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正文6500字 閱讀需約16分鐘




在小杜曾經的印象裏,杜聿明必應是國民黨軍中數一數二的實力戰將。

解放戰爭中,他的“出鏡率”最高,從東北戰場到淮海戰場,杜聿明先後和林羅劉、陳粟、劉鄧交手。

能與這麼多共產黨名將對陣,杜聿明自然應該是蔣介石手上的一張“王牌”。

也曾看過一些文章,把國民黨軍中的杜聿明系和陳誠系、何應欽系、胡宗南系、湯恩伯系等並列。

想想也是,在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中,第五軍是杜聿明一手帶出來的;新六軍的班底也來自第五軍,軍長廖耀湘是杜聿明的老部下;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在遠征軍時期也是杜聿明名義上的部下,首任軍長鄭洞國更是杜聿明的生死之交。

這樣一看,杜聿明系還真是枝粗葉茂。

圖片
杜聿明

但當小杜(公衆號:杜衡記)開始準備寫這篇文章後,卻發現其實並不存在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杜聿明系”。

若論軍事能力,杜聿明在國軍中確實能排在前列,但若論綜合實力(權、勢、背景、資源),杜聿明離“自成一系”還很遠。

他是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但並非心腹,與其說杜聿明是蔣介石的一張“王牌”,不如說是一顆“好棋”。

事實上,杜聿明爲國民黨征戰二十載,一直都身處“政鬥漩渦”之中,得失不由己,用如履薄冰來形容也不過分。

所以,我們先來理一下國民黨內部的派系,以及杜聿明所處的位置。

01

圖片

制衡

圖片
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往大了說,有中央系和地方系之分。

而在中央層面,黨、政、軍三塊各有其主:黨務方面是陳氏兄弟的CC系和中統;政務方面是以張羣、楊永泰爲代表的政學系;軍務方面是復興社和從中誕生出來的軍統。

國民黨軍務的實際掌控人是蔣介石,這一塊他是不會鬆手的。

蔣介石以下,首先就是嫡系和雜牌之分。而嫡系之中,最大的兩派便是何應欽和陳誠




圖片
圖片

何應欽、陳誠

此二人都是蔣介石的“生死之交”。何應欽曾在棉湖之役中和蔣介石同生死、共患難,那一戰,是黃埔學生軍的“立軍之戰”;而陳誠和蔣介石共赴的“難”,則是西安事變

何應欽的優勢是資歷老,根基深,他是真正意義上的黃埔元老,國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陳誠的優勢是和蔣介石“親”。

首先他是浙江人。不要低估了老鄉關係在蔣軍中的重要程度。國民黨軍中有個高級將領叫商震,原是土生土長的河北人,後來他遇到一位姓商的紹興人,攀談之下發現二人是遠親,於是商震就改了籍貫,宣佈自己祖籍紹興。還有那位一直讓杜聿明“頭大”的邱清泉,也是蔣介石的浙江“小老鄉”。

其次,陳誠是蔣介石的“女婿”。郭汝瑰在回憶錄中講述過其中的淵源,大致的“劇情”是:宋美齡在認識蔣介石前,曾被說媒嫁於譚延闓,但譚延闓沒有同意,爲了避免尷尬,就認宋美齡爲乾妹妹。蔣宋聯姻時,宋美齡提出必須由譚延闓做媒,後來又視譚延闓的女兒譚祥如自己的女兒,親自爲譚祥選定了陳誠這個佳婿。

電視劇《大決戰》中有個細節,陳誠在東北失意後,就打電話給夫人倒苦水,其實就是指着譚祥出面把他調離東北。

圖片
電視劇《大決戰》

那麼,慣於任人唯親的蔣介石,是不是更偏向陳誠系呢?

