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龍應臺在《目送》裏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很多人以爲,養大兒女,目送他們去遠方謀生,父母的使命就完成了;剩下來的事情,就是慢慢變老,等待兒女來反哺。

事實不盡然是這樣的。

作爲父母,不僅要“扶上馬、送一程”,還得隨時能把兒女召回來,纔算完事。若非如此,目送兒女離開之後,從此再無瓜葛,人老了也得不到孝順。

爲什麼有的兒女,離開原生家庭之後,孝道也弄丟了,說起父母,還耿耿於懷?

凡事都有因果,兒女不孝順,是兩代人的責任,需要兒女還小的時候,父母就深謀遠慮。

01

老人無德,兒女無望。

一個家庭最怕的是什麼?

不是窮困,不是漂泊,而是“缺德”。

沒有道德的家庭,在任何地方,都是站不住腳的。最可怕的是,上代人留下的惡果,讓下一代人承受。

兒女都被父母“害苦了”,那麼孝道就被破壞了,不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個叫趙文華的人,入朝爲官,還嚴嵩爲義父。

嚴嵩是權臣,爲所欲爲,陷害了夏言、沈煉等一大批忠良,被人們唾棄。

作爲義子,趙文華也有樣學樣,爲博取嘉靖皇帝的信任,謊稱嚴嵩七十多歲了,還喝“百花仙酒”,因而身體一直健康。

嘉靖皇帝發現趙文華撒謊之後,趙文華沒有認錯,而是賄賂嚴嵩的妻子,讓嚴嵩去求情,免除欺君之罪。

趙文華還誣告抗倭官員張經剛、貪污軍餉等。

有官員彈劾趙文華,並且拿出證據,證明其貪了十幾萬兩白銀

嘉靖皇帝一揮手,讓趙文華丟官了。同時,趙文華貪佔的白銀已經花光了。

嘉靖一怒之下,下詔讓趙文華的子子孫孫陸續還錢。

“父債子還”的事情,讓趙文華的兒孫,連續六十年,都過負債累累的生活。

金錢債、人情債、缺德債,都可以在一個家庭裏累積,並且延續到下一代。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纔可以任天下之重擔,亦可脫世間之繮鎖。”

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都是血脈一體的,只有洞察到世代的變化,父母擔負起持家的重大使命,才能擺脫生活和精神的枷鎖。

“龍生龍,鳳生鳳”,從現實來看,老人無德,起碼有三個惡果。

其一,家風敗壞,讓兒女每天接觸一些負能量,從而學不到有用的東西。

其二,家庭形象被毀,導致兒女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

比方說,一個孩子去上學,忽然聽到同學說:“你的父親,偷東西,搶劫,你是不是也這樣呢?”這個孩子一定會沮喪,從此厭恨父母,也被同學瞧不起,孤立。

其三,家庭負債累累,讓兒女沒有辦法發家致富。

太多的家庭,父母活生生把兒女的希望之光,吹滅了。若父母還期望兒女,註定要失望。

02

兒女無能,老人無靠。

“孝順”不是寫兩個字那麼簡單,而是要盡孝,讓生活順起來,有方方面面的附加條件。

我的一個表姐,初中畢業之後,就去東莞打工了。

在打工的時候,表姐認識了一個韶關的男人,然後悄悄結婚。

原以爲,韶關這一帶,也算經濟發達的地方,但是表姐夫的家,在深山裏,只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

爲了改變命運,表姐投資開了一家早餐店,但是生意很一般,經營了三四年,還虧了一些錢。

去年冬天,表姐的父親患了癌症,子女都趕來照顧,還想辦法湊錢。

表姐回到老家,一分錢都沒有給父親,還哭着告訴弟弟:“路費都是借來的。”

父親出院的時候,表姐從孃家拿走五百元,作爲路費。

能說表姐沒有孝心嗎?但是她的的確確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盡孝,似乎是不可能的。

爲什麼很多老人,分明是兒孫滿堂,但是走不動的時候,卻過着苟延殘喘的生活,多半是因爲兒女“無能爲力”。

兒女在經濟上無能,一直窮困,那麼父母老了,只能過苦日子。就是生病了,也只能拖着。

兒女在感情上無能,就難以成家,從而一直是一個人過日子,沒有紮根的地方。到處漂盪的人,想要孝順父母,無非是逢年過節來老家看看,或者偶爾打個電話。也許,多年不回家,就像失蹤了一樣。

兒女在持家上無能,處處都要服從兒媳、女婿,萬一兒媳和女婿不孝順,那麼兒女就靠不住了。

兒女在社交上無能,一旦遇到事情了,處處打不開局面。父母有困難,兒女是幫不上忙的。要是兒女把左鄰右舍都得罪了,父母出門,還會被人排擠。

孝順,需要物質、感情、家庭等作爲墊腳石,若非如此,就是一句“大空話”。

03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

想要讓兒女孝順,就得從“父母”做起,其根源就在“父母”身上。

建議父母在中年的時候,就爲養老謀局。

留一筆存款,持有養老金,從經濟上減輕兒女的養老負擔;鼓勵兒女多讀書,有工作和創業的能力;創造家庭良好的價值觀,積德積福;制定持家的規矩,讓兒女早早承擔責任,學會做人。

父慈子孝,母愛女恭,因果不虛。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