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12億元。農機購置補貼是一項重要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目的是讓農民在購買農機具時享受到實打實的優惠,也使我國的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得以不斷提升。

但近期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接到羣衆線索,在一些地方,有人動起了農機購置補貼的“歪心思”,把這筆錢當成了“搖錢樹”。

農業農村部已責成河南、江蘇、廣西等省(區)農業農村部門第一時間成立工作組,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迅速開展覈查,依法依規嚴厲查處涉事企業及有關人員,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

1 調查

農機公司爲何只做一款產品免費送

十月中旬,江蘇各地陸續進入了秋收秋播的時節。但在興化市大營鎮的一些農戶家中,記者看到,本該在地裏使用的施肥機卻被閒置在庫房裏。

村民們告訴記者,這些機器都是當地的農機經銷商送來的,已經在庫房裏放置了兩年多。記者注意到,施肥機的銘牌上所顯示的生產廠家是河南賽騰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生產日期爲2021年6月。

種植戶告訴記者,這種水稻側深施肥機能轉動,但是效率很低,而且經常卡機,所以這些機器都被大家擱置起來,大家甚至把這種機器叫做“殭屍農機”。這種水稻側深施肥機市場價格從一萬多元到兩萬多元不等,但在農戶眼裏卻毫無用處。

在江蘇揚州江都區樊川鎮上,記者也見到了同款施肥機。銷售人員直言,這就是做補貼的。

同樣,在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一家農機有限公司,多臺標註着“賽騰農機”字樣的施肥機也是用來做“活動”的。江蘇鎮江潤揚農機銷售人員表示,我們搞“活動”就是爲了國家補貼,這臺機器送給你,不用你掏錢,補貼是到你個人賬上,你把補貼款給我。

經銷商告訴記者,購買的農戶在補貼發放之後,需要將資金如數返還給經銷商。

雖然,國家對農機購置補貼的申請和領取有明確的規定並不斷進行規範、優化,但這些農機補貼資金卻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使國家的惠農政策大打折扣。

在江蘇省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信息實時公開平臺上,記者發現,截至2023年11月,鎮江潤揚農機有限公司所銷售的河南賽騰側深施肥機已經有175臺申請了國家農機補貼,每臺補貼額爲5000元,其中153臺已經結算完成。

從補貼的賬面上看,這些施肥機的銷售價格爲12000元至19000元不等,經銷商只拿回了5000元的補貼金額,這是虧本買賣嗎?泰州市興化凱盛農機負責人告訴記者,河南賽騰只生產這一款產品,就是專門做補貼用的,所以廠家給經銷商的出廠價也遠遠低於市場行情。

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凱盛農機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健說:“機器說實話就是爲了做補貼,沒什麼用,給我的價格便宜,3000元一臺。”

如此說來,每臺機器經銷商能掙2000元。但採訪中,泰州市興化凱盛農機有限公司總經理負責人劉健向記者透露:各地對農機補貼的政策不盡相同。以側深施肥機爲例,有的縣市除了國家補貼的5000元之外,還有地方補貼。他所在的泰州市興化市,這幾年對側深施肥機都有5000元的地方補貼,這樣一來每臺機器他就能淨賺7000元。

2 算賬

僅一款農機就佔用550萬元資金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2023年年初,由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中國農機化導報、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聯合發佈的2022年農機暢銷榜當中,河南賽騰農業機械有限公司還位列施肥機暢銷榜第三名。

然而,當記者趕到這家企業在全國農業機械試驗鑑定管理服務信息化平臺上登記的地址——河南省鄧州市的農機大市場時,卻怎麼也找不到這家企業。

在企業的工商登記信息中,2022年12月5日,河南鄧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就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繫”而將這家企業標註爲“經營異常”。

記者在企業的工商註冊信息中瞭解到,2021年4月1日,河南賽騰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由鄧州市創新食品有限公司變更而來,同時,投資人從韓龍變更爲了李鋼。

2021年5月,黑龍江農墾農業機械試驗鑑定站對河南賽騰農業機械有限公司所送檢的兩臺樣機進行了一致性、安全性、實用性和可靠性評價,其鑑定結論爲該機型符合農業農村部推廣鑑定大綱,鑑定結論爲通過。這意味着這樣的農機可以進入市場銷售並根據補貼政策進行補貼申請,這也是劉健等經銷商可以銷售這款農機的依據。

