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正文6500字 阅读需约16分钟




在小杜曾经的印象里,杜聿明必应是国民党军中数一数二的实力战将。

解放战争中,他的“出镜率”最高,从东北战场到淮海战场,杜聿明先后和林罗刘、陈粟、刘邓交手。

能与这么多共产党名将对阵,杜聿明自然应该是蒋介石手上的一张“王牌”。

也曾看过一些文章,把国民党军中的杜聿明系和陈诚系、何应钦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等并列。

想想也是,在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中,第五军是杜聿明一手带出来的;新六军的班底也来自第五军,军长廖耀湘是杜聿明的老部下;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在远征军时期也是杜聿明名义上的部下,首任军长郑洞国更是杜聿明的生死之交。

这样一看,杜聿明系还真是枝粗叶茂。

图片
杜聿明

但当小杜(公众号:杜衡记)开始准备写这篇文章后,却发现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杜聿明系”。

若论军事能力,杜聿明在国军中确实能排在前列,但若论综合实力(权、势、背景、资源),杜聿明离“自成一系”还很远。

他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但并非心腹,与其说杜聿明是蒋介石的一张“王牌”,不如说是一颗“好棋”。

事实上,杜聿明为国民党征战二十载,一直都身处“政斗漩涡”之中,得失不由己,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也不过分。

所以,我们先来理一下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以及杜聿明所处的位置。

01

图片

制衡

图片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往大了说,有中央系和地方系之分。

而在中央层面,党、政、军三块各有其主:党务方面是陈氏兄弟的CC系和中统;政务方面是以张群、杨永泰为代表的政学系;军务方面是复兴社和从中诞生出来的军统。

国民党军务的实际掌控人是蒋介石,这一块他是不会松手的。

蒋介石以下,首先就是嫡系和杂牌之分。而嫡系之中,最大的两派便是何应钦和陈诚




图片
图片

何应钦、陈诚

此二人都是蒋介石的“生死之交”。何应钦曾在棉湖之役中和蒋介石同生死、共患难,那一战,是黄埔学生军的“立军之战”;而陈诚和蒋介石共赴的“难”,则是西安事变

何应钦的优势是资历老,根基深,他是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元老,国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陈诚的优势是和蒋介石“亲”。

首先他是浙江人。不要低估了老乡关系在蒋军中的重要程度。国民党军中有个高级将领叫商震,原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后来他遇到一位姓商的绍兴人,攀谈之下发现二人是远亲,于是商震就改了籍贯,宣布自己祖籍绍兴。还有那位一直让杜聿明“头大”的邱清泉,也是蒋介石的浙江“小老乡”。

其次,陈诚是蒋介石的“女婿”。郭汝瑰在回忆录中讲述过其中的渊源,大致的“剧情”是:宋美龄在认识蒋介石前,曾被说媒嫁于谭延闿,但谭延闿没有同意,为了避免尴尬,就认宋美龄为干妹妹。蒋宋联姻时,宋美龄提出必须由谭延闿做媒,后来又视谭延闿的女儿谭祥如自己的女儿,亲自为谭祥选定了陈诚这个佳婿。

电视剧《大决战》中有个细节,陈诚在东北失意后,就打电话给夫人倒苦水,其实就是指着谭祥出面把他调离东北。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

那么,惯于任人唯亲的蒋介石,是不是更偏向陈诚系呢?

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蒋介石是权谋高手,玩的是“帝王之道”里的“制衡之术”,自然不会傻傻地只支持某一方。

何应钦和蒋介石这对“生死之交”,其实早就貌合神离了。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那会,何应钦就没支持蒋介石,还和桂系走得很近。西安事变时,何应钦也生出过异心。

很多人不理解,蒋介石为什么还会一直重用何应钦?其实,就是为了制衡陈诚,以资历论,何应钦最合适。

所以最后形成的局面便是:陈诚系略得势,但规模小;何应钦系规模大,但内部关系松散。

何应钦好比“反陈诚联盟”的一面旗帜,胡宗南、汤恩伯这些封疆大吏,从广义上来说也曾属于过何应钦系。而何应钦可以完全掌控的嫡系人马,其实并不多。

好了,可以说杜聿明了,他属于哪个系呢?

