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國寧,當初長輩起這名時可能都沒想到,她這輩子的工作就圍繞着國寶的安寧了。文物保護工作任重道遠,而作爲柳州市博物館藏品管理部主任的覃國寧,已在這條道路上走了30餘年,經手徵集、鑑定、修復了不少寶貝。如今,她已是廣西青銅器鑑定的權威專家。

覃國寧正在整理一批新徵集到的文物。記者張存立 攝

營業員變身文博人

覃國寧出生於1962年。上世紀80年代,因爲高考成績不理想,覃國寧進入柳州市五金公司,成了一名營業員。不過,她平素就喜歡文學、歷史,看了不少相關書籍,也讓她有了一顆“不安分”的心。

1984年,柳州市博物館招聘5名業務幹部。當時的館長覃溥主張不拘一格攬人才,招聘資格條件除了大學、電大畢業生,還有一條是“自學成才的青年”。這讓覃國寧看到了希望。於是,她義無反顧地報考,從100多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進入博物館保管部工作。

作爲新人,覃國寧首先擔任資料員,於是,博物館館藏的5000多冊古籍善本、資料室的考古專櫃,都成了她的“課本”來源,爲她積累了很多理論知識。

1988年,覃國寧考入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文博專業,接受系統的專業教育。她對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跑遍了北京各個博物館,近距離鑑賞展出的青銅器。

1992年後,覃國寧學成歸來,擔任了博物館藏品管理部主任。通過館藏青銅器以及到全國各知名博物館參觀,再加上理論方面的不斷儲備,她具備了豐富的青銅器鑑定知識。因此,在青銅器鑑定方面,她多年來從未看走過眼。

“重金”購劍獲得盛讚

1999年,一名年輕女孩拿着兩把銅劍走進博物館藏品管理部,稱要出售,並開價16萬元。覃國寧仔細鑑定,發現這兩把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劍,更爲難得的是,劍脊中央裝飾着罕見的人面紋。此前,她曾聽恩師、故宮博物院青銅器研究“泰斗”杜廼松說過,人面紋是嶺南地區特有的紋飾。

“我知道這是兩件能夠代表嶺南青銅文化的寶貝,肯定不能輕易放過。”覃立即請示當時的館長羅安鵠,向賣主支付了3萬元定金,把劍留了下來。隨後,經過半年的討價還價,博物館最終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兩把銅劍。

當時,博物館一整年的文物徵集經費也就二三十萬元,而這兩把銅劍就花去了一小半。在區內文博同行當中,此事也一度引起熱議。不過,覃國寧堅信自己的眼光,認爲買得不虧。

這兩把銅劍後來被定爲國家二級文物,2008年還代表廣西前往法國,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動中展出了一年。據瞭解,迄今爲止,已出土的人面紋銅劍在全國不超過10把。爲此,時任廣西文化廳廳長韋壯凡讚許覃國寧眼光獨到,“是資深的文博人”。

名師推薦再出專著

1991年,廣西文化廳舉辦全區文博系統業務骨幹的文物鑑定培訓班,主講人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青銅器與金文研究鑑定大家杜廼松。

覃國寧參加了這次的培訓。更令她驚喜的是,杜廼松就住在她隔壁的房間。“近水樓臺先得月”,她在上課之餘,屢屢主動登門請教,最後還提出了拜師學藝。杜廼松也欣然收下這個好學的廣西弟子。

此後,覃國寧一直和恩師保持聯繫。杜廼松每次出了著作,也總記得給她寄上一套。這樣,在理論、實踐的不斷磨合下,覃國寧練就了一雙識寶的慧眼。

2004年,有位藏家向博物館捐贈了18件東漢青銅器。覃國寧一眼就看中了其中有一件青銅蒸餾器,形狀跟她在上海博物館看到的一件“國寶級”文物幾乎一樣,只不過眼前的這件是餾口朝下,而上海那件餾口朝上。

覃說,這件青銅蒸餾器在廣西出土,也是建國以來在廣西首次發現,全國除了上海那件,僅此一件。可見,嶺南地區雖然屬於欠發達地區,但在青銅器鑄造工藝上並不落後。這件青銅器珍品後被杜廼松收錄進自己的著作。

1991年至今,覃國寧發表了20多篇文物研究學術論文。2012年,在杜廼松的推薦下,她承擔了“實踐意義的中國發明”叢書之《中國光輝的青銅時代》的撰寫工作,這是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圖書。

2014年7月,《中國光輝的青銅時代》正式出版發行,全書20多萬字,300多張圖片,全面介紹了中國古代輝煌的青銅文明及卓越成就。該書獲得衆多專家學者的好評。

自2001年起至今,覃國寧一直任廣西科技大學外聘兼職教師,專門給學生講授《中國古代青銅器鑑定》,與恩師杜廼松在北京大學給碩士研究生上的是同一門課。她的理想是:讓更多人瞭解我國輝煌的青銅文化,讓更多的寶貝綻放光彩。

徵集榜樣人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