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時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這一時期的玉器數量衆多,玉質上乘,並且創新了很多器型。線條運用嫺熟,紋飾精細,刀工秀逸,風格清新瀟灑。短短的五百年間,給後人留下了無數高品質的藝術珍品。

戰國龍紋玉璧

八十年代末,民間有部分出土和流散的春秋戰國玉器出現在古玩市場上,但是絕大部分是屬於低檔品,高品質的春秋戰國玉器少見。由於部分收藏愛好者熱衷於收藏春秋戰國的玉器,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價格較高。九十年代初期,大批的僞造的春秋戰國玉器開始在市場中售賣,而且造假水平較高,非常逼真,坑害了許多古玉收藏愛好者。

01、春秋戰國玉器的材質

春秋戰國玉器使用的主要材質,是產出於甘肅肅北的馬鬃山玉。顏色有白玉、青玉、黃玉、墨玉、碧玉等,玉質內多有沁糖和黑色藻絲狀紋理。同時還使用了蛇紋石、瑪瑙、孔雀石、水晶和獨山玉等。

02、春秋戰國玉器的種類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主要分爲四大類,玉禮器、玉裝飾器、玉實用器和玉喪葬器。

02-1、玉禮器

主要有玉璧、玉璜、玉圭等,其中春秋時期比較少見玉璧和玉璜,戰國時期才大量出現。常見的玉璧有谷紋玉璧和渦紋玉璧,甚至還有出廓玉璧等新品種;玉璜分爲大小兩種,大玉璜一般作爲禮器使用,而小玉璜多作爲佩飾使用。

戰國雙鳳紋玉璜

02-2、玉裝飾器

主要有玉環、玉管、玉觽、玉璽、玉玦、玉串飾、玉組佩、玉劍飾等。玉環大多雕琢有精美的龍紋、谷紋、鳥紋、渦紋、絞絲紋等;玉管的斷面有方形、圓形、矩形等,而且大多都雕琢有精美的紋飾;玉觽大多都是彎曲如虹,部分器物的末端雕作獸頭,十分精美;玉璽的形制十分豐富,除了常見的玉璽,還有一種圖案印出現;玉玦考古多出現在墓主人的耳旁,因而專家推斷爲耳飾。玉串飾一般出土於墓主人的頸部或者腕部,因而屬於頸飾或者腕飾;戰國早期玉組佩大多是光素無紋的,直到戰國中期之後纔開始有了谷紋、渦紋等精美的紋飾;玉劍飾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均十分盛行。玉劍飾一般是由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等組成。

戰國玉龍形觿

02-3、玉實用器

春秋戰國玉實用器數量較少,主要是玉卮、玉耳杯等。玉卮,是一種酒器,始見於戰國末期,秦漢時期比較流行;玉耳杯,又名爲“玉羽觴”。羽觴始見於戰國,興盛於西漢,終於唐代。

戰國玉卮

02-4、玉喪葬器

玉喪葬器主要是玉覆面和玉七竅塞。其中玉覆面在春秋時期不見有鏤空的玉片,而後逐漸發展成金縷玉衣等;七竅塞在戰國時期出現,是古人下葬時要用物件塞住人的七竅。七竅塞大多用玉製成,只有身份地位崇高的人才可以使用。

參考圖片

03、春秋戰國玉器的紋飾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的主要紋飾有谷紋、龍鱗紋、虺紋、勾雲紋、蟠螭紋等,另有一些是風紋。在這些紋飾中,谷紋、蟠螭紋、虺紋是當時新創出來的。春秋晚期玉器中出現了最早的谷紋,最有代表性的有谷紋龍形佩、谷紋管、谷紋璧,另外還有谷紋捲雲紋玉版和谷紋獸面形佩等。

戰國龍鳳紋玉璧

在春秋初期玉器紋飾鬆散疏朗,晚期變得緊湊細密。春秋時期的紋飾大多刻在裝飾品上,但是禮器卻是素面沒紋的。紋飾是以單陰線和雙陰線的形式表現,線條均勻細密,是用很薄的金屬砣具製作。一些雙陰線紋在西周晚期開始使用,春秋時期興盛起來。

戰國透雕三龍環形玉飾

戰國的玉器紋飾沿襲了春秋時期的樣式,但也有一些新的紋飾,主要有乳釘捲雲紋、星紋和蒲紋等,有些則把束絲紋、獸面紋和谷紋組合起來。戰國時期,玉器全身佈滿紋飾不留空白,谷紋基本上採用有金屬薄壁的管鑽來完成。同時鑲嵌和鏤雕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尤其在鏤雕方面,戰國玉器更顯得精巧細膩,圖紋更加繁複規整,同時也在拋光上更加體現玉器的光潔度。

04、春秋戰國玉器的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雕工藝仍然是開料、成形、雕刻、打磨、拋光等幾個重要工序。這一時期玉雕工具還處於銅和鐵工具並用的時代。線切割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其線條十分流暢。鏤空技術也被廣泛運用到玉器雕刻中。此時既有立體鏤雕,也有片狀玉器鏤雕,這種玉器的風格直到魏晉時期仍然盛行。戰漢時期出現了一種細密如毫髮的陰刻線,這又俗稱爲“遊絲毛雕”。手工刻劃現象在戰漢玉器中也有體現,如玉剛卯、玉嚴卯上的文字就是刻劃的結果。

戰國雙龍首玉璜

春秋戰國玉器的製作非常精細,而且打磨和拋光一絲不苟,而發達的喪葬用玉卻是線條潦草,打磨和拋光不精細,保留了許多原始的治玉痕跡。此期鑲嵌工藝也極爲發達,玉器與金其、銅器、鐵器等相結合,裝飾華麗,絢美多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