不能這樣簡單地下結論。蔣介石是權謀高手,玩的是“帝王之道”裏的“制衡之術”,自然不會傻傻地只支持某一方。

何應欽和蔣介石這對“生死之交”,其實早就貌合神離了。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那會,何應欽就沒支持蔣介石,還和桂系走得很近。西安事變時,何應欽也生出過異心。

很多人不理解,蔣介石爲什麼還會一直重用何應欽?其實,就是爲了制衡陳誠,以資歷論,何應欽最合適。

所以最後形成的局面便是:陳誠系略得勢,但規模小;何應欽系規模大,但內部關係鬆散。

何應欽好比“反陳誠聯盟”的一面旗幟,胡宗南、湯恩伯這些封疆大吏,從廣義上來說也曾屬於過何應欽系。而何應欽可以完全掌控的嫡系人馬,其實並不多。

好了,可以說杜聿明瞭,他屬於哪個系呢?

首先,杜聿明加入了復興社,但加入的時間有點晚,所以並沒有積累到太多資源和人脈。不過,後來杜聿明還是得到了軍統的支持,這是後話。

其次,杜聿明的“伯樂”徐庭瑤,是何應欽系的核心人物,所以杜聿明自然也就屬於何應欽繫了。

02

圖片

第五軍

圖片
杜聿明真正意義上的發跡地,是廣西全州。一方面,杜聿明靠的是“能力加汗水”,另一方面,就是徐庭瑤對他的提攜。

徐庭瑤這個名字,讓人略感陌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事實:杜聿明的發跡是緩慢而艱難的。他既不像湯恩伯,有浙江老鄉的身份,又有陳儀這個浙江籍政要做靠山;也不像王耀武,很早就立下戰功,被蔣介石“御筆欽點”。

杜聿明在中原大戰時任上校團長,所屬的第四師師長,便是徐庭瑤。

徐庭瑤賞識杜聿明,更多是出於公心,因爲杜聿明治軍有方,所部官兵軍紀井然。杜聿明在這方面的能力是相當突出的,若論“用兵”,他不是國軍中最強的,但若論“練兵”之道,那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水平。

1934年5月,徐庭瑤出訪歐美,考察的主題是軍事交通。次年10月,蔣介石成立了南京陸軍交輜學校。這其實是所陸軍機械化學校,國軍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即誕生於此。

蔣介石是學校名義上的校長,但具體運作都由教育長徐庭瑤負責。

圖片
徐庭瑤和裝甲部隊

那個時候,杜聿明在南京中央軍校開辦的高等教育班第一期進修,並加入了復興社。

1936年春杜聿明畢業,按理應該回到原部隊:第25師。這個師的師長關鱗徵是杜聿明的陝西老鄉,又是黃埔一期同學,但卻和杜聿明的關係一直不睦。

於是杜聿明就接受了老上級徐庭瑤的邀請,到交輜學校擔任了學員隊隊長,並很快升任少將。

1937年,交輜學校成立了國民黨軍的第一個裝甲兵團,杜聿明爲首任團長。這個裝甲兵團後來擴編爲第200師,杜聿明任中將師長,不久又擴編爲新編第11軍,杜聿明任副軍長。

1938年,新編第11軍移駐廣西全州,最終改番號爲第五軍。顯而易見,這支國軍王牌部隊的誕生,是杜聿明一手參與“孵化”的。

杜聿明本質上是個儒將,是那種醉心於鑽到坦克底下擰螺絲的技術型人才。沈醉在回憶功德林戰犯生涯時講過一件事,當時他們去長春參觀汽車製造廠,杜聿明對國產汽車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提出試駕,沒想到廠方竟然同意了。杜聿明因此而過了一把癮,同時對新中國的新氣象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纔是杜聿明的“底色”,也註定了他在國民黨的“官場政治”中難有大成。

03

圖片

軍長

圖片
言歸正傳,改編後的第五軍,杜聿明會成爲軍長嗎?

