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老規矩,表揚的話少講或不講,介紹企業的話簡要講,重點具體講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困難,對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長合區發展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講問題要開門見山、一針見血,血見得多一點也沒關係,不要怕我們痛!”

12月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政商懇談會上,宣城市委書記李中開宗明義,與12位企業家交心。

這是今年宣城舉辦的第12期政商懇談會。去年12月,李中任宣城市委書記,今年年初宣城出爐惠企“十八條”,創新之舉第一條就是建立政商懇談會機制。

從1月7日第1期開始,每個月的第一個週六,宣城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與企業代表面對面,企業家坦誠講問題、談困難,相關單位負責同志予以回應,明確解決問題方案和時間表。一年過去,政商懇談會已經成爲宣城有力提升營商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品牌。

新京報記者在懇談會現場注意到,面對企業反映的問題,宣城市委書記李中不時詢問細節,相關單位答覆後,他多次現場追問,並要求“要說到做到!”

長三角版圖上,宣城位於地理中心,是安徽唯一同時與浙江、江蘇交界的地級市,森林覆蓋率接近60%。今年前三季度,宣城營商環境考評穩居全省前4,安徽省委書記韓俊指示安徽省委政研室(改革辦)專程到宣城調研總結營商環境工作,指出宣城地域“最近浙江”、環境“最似浙江”。

現場:市委書記追問“有沒有具體方案?什麼時候能辦結?”

12月2日上午九點不到,李中走進宣城賓館新會議中心第一會議室,與12位企業家一一握手、交流,即懇談開始,12位企業家依次反映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這12家企業既有民營企業,也有國有企業;既有外市企業,也有本土企業;既有龍頭企業,也有新興企業;既有企業家主動報名的,也有市直部門邀請的。

新典精密機械(宣城)有限公司成立於今年8月,佔地50畝,建設宣州經開區年產200臺數控磨牀項目,目前二期購置新地新建生產車間及辦公樓等設施。總經理李年強提出的訴求之一就是希望政府能夠協調林地及土地報批工作,達成春節前供地,讓產業基地儘早開工建設、投產達效。

宣州區委書記俞志剛對此回覆,“這個項目是區主導產業項目,我們一直在積極和市林業局跟進。目前產業園有70多畝林地要素保障在報批,懇請市林業局能幫我們優先爭取到12月5日這一批次的供地。”市林業局答覆後,李中又扭頭轉向了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來看,有兩家企業提出了需求,可行性報告已經過評審,下一步我們加強對接,年底前辦結沒問題。”“‘沒問題’,這三個字一字千金!”李中說。

弗拉雷薩智能裝備(安徽)有限公司總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常熟,今年10月落戶宣城宣州片區,目前租賃場地,下一步有自建廠房計劃,準備把總部搬過來。公司總經理吳柳青希望爲長河區設置產業基金,通過基金有效運作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我們對耗能和污染企業,守得死死的。對滿足環保標準、投資條件、能把總部搬過來的企業,我們都全力支持!”李中介紹,宣城高度重視發展產業基金,基金髮展步入快車道,去年7月宣城產業鏈投資引導基金有限公司正式註冊,基金規模50億元,首期規模6億元,由市直、宣城經開區及各縣市區共同出資,委託市國控集團作爲受託管理人,主要投向汽車零部件、新能源等特色產業和其他重點產業。

“宣城產業基金增長勢頭迅猛、總量在放大,完全可以滿足大家需求。我反而關心有沒有那麼多好企業可以投?來投資的企業符不符合投資標準?只要符合條件,我們都可以滿足大家,希望總部能搬到宣城的企業儘快搬到宣城來!”李中發出邀請。

安徽林洪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位於宣城郎溪片區,公司一期項目原嫁接的148畝土地未使用完,二期新建廠房橫跨一期剩餘用地和二期用地,但因爲報批紅線偏移,導致不動產證無法辦理。董事長張嶽洪提出,希望將一期、二期已辦理的土地證按照新建廠房實際佔地情況進行分割重組,之後辦理不動產證,方便企業後期進行有效融資。

對此,郎溪縣縣長洪琳坦言,“這是我們政府的責任。過去測量出現問題,近日在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幫助下已經將座標進行糾正。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之內將這些問題解決,同時幫助企業把不動產證辦好,送到您公司去。”李中聽了強調,“那就是下週五要送去!”

