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玉器数量众多,玉质上乘,并且创新了很多器型。线条运用娴熟,纹饰精细,刀工秀逸,风格清新潇洒。短短的五百年间,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高品质的艺术珍品。

战国龙纹玉璧

八十年代末,民间有部分出土和流散的春秋战国玉器出现在古玩市场上,但是绝大部分是属于低档品,高品质的春秋战国玉器少见。由于部分收藏爱好者热衷于收藏春秋战国的玉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价格较高。九十年代初期,大批的伪造的春秋战国玉器开始在市场中售卖,而且造假水平较高,非常逼真,坑害了许多古玉收藏爱好者。

01、春秋战国玉器的材质

春秋战国玉器使用的主要材质,是产出于甘肃肃北的马鬃山玉。颜色有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等,玉质内多有沁糖和黑色藻丝状纹理。同时还使用了蛇纹石、玛瑙、孔雀石、水晶和独山玉等。

02、春秋战国玉器的种类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主要分为四大类,玉礼器、玉装饰器、玉实用器和玉丧葬器。

02-1、玉礼器

主要有玉璧、玉璜、玉圭等,其中春秋时期比较少见玉璧和玉璜,战国时期才大量出现。常见的玉璧有谷纹玉璧和涡纹玉璧,甚至还有出廓玉璧等新品种;玉璜分为大小两种,大玉璜一般作为礼器使用,而小玉璜多作为佩饰使用。

战国双凤纹玉璜

02-2、玉装饰器

主要有玉环、玉管、玉觽、玉玺、玉玦、玉串饰、玉组佩、玉剑饰等。玉环大多雕琢有精美的龙纹、谷纹、鸟纹、涡纹、绞丝纹等;玉管的断面有方形、圆形、矩形等,而且大多都雕琢有精美的纹饰;玉觽大多都是弯曲如虹,部分器物的末端雕作兽头,十分精美;玉玺的形制十分丰富,除了常见的玉玺,还有一种图案印出现;玉玦考古多出现在墓主人的耳旁,因而专家推断为耳饰。玉串饰一般出土于墓主人的颈部或者腕部,因而属于颈饰或者腕饰;战国早期玉组佩大多是光素无纹的,直到战国中期之后才开始有了谷纹、涡纹等精美的纹饰;玉剑饰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均十分盛行。玉剑饰一般是由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等组成。

战国玉龙形觿

02-3、玉实用器

春秋战国玉实用器数量较少,主要是玉卮、玉耳杯等。玉卮,是一种酒器,始见于战国末期,秦汉时期比较流行;玉耳杯,又名为“玉羽觞”。羽觞始见于战国,兴盛于西汉,终于唐代。

战国玉卮

02-4、玉丧葬器

玉丧葬器主要是玉覆面和玉七窍塞。其中玉覆面在春秋时期不见有镂空的玉片,而后逐渐发展成金缕玉衣等;七窍塞在战国时期出现,是古人下葬时要用物件塞住人的七窍。七窍塞大多用玉制成,只有身份地位崇高的人才可以使用。

参考图片

03、春秋战国玉器的纹饰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主要纹饰有谷纹、龙鳞纹、虺纹、勾云纹、蟠螭纹等,另有一些是风纹。在这些纹饰中,谷纹、蟠螭纹、虺纹是当时新创出来的。春秋晚期玉器中出现了最早的谷纹,最有代表性的有谷纹龙形佩、谷纹管、谷纹璧,另外还有谷纹卷云纹玉版和谷纹兽面形佩等。

战国龙凤纹玉璧

在春秋初期玉器纹饰松散疏朗,晚期变得紧凑细密。春秋时期的纹饰大多刻在装饰品上,但是礼器却是素面没纹的。纹饰是以单阴线和双阴线的形式表现,线条均匀细密,是用很薄的金属砣具制作。一些双阴线纹在西周晚期开始使用,春秋时期兴盛起来。

战国透雕三龙环形玉饰

战国的玉器纹饰沿袭了春秋时期的样式,但也有一些新的纹饰,主要有乳钉卷云纹、星纹和蒲纹等,有些则把束丝纹、兽面纹和谷纹组合起来。战国时期,玉器全身布满纹饰不留空白,谷纹基本上采用有金属薄壁的管钻来完成。同时镶嵌和镂雕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尤其在镂雕方面,战国玉器更显得精巧细腻,图纹更加繁复规整,同时也在抛光上更加体现玉器的光洁度。

04、春秋战国玉器的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雕工艺仍然是开料、成形、雕刻、打磨、抛光等几个重要工序。这一时期玉雕工具还处于铜和铁工具并用的时代。线切割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其线条十分流畅。镂空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到玉器雕刻中。此时既有立体镂雕,也有片状玉器镂雕,这种玉器的风格直到魏晋时期仍然盛行。战汉时期出现了一种细密如毫发的阴刻线,这又俗称为“游丝毛雕”。手工刻划现象在战汉玉器中也有体现,如玉刚卯、玉严卯上的文字就是刻划的结果。

战国双龙首玉璜

春秋战国玉器的制作非常精细,而且打磨和抛光一丝不苟,而发达的丧葬用玉却是线条潦草,打磨和抛光不精细,保留了许多原始的治玉痕迹。此期镶嵌工艺也极为发达,玉器与金其、铜器、铁器等相结合,装饰华丽,绚美多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