這事看起來似乎理所應當,但杜聿明升任軍長卻頗費了一番周折。因爲,當第五軍這個“果子”成熟後,想來“摘”的人就多了。

徐庭瑤爲了防止“果實”旁落,一直兼任着軍長一職。1939年春,杜聿明率領第五軍在全軍演習大評比中名列前茅,時任軍政部部長的何應欽不失時機地提出,升任杜聿明爲第五軍軍長。隨後,蔣介石簽字同意,交由軍令部發出。

但當任命到達第五軍時,軍長一職卻又變成了俞濟時…

圖片
俞濟時

俞濟時,浙江奉化人,蔣介石的表外甥。而改動那份任命的,便是軍政部次長陳誠,同樣,得到了蔣介石的簽字。

蔣介石之所以同意用俞濟時換掉杜聿明,除了任人唯親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一是正在廣西的白崇禧也認可杜聿明,這幾乎就是在“幫倒忙”。

二是因爲陳誠抓到了杜聿明的“小辮子”。

杜聿明有個同族的侄子名叫杜斌丞(年紀比杜聿明大)。西安事變時,杜斌丞是楊虎城部的總參議,主張“跟共產黨走”,是當時國民黨內著名的親共分子。

第五軍移駐全州後,杜斌丞曾順道來探訪過杜聿明。這事,被陳誠知道了,於是向蔣介石打了小報告。

陳誠是怎麼知道的呢?

1938年3月,國民黨在武漢召開了臨時全國代表大會。蔣介石在會上成立了三青團,又在會後把各種其他組織給解散了,包括復興社。曾經的復興社四大臺柱之一的賀衷寒,擔任了三青團的中央常務幹事。

圖片
賀衷寒

三青團的團長是蔣介石本人,而陳誠當上了書記長。這是一個壯大自己派系的大好平臺,陳誠自然是苦心經營,賀衷寒也從此和陳誠越走越近。長期經營情報系統的賀衷寒,掌握着國民黨各級官員的動態,杜斌丞探訪杜聿明這事,便是賀衷寒報告給了陳誠。

正在杜聿明失落彷徨之際,何應欽出手了,他也不是喫素的,馬上就抓到了陳誠的“小辮子”。

陳誠在三青團這個平臺上大展拳腳,不僅安插了很多自己人,還爲了拉攏胡宗南,把他任命爲三青團組織處長。但這一招顯然“用力過猛”,因爲胡宗南那時已經擁兵十萬,陳誠拉攏胡宗南,在蔣介石那裏就是件很敏感的事情。

圖片
胡宗南

而且,被胡宗南替換掉的組織處長是康澤,蔣介石的絕對心腹。蔣介石正在不滿,陳誠卻變本加厲,繼續委派自己的心腹郭懺出任三青團武漢支團主任。這下蔣介石就發作了,直接把郭懺召回,派了康澤去。

何應欽“嗅覺靈敏”,馬上提出要將陳誠撤職查辦。蔣介石當然不會自毀“平衡”,何應欽也沒真做這個指望,但這麼一折騰,蔣介石對杜聿明出任軍長一事就鬆口了。

再加上,徐庭瑤親赴重慶,堅決反對俞濟時這個“非機械化人才”主持第五軍,杜聿明也適時地向蔣介石解釋了杜斌丞的到訪,表了忠心,最終,杜聿明得以達成心願,當上了第五軍軍長。

