確定”,前端貨源不可控,後端拆解產物銷售不可控,內部經營利潤不確定,外部基金補貼迴流時間不確定。進而導致融資成本高、資金壓力大、行業裝備不敢升級改造、人才外流嚴重,如此下去無以應對行業調整變化。

 承壓的不只是拆解企業

俗話說,利潤不夠規模來湊,結果是越努力做規模行業越內卷。當補貼下發時間持續後延,從拆解源頭產生的壓力傳導至上游,引發了連鎖反應。做拆解產物深加工的說行情不好今年難保本;拆解企業說前端回收價格不可控、後端拆解產物銷售行情差、運營成本下不去,也沒有利潤;回收企業一方面喊着回收量下降了三分之一,貨量小沒錢賺,一方面擔心生產企業和拆解企業下場競爭,前後擠壓生存空間;上門回收的人員說貨量小收不到貨。曾與拆解企業“深度合作”的行業回收大咖,近兩年從品類到模式、從個體變公司、從東家到西家不停切換,總希望搶先一步抓住新的“機會”,結果憑運氣賺來的錢,又憑實力虧進去了。

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在於各環節信息不互通,產廢端、回收端、處置端各個環節都存在信息孤島,拆解企業不知道市場有多少貨、有哪些品類、當前價格浮動情況,回收端不知道產廢端能有多少貨,不清楚下游拆解企業需要多少貨、需要哪些品類、計劃採購多少。各環節信息不互通,從而導致從前端到中間流轉,再到處置企業,無數據支撐、無計劃可言。而家電拆解企業因爲揹負了巨大的指標壓力,只好盯着自家庫存,爲保證正常的生產運營被逼通過價格槓桿撬動前端貨量,最終形成了全鏈條的“賣方市場”。明明是花錢的主,卻落了個求人的命。持續內耗下來,指標壓力、資金壓力、生存壓力層層壓下,最終逼出了一條“抱薪救火”的道路。

03 解決方案

首先,個人認爲作爲行業管理抓手的基金補貼政策短期不會停止,短則持續三五年,長則延續八至十年。在頂層設計沒有新的科學方案出臺之前不會草率取消,我們要相信高層領導們的智慧,好不容易由亂到治,不會任由行業再回到混亂無序的狀態。

其次,個人對行業發展還是充滿希望和期待。2013年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2015年我國發布《中國製造2025》。電廢行業在當下“生存和發展”的雙瓶頸下,產業破局與升級勢在必行。

這裏我用三個關鍵詞闡述下我的觀點:重構、升級、生態。

產業要素重構

首先是頂層設計閉環。當前的現狀是前端生產企業已通過《目標回收制》逐步納入管理體系,後端的拆解企業也通過基金制納入管理體系,唯獨中間的回收企業仍未納入頂層設計,導致無法從制度層面實現從產廢端、回收端到拆解端的全產業鏈管控。所以頂層設計首當其衝要重構,完成閉環設計,爲行業升級提供路徑和政策指引。

其次是行業自身秩序也需要重構。行業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向上發展的力量,在無序的競爭中被內耗掉了,各個環節活得都不好。秩序重構需要讓行業的各個環節重回“本位”,眼睛不用總盯着他人的蛋糕,做好、做精自己職責範圍的事情。讓買賣的競爭關係,變成有序的合作關係,讓行業迴歸同頻共振、和諧發展的道路上來。

產業數字化升級

2023年10月25日,國家數據局掛牌成立。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置行業的1.0版本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了。

當前行業的主要矛盾是後端定點處置企業規模化大生產和前端無序回收供應之間的矛盾。行業發展的規律表明,大部分表象問題都很難在當前維度解決,只有通過行業升級,在新的維度化解當前主要矛盾。

全行業到了齊唱國際歌的時候了,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從業個體、機構都應該放下芥蒂、拋卻零和博弈思維,緊緊抓住行業主要矛盾,共同努力完成行業信息化和數字化升級,通過產業鏈數字化打通各個環節,實現全產業鏈互聯互通,合理調配各環節利潤,才能打破現有僵局,破而後立。

締造產業新生態

人類未來數十年都將是“氣候經濟”時代,在“碳中和”的國際背景下,需要我們齊心協力走出行業的差異化生存發展之路,通過“生態”定位與“氣候經濟”握手。在以“碳”爲媒的背景下,再生資源產業早晚被納入碳交易體系,也必然吸引更多新的入局者,個體、企業甚至國際機構。而信息化、數字化不僅會讓行業趨向於規範、與國際接軌,還將構建碳足跡、碳資產的大數據底座,衍生巨大的增量空間。不久的將來,或許可以實現“人人做環保,人人蔘與碳交易”。

因此,我呼籲行業從業者,打破原有的零和博弈的思維定勢,將觀念從原有的家電回收處置轉換到共建產業全鏈路生態閉環,從同行競爭拔到產業共融共生維度。

寫在最後,破繭重生,時來天地皆同力

欲求行業之幸福,不得不經行業之痛苦,一個嶄新的行業2.0版就要拉開帷幕。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的一朵浪花,每個行動都將影響潮頭奔湧的方向。我將和行業同道攜手擁抱產業鏈重構升級的宏大工程,立宏遠之志,下笨拙功夫,以只爭朝夕的心態,做久久爲功的準備。

你我均在路上,一切皆有可能!!!

聲明:以上種種觀點僅爲個人淺薄之見,難免有偏駁之處,望行業主管領導、產業鏈各環節大咖批評指正,如有不敬之處,多多包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