首先,杜聿明加入了复兴社,但加入的时间有点晚,所以并没有积累到太多资源和人脉。不过,后来杜聿明还是得到了军统的支持,这是后话。

其次,杜聿明的“伯乐”徐庭瑶,是何应钦系的核心人物,所以杜聿明自然也就属于何应钦系了。

02

图片

第五军

图片
杜聿明真正意义上的发迹地,是广西全州。一方面,杜聿明靠的是“能力加汗水”,另一方面,就是徐庭瑶对他的提携。

徐庭瑶这个名字,让人略感陌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杜聿明的发迹是缓慢而艰难的。他既不像汤恩伯,有浙江老乡的身份,又有陈仪这个浙江籍政要做靠山;也不像王耀武,很早就立下战功,被蒋介石“御笔钦点”。

杜聿明在中原大战时任上校团长,所属的第四师师长,便是徐庭瑶。

徐庭瑶赏识杜聿明,更多是出于公心,因为杜聿明治军有方,所部官兵军纪井然。杜聿明在这方面的能力是相当突出的,若论“用兵”,他不是国军中最强的,但若论“练兵”之道,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水平。

1934年5月,徐庭瑶出访欧美,考察的主题是军事交通。次年10月,蒋介石成立了南京陆军交辎学校。这其实是所陆军机械化学校,国军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即诞生于此。

蒋介石是学校名义上的校长,但具体运作都由教育长徐庭瑶负责。

图片
徐庭瑶和装甲部队

那个时候,杜聿明在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第一期进修,并加入了复兴社。

1936年春杜聿明毕业,按理应该回到原部队:第25师。这个师的师长关鳞征是杜聿明的陕西老乡,又是黄埔一期同学,但却和杜聿明的关系一直不睦。

于是杜聿明就接受了老上级徐庭瑶的邀请,到交辎学校担任了学员队队长,并很快升任少将。

1937年,交辎学校成立了国民党军的第一个装甲兵团,杜聿明为首任团长。这个装甲兵团后来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任中将师长,不久又扩编为新编第11军,杜聿明任副军长。

1938年,新编第11军移驻广西全州,最终改番号为第五军。显而易见,这支国军王牌部队的诞生,是杜聿明一手参与“孵化”的。

杜聿明本质上是个儒将,是那种醉心于钻到坦克底下拧螺丝的技术型人才。沈醉在回忆功德林战犯生涯时讲过一件事,当时他们去长春参观汽车制造厂,杜聿明对国产汽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试驾,没想到厂方竟然同意了。杜聿明因此而过了一把瘾,同时对新中国的新气象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才是杜聿明的“底色”,也注定了他在国民党的“官场政治”中难有大成。

03

图片

军长

图片
言归正传,改编后的第五军,杜聿明会成为军长吗?

这事看起来似乎理所应当,但杜聿明升任军长却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当第五军这个“果子”成熟后,想来“摘”的人就多了。

徐庭瑶为了防止“果实”旁落,一直兼任着军长一职。1939年春,杜聿明率领第五军在全军演习大评比中名列前茅,时任军政部部长的何应钦不失时机地提出,升任杜聿明为第五军军长。随后,蒋介石签字同意,交由军令部发出。

但当任命到达第五军时,军长一职却又变成了俞济时…

图片
俞济时

俞济时,浙江奉化人,蒋介石的表外甥。而改动那份任命的,便是军政部次长陈诚,同样,得到了蒋介石的签字。

蒋介石之所以同意用俞济时换掉杜聿明,除了任人唯亲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一是正在广西的白崇禧也认可杜聿明,这几乎就是在“帮倒忙”。

二是因为陈诚抓到了杜聿明的“小辫子”。

杜聿明有个同族的侄子名叫杜斌丞(年纪比杜聿明大)。西安事变时,杜斌丞是杨虎城部的总参议,主张“跟共产党走”,是当时国民党内著名的亲共分子。

第五军移驻全州后,杜斌丞曾顺道来探访过杜聿明。这事,被陈诚知道了,于是向蒋介石打了小报告。

陈诚是怎么知道的呢?