表面上看,杜聿明贏在“打鐵自身硬”,但其實,背後的政鬥簡直亂成了一鍋粥:何應欽系、陳誠系、特務系、桂系、胡宗南系、浙江系…全部攪在其中。

很難把杜聿明的榮升形容爲“春風得意”,反而,多少有一點“如履薄冰”的感覺。

04

圖片

成名

圖片
杜聿明在抗戰全面爆發前,曾作爲17軍關鱗徵師的副師長,參加了著名的古北口戰役。他和鄭洞國的友情,也從這一戰開始。

圖片
抗戰時的17軍將領合影
前排左起:黃傑、徐庭瑤、杜聿明
後排左起:劉嘉樹、鄭洞國、邱清泉

真正讓杜聿明一舉成名的,是1939年底發生在廣西的崑崙關戰役,這是杜聿明在升任第五軍軍長後的“首秀”。

本文就不講崑崙關戰役的具體過程了,只分享一點:國軍在崑崙關取得勝利,除了第五軍裝備精良,將士們同仇敵愾,老百姓自發支前等原因外,杜聿明的必勝決心也是因素之一。

而這個必勝決心,除了因爲杜聿明的民族自尊心外,也因爲他的這個第五軍軍長來之不易。換言之,如果首戰失利,這頂官帽說丟就丟了。

杜衡記在《王耀武:最“懂”解放軍的國軍將領之一》一文中總結過,王耀武因爲性格的謹慎和那顆“敬畏心”,選擇了平視對手,進而尊重對手。

杜聿明是殊途同歸,他因爲在派系鬥爭中的“如履薄冰”,也必須謹慎且客觀地對待每一場戰鬥。杜聿明在國民黨軍中的後臺,僅夠他在“有功”的時候勉強保住“有賞”,一旦“有過”,就全憑運氣了。

圖片
崑崙關戰役老照片

崑崙關戰役,是杜聿明戎馬生涯中收穫讚譽最多的時刻,但馬上,“政鬥漩渦”又洶洶而來。

首先,第五軍的上級,第38集團軍總司令徐庭瑤被撤了職。表面上看,徐庭瑤是背了桂南會戰總體上失敗的“鍋”,但實際上,這又是蔣介石的制衡之術。

因爲杜聿明崛起了,就等於在何應欽系這邊加了一顆“砝碼”。蔣介石要維持這架“何、陳天平”,要麼在陳誠這邊加“砝碼”,要麼在何應欽這邊減“砝碼”。徐庭瑤,就是被減掉的那顆“砝碼”。

徐庭瑤是何應欽的死黨,而杜聿明說到底是黃埔生。這兩個“砝碼”一換,何應欽和陳誠都沒話說,唯一獲益的就是蔣介石。

論權謀心機,蔣介石堪稱“精算師”。

杜聿明這顆“砝碼”很重,因爲第五軍作戰有功,得以擴編三萬新建了第八軍,實力大增。

首任第八軍軍長的是鄭洞國,而他的第五軍副軍長一職,由原第22師師長邱清泉接任,同時,廖耀湘升任第22師師長。

這三個名字,分別是後來新一軍、第五軍、新六軍的三位軍長。

三人都升職了,按理說應該皆大歡喜。但是,邱清泉卻很不高興。

圖片
留學德國時的邱清泉

因爲,就在第五軍擴編的時候,陳誠攛掇着蔣介石,頒佈了一項新規定:副軍長不得兼任師長。

鄭洞國任副軍長時,兼着模範一師師長,而輪到邱清泉當副軍長了,卻不得不交出第22師。這對於“有多少兵就有多大權”的國民黨軍官來說,是致命的。

於是邱清泉就鬧了起來,但最終沒能拗得過“正當紅”的杜聿明。“邱瘋子”因此而負氣辭職,找蔣介石去了。蔣介石也沒插手此事,把小老鄉留在了身邊,擔任侍從武官。

杜聿明、邱清泉、廖耀湘,其實都是技術性將領,也都畢業於黃埔,邱、廖還分別在德國和法國留過學。但在國民黨的派系鬥爭中,技術性將領都不佔優勢,更別說結成一系了。

邱清泉走了,他因此而錯過了第五軍軍史上的下一件大事:遠征緬甸。

05

圖片

同古

圖片
1941年,第五軍調防至雲南,駐紮在楊林和曲靖。是年2月,杜聿明隨團赴緬甸、印度、馬來西亞做軍事考察。

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年初,日軍進攻緬甸,中國隨即成立了遠征軍,南下緬甸作戰。

遠征軍初由第五軍、第六軍組成,後又加入了第66軍,杜聿明以第五軍軍長的身份兼任了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可謂重任在肩。

