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最好的教育絕對不是一種投資,而是儘可能地放大孩子們的夢想,讓他們有足夠的決心去探索和發現未知,從而改變世界。

曹汐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本“賬”,在生活中總會有意無意地用合不合算來計劃和衡量人生,到了臨終時再算算“總賬”,以檢視這一生的成敗得失。這個總賬就好像是生活的終極目標,因此孩子一出生,父母便開始替他們規劃人生,並自然而然地成爲其“賬本”的掌管人。待到孩子長大獨立後,有的家長仍然捨不得交出賬本,想要繼續掌控他們的人生。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賬本中最重要的“科目”——教育。在這個科目裏,除了記錄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留存着爲人父母體驗到的歡樂和煩憂,還包含着自己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如果說要將這個賬目好好理一下,恐怕大部分家長這輩子都會理不清。

據統計,孩子從小學到大學(國內大學)的養育成本排行榜上,北京位居第一,276萬元;上海第二,247萬元;深圳第三,216.1萬元;長春排名第十也需要121.5萬元。如果出國留學,成本則會更多,以美國爲例,2022年美國私立大學學費均超過5萬美元,美國的私立大學都是靠個人捐款和學費來維持運營的,越好的學校,科研、師資、學術等方面的資源就越多,學費自然就越高。相對而言,公立大學會稍微遜色一些,生源質量也不如私立大學,當然學費也會低一些。我在留學生家長羣(私立大學的)看到家長們算過賬,學費、健康費(SHF)、醫療保(SHIP)、課程材料費、住宿費、生活費等加起來,節儉着過活,一年的綜合費用超過11萬美元,對於這筆大數目,家長們在投資時自然慎之又慎。

也許是“基因”原因,或者是“放養”觀念所致,我家孩子從小處於散養狀態。那是一個校外培訓如火如荼的年代,小學生就開始去上“某德”、“某思”,我家孩子沒上培訓班,考試時常遭超綱題目重擊。孩子很崩潰,我和他爸兩個不上進的人卻安慰她,能學成啥樣就啥樣,不必太在意。到了中考前一學期,孩子哭哭啼啼,我們才知道是孩子認爲我們捨不得花錢送她去補習,驚訝之餘只好送她加入培訓大軍。靠着孩子的“自強不息”,最終擠進深外,畢業後考到美國一所不錯的大學,又在大二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專業,選修了藝術史和心理學雙專業。正當我們爲孩子找到“真愛”而歡欣鼓舞,她的華人同學卻都在質疑她家裏是不是有“礦”?居然敢選藝術史,這可是很難找到工作的。

我也因此在家長羣裏遭到羣嘲,要是沒“礦”,就別選這種會餓死人的專業。還有熱心的家長私下給我細細算了筆賬:留學一年,起碼七八十萬人民幣的費用吧,這四年讀下來就是三四百萬,再加上小學到高中的費用,估計畢業後一輩子也賺不回來,如果再讓她讀個研究生,這投資豈不血本無歸?

在大部分留學生家長們的如意算盤裏,孩子們的專業就應該選計算機、人工智能、大數據、金融、醫學、法律,要不就是生物、數學、化學,總之最好是理工科,再不濟也應該學商學、經濟類的專業,畢業後無論是回不回國,都有主動權。

家長們的賬本沒錯!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種投資的話,我相信很多中國的家長都會陷入焦慮,在國內念大學如此,到國外留學更甚。孩子要是“選對”了專業,不但能收回投資,還能得到超額回報,可要是選錯了專業,前程將一片“黑暗”。這幾年,關於大學、專業、工作單位,各種鄙視鏈已然形成,而且聽上去邏輯強大清晰,無可辯駁,孩子選擇何種專業,顯然已不再是由天賦和興趣來決定,而是被金錢所綁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我曾在家長羣裏接觸到一個真實案例:某位移民美國的華裔家長,在得知兒子選擇去非洲實習時非常痛苦。兒子在藤校學醫,可供選擇的項目實在太多,本着安全、衛生、舒適考慮,家長苦苦說服孩子換個實習項目,孩子卻義正辭嚴地說:“那你們認爲誰的孩子應該去這種地方?!正因爲落後,我才更應該去盡我的力量!”家長痛哭流涕地感嘆,把孩子培養成“精英”,就得做好他想要去改變世界的準備。這就是國外的精英教育,好學校招生時,看的就是你有沒有改變世界的決心,以及爲之付出的努力,成績反而在其次。我們支持孩子去留學,原本是希望他們有更廣闊的視野和不一樣的人生,可當選擇專業的問題擺在面前時,家長們關心的不再是孩子的志趣,而是屈服於所謂的“現實”,把金錢的回報率作爲第一標準,這確實有點扎心。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爲大用”,其實人生也好,教育也罷,都不應該庸於“精打細算”,每個人的生命要有專屬的獨立體驗。哲學家韓炳哲一語中的:“我們總是把自己和別人比較。恰恰是這種比較使我們都變得相同。”因比較的趨同和他者的消失,從而令自己感覺到“世界缺失”,這也是導致現代社會抑鬱症衆多的原因。面對這個“他者消失”的世界,放棄對“結果”的執念是一種出路,因爲生命的結果是同一的,都是消亡,而在這短暫的一生裏創造出生命的意義纔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最好的教育絕對不是一種投資,而是儘可能地放大孩子們的夢想,讓他們有足夠的決心去探索和發現未知,從而改變世界。

(作者系深圳經濟觀察人士)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