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在会上成立了三青团,又在会后把各种其他组织给解散了,包括复兴社。曾经的复兴社四大台柱之一的贺衷寒,担任了三青团的中央常务干事。

图片
贺衷寒

三青团的团长是蒋介石本人,而陈诚当上了书记长。这是一个壮大自己派系的大好平台,陈诚自然是苦心经营,贺衷寒也从此和陈诚越走越近。长期经营情报系统的贺衷寒,掌握着国民党各级官员的动态,杜斌丞探访杜聿明这事,便是贺衷寒报告给了陈诚。

正在杜聿明失落彷徨之际,何应钦出手了,他也不是吃素的,马上就抓到了陈诚的“小辫子”。

陈诚在三青团这个平台上大展拳脚,不仅安插了很多自己人,还为了拉拢胡宗南,把他任命为三青团组织处长。但这一招显然“用力过猛”,因为胡宗南那时已经拥兵十万,陈诚拉拢胡宗南,在蒋介石那里就是件很敏感的事情。

图片
胡宗南

而且,被胡宗南替换掉的组织处长是康泽,蒋介石的绝对心腹。蒋介石正在不满,陈诚却变本加厉,继续委派自己的心腹郭忏出任三青团武汉支团主任。这下蒋介石就发作了,直接把郭忏召回,派了康泽去。

何应钦“嗅觉灵敏”,马上提出要将陈诚撤职查办。蒋介石当然不会自毁“平衡”,何应钦也没真做这个指望,但这么一折腾,蒋介石对杜聿明出任军长一事就松口了。

再加上,徐庭瑶亲赴重庆,坚决反对俞济时这个“非机械化人才”主持第五军,杜聿明也适时地向蒋介石解释了杜斌丞的到访,表了忠心,最终,杜聿明得以达成心愿,当上了第五军军长。

表面上看,杜聿明赢在“打铁自身硬”,但其实,背后的政斗简直乱成了一锅粥:何应钦系、陈诚系、特务系、桂系、胡宗南系、浙江系…全部搅在其中。

很难把杜聿明的荣升形容为“春风得意”,反而,多少有一点“如履薄冰”的感觉。

04

图片

成名

图片
杜聿明在抗战全面爆发前,曾作为17军关鳞征师的副师长,参加了著名的古北口战役。他和郑洞国的友情,也从这一战开始。

图片
抗战时的17军将领合影
前排左起:黄杰、徐庭瑶、杜聿明
后排左起:刘嘉树、郑洞国、邱清泉

真正让杜聿明一举成名的,是1939年底发生在广西的昆仑关战役,这是杜聿明在升任第五军军长后的“首秀”。

本文就不讲昆仑关战役的具体过程了,只分享一点:国军在昆仑关取得胜利,除了第五军装备精良,将士们同仇敌忾,老百姓自发支前等原因外,杜聿明的必胜决心也是因素之一。

而这个必胜决心,除了因为杜聿明的民族自尊心外,也因为他的这个第五军军长来之不易。换言之,如果首战失利,这顶官帽说丢就丢了。

杜衡记在《王耀武:最“懂”解放军的国军将领之一》一文中总结过,王耀武因为性格的谨慎和那颗“敬畏心”,选择了平视对手,进而尊重对手。

杜聿明是殊途同归,他因为在派系斗争中的“如履薄冰”,也必须谨慎且客观地对待每一场战斗。杜聿明在国民党军中的后台,仅够他在“有功”的时候勉强保住“有赏”,一旦“有过”,就全凭运气了。

图片
昆仑关战役老照片

昆仑关战役,是杜聿明戎马生涯中收获赞誉最多的时刻,但马上,“政斗漩涡”又汹汹而来。

首先,第五军的上级,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被撤了职。表面上看,徐庭瑶是背了桂南会战总体上失败的“锅”,但实际上,这又是蒋介石的制衡之术。

因为杜聿明崛起了,就等于在何应钦系这边加了一颗“砝码”。蒋介石要维持这架“何、陈天平”,要么在陈诚这边加“砝码”,要么在何应钦这边减“砝码”。徐庭瑶,就是被减掉的那颗“砝码”。