但是,遠赴海外作戰的杜聿明,並沒有遇到一個比在國內“單純”一些的環境,相反,那是一個更復雜的“漩渦”。

遠征軍直到出發時,都沒有任命司令長官,而杜聿明這個副司令的“頂頭上司”變成了三個人。

一個是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這是蔣介石認可的遠征軍指揮官。

圖片
史迪威與國軍將領在昆明的合影

遠征軍的第二個“指揮官”是蔣介石,因爲一旦史迪威的命令有可能損害中國利益,杜聿明就必須先向蔣介石請示。

第三個是英緬總司令亞歷山大,他單方面宣佈自己爲中英聯軍最高指揮官,並有權指揮史迪威。

這三個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史迪威是爲了個人抱負,也就是想在此戰中有所斬獲,積累政治資本;亞歷山大代表的是駐緬英軍的利益,指着中國軍隊在抗擊日寇時打頭陣;蔣介石既要遵守中英間的防禦協定,又要兼顧美國和中國的利益,同時還要在國際上撈取政治資本。

圖片

作爲杜聿明來講,他無疑成爲了“夾心餅乾”,只要中、美、英三方各有所求,杜聿明在未來違抗某一方的軍令幾乎是必然的。

結果,遠征軍入緬後的第一場大仗:同古保衛戰,杜聿明就違抗了史迪威的軍令。

簡單來說,同古守不住。打仗無非就是兩件事:保全自己和消滅敵人。既然形勢對己不利,杜聿明便選擇了撤退。

但史迪威不高興了,說杜聿明是逃跑行爲。史迪威就是希望中國軍隊和日軍拼一拼,說不定能拼出點什麼。按當年彭德懷罵李德的那句話來說,史迪威也屬於“崽賣爺田不心疼”。

雖然杜聿明最終還是發出了撤退命令,但第五軍也向世人證明了一件事情:中國軍人不怕犧牲!

這個功臣就是第200師的師長戴安瀾。第200師在同古殲敵5000餘人,重創了日軍。而在最後的撤退階段,戴安瀾親率區區幾十人斷後,若不是已經撤退的副師長鄭庭笈帶着一個特務連回來營救,戴安瀾極有可能在同古就殉國了。

圖片
戴安瀾

如前所述,第200師是第五軍起家的部隊,而戴安瀾是老軍長徐庭瑤的同鄉,兩人關係莫逆。我們無法知曉,戴安瀾在緬甸的英勇表現,是否和徐庭瑤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有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戴安瀾爲第五軍,爲整個中國軍人爭了光。

同古戰役後,戴安瀾受到了嘉獎,但史迪威還是不依不饒,要撤杜聿明的職。

蔣介石畢竟是權謀高手,他既沒有撤了杜聿明,也沒有無視史迪威的不滿,而是不失時機地任命了遠征軍的正司令長官:羅卓英,來充當杜聿明和史迪威之間的“潤滑劑”。

羅卓英的背景,毫無意外,屬於陳誠系,而且是核心成員,他和陳誠是保定軍校的同學。隨羅卓英一起入緬的,還有第66軍,孫立人的新編第38軍即在其中。

史迪威是“中國通”,所以他歡迎羅卓英的到來,因爲,“何、陳矛盾”有助於他實現掌控一部分中國軍隊的目的,爲他在盟軍中爭取指揮權創造條件。

這是遠征軍緬北大撤退時的基礎邏輯。

06

圖片

野人山

圖片
曼德勒會戰,英美指揮官再一次對中國軍隊下達了“不許撤退”的命令。英國人,是爲了“我先撤你掩護”,美國人史迪威,還是爲了“愛拼纔會贏”。

最終的結果,臘戌失守,中國軍隊被切斷了退路,而且丟失了戰略物資基地。

圖片

史迪威一看,既然撤不回中國了,那正好,第五軍來印度吧!杜聿明收到電令後,沒有執行,他打算穿越野人山回中國。而且,爲了不給蔣介石出難題,杜聿明也沒有向重慶請示。(注:這是杜聿明的自述,主流的說法是蔣介石下令遠征軍回國。)

