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铃声 2023-11-13 06:50 发表于山东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现分享王彦权临床用半夏泻心汤治胃病心得:

半夏泻心汤的使用指征:

1、胃脱胀满;
2、泛酸;
3、大便黏腻不爽;
4、舌苔黄腻。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胃热脾寒,胃热则消谷善饥,脾寒则运化不力,故患者常常出现想吃不敢吃,吃下去脘腹撑胀难受的症状。

其病因:
一是部分患者饮食不节、无规律,或暴饮暴食、伤及脾胃;
二是部分患者情志郁结,肝气不舒,横犯脾土。

临床上用半夏泻心汤治胃病的基本处方:

半夏15g,黄连5g,黄岑10g,干姜8g,党参15g,甘章15g,大枣6枚。

同时根据具体证候常用六个加减法,简单、实用、高效。

1、伴有食积、肚子胀得厉害、放屁多、打“伤食嗝”,加山楂15g,鸡内金15 g,蒲公英20g。
山楂、鸡内金健胃助消化,蒲公英清胃热(食积易化热)。泛酸一般是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食积化热的表现,用山楂助消化,让胃动起来,则可减少泛酸。蒲公英为清胃热之良药,且有养胃之用,因此胃病基本上方方都用。要注意的是,山楂、鸡内金有活血作用,如伴有消化道出血(柏油样便),或妇女月经过多,则此二味药不能用。

2、兼见口苦,肝火旺,常加一味柴胡,有小柴胡汤意。

3、如大便不利明显,或大便略干,减干姜为5g,加大黄3∼10g ,一般和其它药同煎,目的是通便助消化,而非攻下。干姜不可去掉,去掉则失去了反佐作用,易伤脾阳,不利于肠道蠕动。 有人因凉药过多,会引起胃疼。

4、如伴有两胁攻撑不适或胀疼,则合四逆散。因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用枳实比枳壳好。

5、如伴有胸骨后闷热感或饭后食管区烧灼感,加瓜蒌,有小陷胸汤意;如兼见大便不利,瓜蒌兼有通便作用,量可以大一点,用 20∼30g 也无妨。

6、如伴胃脘隐疼,喜按,合用小建中汤 一般桂枝用15g左右,白芍用30g左右,量大点小点都可以,但桂枝与白芍之比为1:2,不能变。

以上就是王彦权用半夏泻心汤治胃病的一些经验,皆临床所得,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只要运用准确,临床对付八九成胃病没问题。

附:王彦权临床用半夏泻心汤的几点体会

半夏泻心汤是《伤赛论》中的经典名方,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七味药组成,此方辛开、散其结;苦泄、除其满;甘能调其中,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的作用,是和解名方,主治心下痞满。此方临床应用广泛,下面是王彦权临证应用的几点体会:

1、半夏泻心汤可谓治胃病的专方,对胃炎、化道溃疡、消化系出血(慢性),食管炎、胆囊炎等,只要见胃脘满闷撑胀、泛酸、嘈杂、大便溏薄、口臭、舌红、苔黄腻等症直接使用,效果常立竿见影。其加减:治胃炎,加山楂、鸡内金、蒲公英效果更好;大便不利,加小量大黄同煎;大便不利兼腹胀厉害,合小承气汤;伴胁下胀疼闷,加四逆散;伴胸骨后烧灼

闷疼,加瓜蒌效佳,等同与小陷胸合方;胃病兼见阳痿,加巴戟天;合并胸痹心疼,加丹参、薤白。另外有一种 “胃”病,腹疼、泄泻、舌淡、苔白略腻,多为理中汤证,应注意鉴别。

2、无论何病,只要见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常可用此方突破,其中党参、甘草量宜大,有甘草泻心汤意。

3.头上生疮、面部红疹、身上湿疹、 阴囊潮湿、有头皮屑,只要见有湿热表现,均可使用本方,常有显效。

4、胃癌及胃癌术后,胃中烧灼难受,半夏泻心汤首选,对缓解症状、 减少痛苦有显效。

参考文献:《卫生室的经方故事2》王彦权著P1

2023.11.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