採訪中,劉健向記者透露了一個業內公開的祕密:所謂的鑑定,只看送檢的機器。廠家只要拿幾臺真正可以使用的機器去送檢,機器能使用,就能獲得相應的鑑定報告。而在實際銷售過程中,銷售的機器能不能用,鑑定機構並不負責。

公開平臺上,僅在江蘇,目前就已經有超過620臺河南賽騰的機器進入了補貼名單,在能查詢到的公開數據中,已經申辦國家補貼的河南賽騰側深施肥機就已經超過了1100臺。按照每臺5000元的國家補貼金額計算,光是這一款農機就要佔用550萬元的農機補貼資金。

3 追問

地方主管部門到底如何監管的?

記者調查中發現,經銷商和農戶之間根本沒有購買機器的資金往來,發票也是虛開的,但經銷商卻有恃無恐。在實踐中,地方主管部門具體是如何監管的?記者就調查中發現的這些問題聯繫了當地農機管理部門。

江蘇省揚州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說:“找我沒有用,因爲我們市級不發放購機補貼,我們是管理購機補貼,以縣爲單位來發放,所有國家的錢都要到縣裏面去。”

江蘇省泰州市興化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表示,我們負責發放補貼,重點是把關真實性。只要把機器買回去、有材料,就沒辦法界定對方是否作假。

事實上,隨着調查的深入,記者心中還有更多的疑問:這些不能使用、專門爲了“騙補”而“定製”的農機,是如何在監管部門的眼皮底下被生產出來的?肆意在國家農機補貼資金池裏“吸血”的“殭屍農機”又是如何堂而皇之地進入補貼目錄的?多地的經銷商爲什麼能夠通過層層審覈,成功將原本應該是農戶領取的補貼裝入自己的口袋?僅僅一款套取補貼的“殭屍農機”就“吸”走了500多萬元的補貼資金,究竟誰應該爲此負責?據央視網

把國家補貼當搖錢樹

“多贏”讓殭屍農機

一路暢行

這樣的“騙局”是如何織就的?監管難道形同虛設?如果是通過高超的手段瞞天過海,讓相關部門防不勝防,尚可理解,但是從報道給出的一些細節看,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比如,既然那些農機只是個華而不實的“殼子”,是怎麼通過檢測流入市場的?記者調查發現,所謂的鑑定,只看送檢的機器。廠家只要拿幾臺真正可以使用的機器去送檢,機器能使用,就能獲得相應的鑑定報告。而在實際銷售過程中,銷售的機器能不能用,鑑定機構並不負責。

而當記者採訪一些地方的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時,對方給出的回覆是:“只要把機器買回去、有材料,就沒辦法界定對方是否作假”……問題是,真的就沒有辦法嗎?須知,紙面材料是最容易造假的,成本也極低,如果監管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無異於走過場,這就給弄虛作假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再退一步說,這些問題如果真的難以發現,爲什麼記者走訪一番,在一線採訪幾個當事人,就把問題揭開了呢?按理說,對應的監管部門應該比記者更專業,更有監督和管理經驗,也更應懂得哪裏容易出問題。這顯然反襯出該有的監督流程失效了。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爲各方都進入了某種“舒適區”。對於農民來說,他們雖然沒有拿到補貼,但好歹也白白得到了農機,雖然大多時候它只是閒置的“廢鐵”;對於農機制造商和銷售商來說,通過這些形式上的操作空手套白狼,拿到的補貼遠比徒有其表的農機制造成本高;而對於管理部門來說,輕輕鬆鬆就完成了補貼發放任務。

這看起來簡直是“多贏”,但正是這種各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狀態,尋求所謂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導致中央財政補貼資金不僅沒有用在刀刃上,反而成了一些非法商家的“搖錢樹”,讓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在具體執行中大打折扣。

現在既然問題已經曝光出來,相關責任部門就不能再“不看不聽”了。是誰的責任田,還需積極地及時認領,並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填補相關漏洞。不法商家要查,相應部門的失職或瀆職責任也不能放過。

羣衆舉報——媒體曝光——輿論施壓只是一種社會監督補充。相關環節的監管層層失守,導致國家補貼被騙,何嘗不是懶政的結果呢?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翟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