安徽鑫藍海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平表示,希望政府能給予人才等方面更多的政策支持。在相關負責人給出答覆後,李中對李建平說,“我們有重點產業企業人才安居政策,其中博士生免費送100平方米的房子,這個政策簡單粗暴,周邊城市也沒有。但我們還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你再列一個詳細清單,在用地、用能、用人等方面還需要提供什麼樣的優惠政策,政策幅度到哪個程度,我們照着清單來研究。”

李中對參會的委辦局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在研究制定政策時要適度超前,既不能想當然也不能閉目造車,要根據企業需求和宣城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吸納企業參與其中,這樣的政策才真正管用、實用。”

新京報記者現場注意到,這場懇談會持續了三個小時,沒有官話套話,企業發言直奔企業難題,相關單位現場辦公解決問題。

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和建議,李中邊聽、邊記、邊深入瞭解情況,與相關縣市區及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一一研究問題解決辦法和建議轉化落實舉措。

對於相關單位的答覆,李中會追問,“問題癥結在哪裏?有沒有具體方案?什麼時候能辦結?有沒有時間表?……”企業家得到答覆後,李中還會詢問,“您還有什麼問題?您看這樣可以嗎?”對於不能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他也會解釋原因,尋求企業家理解。

初衷:就是要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問題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十年間,宣城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從9.59萬戶增加到近30萬戶,其中民營企業數從1.58萬戶增加到6.2萬戶,平均每8個人就有一個老闆,每40人就有一家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已成爲推動宣城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幹支撐。

“只要是企業提出來的事,都要千方百計辦好;只要是對企業承諾的事,都要百分之百兌現;只要是有利於企業發展的事,我們即使十分爲難、冒着風險也要幹成。要在做好風險研判防控基礎上,努力爲企業排憂解難。”李中說,年初定下的目標可以說基本做到了。

今年1月7日,宣城首場政商懇談會舉行,來自全市22位企業家直言困難問題。此次會議確定,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宣城都將定時定點舉辦懇談會,形成常態化、制度化,以最大力度爲企業發展掃除障礙,政企一心,共同推動宣城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對於會議形式,李中認爲,“懇談會不同於常規會議,雙方就像家人一樣面對面溝通,大家可以向我們吐槽,向我們建議,甚至向我們舉報。講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講表揚的話,就是真心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批評,共同爲宣城發展‘把脈問診’。”

李中在現場還公佈了市委總值班室、市政府總值班室號碼,安排專人7*24小時接聽企業電話,瞭解企業訴求、解決企業困難,彰顯出宣城市委、市政府尊企、重企、愛企、護企的鮮明態度。

懇談會前一週,預告在媒體公示,讓更多的企業家知曉、報名。參會的企業,既有龍頭企業,也有本地成長型企業、新落戶招引企業。既有重點工業企業,也有服務業、農業企業,目的是爲了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廣大企業最需解決的個性、共性問題。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爲了確保懇談會開出實效,宣城不斷優化開會辦法,精簡參會企業數量,確定懇談主題,讓企業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更充分反映情況。

李中介紹,懇談機制逐步優化。從一開始的大呼隆到後來分領域、分專題,從單一的會上懇談到會下拍攝暗訪片,從單純解決企業問題到政企深度交流產業發展,政商懇談會的平臺功能更加系統、更加健全。

懇談質效逐步提升。參會企業從一開始的客客氣氣、吞吞吐吐,到後來直截了當、直奔主題,可見廣大企業對政商懇談會還比較認可,覺得來了可以解決實際問題,“有事去懇談”成了企業的時髦話。

懇談後怎麼落實?宣城對實時回應企業訴求打出“組合拳”:建立健全“企業點單、政府接單、督查跟單、辦結消單”全程跟蹤、閉環管理模式,建立“123”企業訴求督辦反饋機制,即第1天反饋問題,第2天交辦相關部門或縣市區,第3天向企業反饋解決問題情況或解決方式、路徑,原則上1個月內辦結且能快則快,按季度跟蹤回訪辦理情況,防止反彈。

3月4日,在宣城第三次政商懇談會上,安徽翔樓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國興表達心聲,希望政府幫助加快推進一期項目建設。會後,宣州區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上門走訪企業,隨後,宣城高新區管委會幫助安徽翔樓新材料有限公司代爲辦理臨時施工許可證,同時積極指導企業收集辦理施工許可的相關材料,協調解決企業臨時辦公用房等問題。

“執行力太強了!開工建設的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個多月。”張國興感慨,“我們是蘇州的企業,宣城的招商政策和營商環境深深吸引了我們前來投資辦廠,高新區又給了將近300畝的土地,我們將會加大投資力度,把公司經營得更加出色。” 

“企業來宣城,拿得是‘真金白銀’、拼得是身家性命,沒有大的難處是不會找政府的。從今年以來懇談情況看,企業反映的問題絕大多數都是合理的。我們辦懇談會的初衷就是要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問題。”李中說。

成效:言必行、行必果,樹立了政商懇談的信譽度和美譽度

一年舉辦12期,宣城市領導先後與140家企業家面對面懇談,逐個兒研究249個具體問題,涉及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保障以及人才引進、企業用工、市場準入等多方面需求。李中表示,前11期政商懇談會反映問題228個,截至目前已辦結222個,辦結率97.4%。