徐庭瑶是何应钦的死党,而杜聿明说到底是黄埔生。这两个“砝码”一换,何应钦和陈诚都没话说,唯一获益的就是蒋介石。

论权谋心机,蒋介石堪称“精算师”。

杜聿明这颗“砝码”很重,因为第五军作战有功,得以扩编三万新建了第八军,实力大增。

首任第八军军长的是郑洞国,而他的第五军副军长一职,由原第22师师长邱清泉接任,同时,廖耀湘升任第22师师长。

这三个名字,分别是后来新一军、第五军、新六军的三位军长。

三人都升职了,按理说应该皆大欢喜。但是,邱清泉却很不高兴。

图片
留学德国时的邱清泉

因为,就在第五军扩编的时候,陈诚撺掇着蒋介石,颁布了一项新规定:副军长不得兼任师长。

郑洞国任副军长时,兼着模范一师师长,而轮到邱清泉当副军长了,却不得不交出第22师。这对于“有多少兵就有多大权”的国民党军官来说,是致命的。

于是邱清泉就闹了起来,但最终没能拗得过“正当红”的杜聿明。“邱疯子”因此而负气辞职,找蒋介石去了。蒋介石也没插手此事,把小老乡留在了身边,担任侍从武官。

杜聿明、邱清泉、廖耀湘,其实都是技术性将领,也都毕业于黄埔,邱、廖还分别在德国和法国留过学。但在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中,技术性将领都不占优势,更别说结成一系了。

邱清泉走了,他因此而错过了第五军军史上的下一件大事:远征缅甸。

05

图片

同古

图片
1941年,第五军调防至云南,驻扎在杨林和曲靖。是年2月,杜聿明随团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做军事考察。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年初,日军进攻缅甸,中国随即成立了远征军,南下缅甸作战。

远征军初由第五军、第六军组成,后又加入了第66军,杜聿明以第五军军长的身份兼任了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可谓重任在肩。

但是,远赴海外作战的杜聿明,并没有遇到一个比在国内“单纯”一些的环境,相反,那是一个更复杂的“漩涡”。

远征军直到出发时,都没有任命司令长官,而杜聿明这个副司令的“顶头上司”变成了三个人。

一个是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这是蒋介石认可的远征军指挥官。

图片
史迪威与国军将领在昆明的合影

远征军的第二个“指挥官”是蒋介石,因为一旦史迪威的命令有可能损害中国利益,杜聿明就必须先向蒋介石请示。

第三个是英缅总司令亚历山大,他单方面宣布自己为中英联军最高指挥官,并有权指挥史迪威。

这三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史迪威是为了个人抱负,也就是想在此战中有所斩获,积累政治资本;亚历山大代表的是驻缅英军的利益,指着中国军队在抗击日寇时打头阵;蒋介石既要遵守中英间的防御协定,又要兼顾美国和中国的利益,同时还要在国际上捞取政治资本。

图片

作为杜聿明来讲,他无疑成为了“夹心饼干”,只要中、美、英三方各有所求,杜聿明在未来违抗某一方的军令几乎是必然的。

结果,远征军入缅后的第一场大仗:同古保卫战,杜聿明就违抗了史迪威的军令。

简单来说,同古守不住。打仗无非就是两件事:保全自己和消灭敌人。既然形势对己不利,杜聿明便选择了撤退。

但史迪威不高兴了,说杜聿明是逃跑行为。史迪威就是希望中国军队和日军拼一拼,说不定能拼出点什么。按当年彭德怀骂李德的那句话来说,史迪威也属于“崽卖爷田不心疼”。

虽然杜聿明最终还是发出了撤退命令,但第五军也向世人证明了一件事情:中国军人不怕牺牲!

这个功臣就是第200师的师长戴安澜。第200师在同古歼敌5000余人,重创了日军。而在最后的撤退阶段,戴安澜亲率区区几十人断后,若不是已经撤退的副师长郑庭笈带着一个特务连回来营救,戴安澜极有可能在同古就殉国了。

图片
戴安澜

如前所述,第200师是第五军起家的部队,而戴安澜是老军长徐庭瑶的同乡,两人关系莫逆。我们无法知晓,戴安澜在缅甸的英勇表现,是否和徐庭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有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戴安澜为第五军,为整个中国军人争了光。