撤退路上,杜聿明遇到了孫立人。孫立人決定按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而杜聿明則兵分五路,一頭扎進了野人山。

很難說孫立人和杜聿明的選擇哪個更正確。一個是按軍令行事;一個是爲了中國軍人的尊嚴,不想成爲流亡海外的部隊,更不想被列強控制。

但最後的客觀結果,孫立人遠好於杜聿明。新38師在印度得到了良好的補充和訓練,後來參加了第二次入緬作戰,並擴編爲新一軍

而第五軍在野人山的惡劣環境中損失慘重。戴安瀾在突圍時壯烈犧牲,第200師殘部由副師長高吉人帶領,回到了中國。五路人馬中,還有兩路也回了國:餘韶的第96師和遊擊司令黃強所部。

圖片

杜聿明的軍部直屬隊和廖耀湘的新22師,在恢復了和重慶的聯絡後,最終還是被蔣介石下令去了印度。新22師留在了印度,和新38師組成了新一軍,後來又擴編分離出來,成爲了新六軍

回到昆明後,杜聿明手上的第五軍人馬,已不足兩個團。

07

圖片

司令

圖片
第一次遠征緬甸失利,第五軍的損失最嚴重,但杜聿明卻意外地成爲了最大的獲益人。第六軍戰損過半,軍長甘麗初被免職;第66軍除了孫立人師外,另兩個師幾乎是不戰而敗,軍長張軫被撤職查辦,第66軍取消番號。

而杜聿明,不降反升,成爲了新成立的第五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五軍、第二軍、第六軍、第八軍,第53軍共五個軍。

箇中緣由,主要有三。

一是第五軍雖然損失最大,但確實是入緬三軍中打得最有骨氣的部隊。戴安瀾以師長之身殉國,以及全軍在野人山的孤注一擲,都讓國內輿論站在了第五軍一邊。蔣介石也要面子,不可能定論三個軍都是飯桶。

二是蔣介石看到了杜聿明的忠心。不管第五軍堅持回國這事,是杜聿明主動爲之還是因爲聽命於蔣介石,總之蔣介石很滿意杜聿明的態度。

最後一條,何應欽又適時出手了…

因爲,杜聿明回國後,史迪威和羅卓英之間就起了矛盾。史迪威羅列了羅卓英的十大罪狀,要趕他下臺。其中的目的很明顯,史迪威想直接控制廖耀湘的新22師和孫立人的新38師。




圖片
圖片

廖耀湘、孫立人

蔣介石自然不會讓史迪威如願,但又不能撕破臉。而有能力和資格處理好這類事件的人,非何應欽莫屬。

何應欽也確實老道,他出了個折中方案,也就是成立新一軍,把兩個師都裝進去,任命一個軍長,歸史迪威指揮。這樣,史迪威的需求得到了部分滿足,但掌控力被“稀釋”了一層。

而何應欽選定的這個軍長,便是和杜聿明肝膽相照的鄭洞國。同時,蔣緯國剛好從德國留學回來,也被安排進了駐印遠征軍。

鄭洞國空出來的第八軍軍長一職,則由何應欽的過繼兒子何紹周擔任,劃歸到杜聿明的第五集團軍。

何應欽的這番操作,可謂“三贏”。

但最大的贏家還是蔣介石,因爲,杜聿明升職後,第五軍軍長空缺,蔣介石就把邱清泉安排了回來。

杜聿明的第五軍軍長生涯到此結束,他在“漩渦”中上任,又在“漩渦”中離開。

他曾苦心經營,打造了第五軍這支王牌,但險些連軍長都沒當上;他曾浴血崑崙關,讓第五軍揚名抗戰史,但卻在遠征緬甸時成爲“掛名司令”;他在野人谷損兵折將,鎩羽而歸,反而當上了集團軍司令。

官場浮沉,似乎全不由己。

杜聿明從此過上了太平日子,在昆明當了兩年沒仗打的集團軍司令,直到抗戰勝利後,纔再次成爲了焦點人物。

圖片

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