“懇談不是‘作秀’,而是要‘作爲’”、“‘爲企業辦事,既要解釋更要解決、既要笑臉更要效能、既要到場更要到位’。企業的眼睛是雪亮的,沒有‘解決、效能、到位’,‘解釋、笑臉、到場’就是‘假把式’。”談及過去幾期懇談時的承諾,李中總結,“一年來我們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這也樹立了政商懇談的信譽度和美譽度。”

除了推進政商懇談面對面,宣城還推進政策落地面對面、推進要素保障面對面、推進疏堵解難面對面,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着力當好企業需要的“及時雨”、歡迎的“店小二”、發展的“合夥人”。

針對企業集中反映的土地水電氣等要素保障問題,宣城爲民營企業項目用地開闢了綠色通道,截至日前,已連續召開42期土地要素保障會商會,集中會商研究了華晟新能源公司高效異質結11GW電池8GW組件智能製造項目等81個項目的土地要素保障事項。針對困擾企業的招工難、人才缺,宣城創新推出“引人才送住房”政策,贈送產權住房27套。

今年4月起,宣城組織開展爲企服務專項行動,實現了全市2154戶規上企業全覆蓋。針對企業對惠企政策“找不到、讀不懂、不會辦、往返跑”等問題,聘請中介機構根據企業類型、生產經營情況和項目實施規劃等,出具“一企一策”專項規劃建議書,逐條逐項梳理幫助中小企業申請優惠政策。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市共梳理企業可申報項目2108個,幫助企業爭取項目1512個、獲得獎補資金3.2億元。10月底,宣城將“宣城企業家日”調整爲每年11月1日,聘任10位企業家爲民營經濟發展顧問。

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宣城招大引強取得歷史性突破,100億元以上項目5個、50億至100億元項目8個,20億元以上項目31個,爲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積蓄了後勁。

未來:推心置腹,讓更多企業敢說話、想說話、說真話

新京報記者在懇談會現場看到,面對企業的困難沒有解決,一些領導坐不住了。李中認爲,懇談會其實也鍛鍊了宣城各級幹部抓發展、抓營商環境建設的能力,錘鍊了過硬作風。

“企業來反映問題,就會引起相關部門警示,對推動解決全市面上工作有很大促進作用。如果一個地方老是倒逼企業來反映問題,縣市區的領導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不作爲、亂作爲?有類似情況,我們會嚴肅處理,絕不姑息!歡迎大家舉報。”李中說。

宣城政商懇談會從第1期走向第12期,從嘗試探索走向成熟成爲宣城品牌,李中用四個關鍵詞闡述“政商懇談會”機制。

政商懇談首要在“政”,要把營商環境作爲寶貴要素。這個要素資源怎麼激發,形象地講,黨委政府是“主動輪”,企業是“從動輪”。要增強主體意識、主動意識、主導意識。懇談主責在黨委政府,黨委政府不提出來和企業家懇談,企業家來那就叫上訪或拜訪,黨委政府就是被動接訪。所以我們要把過去“企業要我服務”變成“我要爲企業服務”;不是等着企業來上門求我辦事,是我們要主動去問企業“你還有沒有困難、有啥事需要我辦”;不是我們高高在上等你來,而是我們要放低姿態主動走近問需求。

政商懇談目的在“商”,要把解決問題作爲貫穿始終的主題主線。要多換位思考,要多排憂解難,要多送“雪中炭”、多下“及時雨”、多解“燃眉急”,以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效支持企業增強信心、渡過難關、輕裝上陣、大膽發展。要多傾聽呼聲。堅持把企業的每一次呼聲,都作爲政府服務的方向,順着企業“呼聲”去找問題、查漏洞、想辦法,舉一反三地做好爲企服務工作。

政商懇談關鍵在“懇”,要把以誠相待、雙向奔赴作爲必要條件。“懇”是懇切、誠懇,既是工作態度,也是工作要求。要平等相待、言出必行,發自內心地尊重企業家、淡化“官本位”,不居高臨下,當好“店小二”。

政商懇談方式在“談”,要把向企業問難問計問效作爲主要內容。政商懇談就是“把最能解決問題的人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放到一起,“談”出阻礙發展的癥結,“談”出打通堵點的良方,“談”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談”出宣城未來發展更加光明的未來。

李中表示,接下來,宣城政商懇談的範圍可以再擴大,多一些不請自來,少一點精心安排;談的形式可以再靈活,會議式、沙龍式、研討式可以嘗試,營造各抒己見、推心置腹的輕鬆感,讓更多企業敢說話、想說話、說真話。談的地點可以再多樣,可以下縣區、進園區、入廠區,多一些現場辦公,直擊發展難點、痛點和堵點,解決最關鍵、最急迫的問題;談的結果可以再應用,在媒體刊登政商懇談會重難點事項辦理情況,組織企業家評選正面、反面典型案例,讓企業給部門頒獎,把壓力傳導到一線。

新京報記者 何強 

受訪者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