同古战役后,戴安澜受到了嘉奖,但史迪威还是不依不饶,要撤杜聿明的职。

蒋介石毕竟是权谋高手,他既没有撤了杜聿明,也没有无视史迪威的不满,而是不失时机地任命了远征军的正司令长官:罗卓英,来充当杜聿明和史迪威之间的“润滑剂”。

罗卓英的背景,毫无意外,属于陈诚系,而且是核心成员,他和陈诚是保定军校的同学。随罗卓英一起入缅的,还有第66军,孙立人的新编第38军即在其中。

史迪威是“中国通”,所以他欢迎罗卓英的到来,因为,“何、陈矛盾”有助于他实现掌控一部分中国军队的目的,为他在盟军中争取指挥权创造条件。

这是远征军缅北大撤退时的基础逻辑。

06

图片

野人山

图片
曼德勒会战,英美指挥官再一次对中国军队下达了“不许撤退”的命令。英国人,是为了“我先撤你掩护”,美国人史迪威,还是为了“爱拼才会赢”。

最终的结果,腊戌失守,中国军队被切断了退路,而且丢失了战略物资基地。

图片

史迪威一看,既然撤不回中国了,那正好,第五军来印度吧!杜聿明收到电令后,没有执行,他打算穿越野人山回中国。而且,为了不给蒋介石出难题,杜聿明也没有向重庆请示。(注:这是杜聿明的自述,主流的说法是蒋介石下令远征军回国。)

撤退路上,杜聿明遇到了孙立人。孙立人决定按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而杜聿明则兵分五路,一头扎进了野人山。

很难说孙立人和杜聿明的选择哪个更正确。一个是按军令行事;一个是为了中国军人的尊严,不想成为流亡海外的部队,更不想被列强控制。

但最后的客观结果,孙立人远好于杜聿明。新38师在印度得到了良好的补充和训练,后来参加了第二次入缅作战,并扩编为新一军

而第五军在野人山的恶劣环境中损失惨重。戴安澜在突围时壮烈牺牲,第200师残部由副师长高吉人带领,回到了中国。五路人马中,还有两路也回了国:余韶的第96师和游击司令黄强所部。

图片

杜聿明的军部直属队和廖耀湘的新22师,在恢复了和重庆的联络后,最终还是被蒋介石下令去了印度。新22师留在了印度,和新38师组成了新一军,后来又扩编分离出来,成为了新六军

回到昆明后,杜聿明手上的第五军人马,已不足两个团。

07

图片

司令

图片
第一次远征缅甸失利,第五军的损失最严重,但杜聿明却意外地成为了最大的获益人。第六军战损过半,军长甘丽初被免职;第66军除了孙立人师外,另两个师几乎是不战而败,军长张轸被撤职查办,第66军取消番号。

而杜聿明,不降反升,成为了新成立的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五军、第二军、第六军、第八军,第53军共五个军。

个中缘由,主要有三。

一是第五军虽然损失最大,但确实是入缅三军中打得最有骨气的部队。戴安澜以师长之身殉国,以及全军在野人山的孤注一掷,都让国内舆论站在了第五军一边。蒋介石也要面子,不可能定论三个军都是饭桶。

二是蒋介石看到了杜聿明的忠心。不管第五军坚持回国这事,是杜聿明主动为之还是因为听命于蒋介石,总之蒋介石很满意杜聿明的态度。

最后一条,何应钦又适时出手了…

因为,杜聿明回国后,史迪威和罗卓英之间就起了矛盾。史迪威罗列了罗卓英的十大罪状,要赶他下台。其中的目的很明显,史迪威想直接控制廖耀湘的新22师和孙立人的新38师。




图片
图片

廖耀湘、孙立人

蒋介石自然不会让史迪威如愿,但又不能撕破脸。而有能力和资格处理好这类事件的人,非何应钦莫属。

何应钦也确实老道,他出了个折中方案,也就是成立新一军,把两个师都装进去,任命一个军长,归史迪威指挥。这样,史迪威的需求得到了部分满足,但掌控力被“稀释”了一层。

而何应钦选定的这个军长,便是和杜聿明肝胆相照的郑洞国。同时,蒋纬国刚好从德国留学回来,也被安排进了驻印远征军。

郑洞国空出来的第八军军长一职,则由何应钦的过继儿子何绍周担任,划归到杜聿明的第五集团军。

何应钦的这番操作,可谓“三赢”。

但最大的赢家还是蒋介石,因为,杜聿明升职后,第五军军长空缺,蒋介石就把邱清泉安排了回来。

杜聿明的第五军军长生涯到此结束,他在“漩涡”中上任,又在“漩涡”中离开。

他曾苦心经营,打造了第五军这支王牌,但险些连军长都没当上;他曾浴血昆仑关,让第五军扬名抗战史,但却在远征缅甸时成为“挂名司令”;他在野人谷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反而当上了集团军司令。

官场浮沉,似乎全不由己。

杜聿明从此过上了太平日子,在昆明当了两年没仗打的集团军司令,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再次成为了焦点人物。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