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赵之谦(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汉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㧑(huī)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与吴昌硕、厉良玉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三次会试,皆未中。四十四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赵之谦从青年时代起,就刻苦致力于经学、文字训诂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精书画、篆刻。赵之谦善于向前人和同时代各派名家学习,又不囿前人,勇于创新。在绘画上,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其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图片

杨憩亭画赵之谦像刻石拓本

清代

52cm×81cm

西泠印社藏



赵之谦在衢州、常山、江山的三年军旅生涯

吴伟

赵之谦在浙江衢州、常山、江山曾有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且在艺术创作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提出了独到的艺术理念。

咸丰六年(1856年),岁在丙辰,太平军进攻浙江。时年,赵之谦28岁,随缪梓驻守浙江衢州。缪梓(1807—1860),字南卿,江苏溧阳人,博通经史,道光八年举人,大挑知县,历署仙居、石门、奉化诸县。赵之谦约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入缪幕,协助缪梓办理文案笺奏之类的文秘工作。赵之谦在学术方面平时常向缪梓请教,并与缪梓的次子缪星遹(字稚循)、幕友胡澍(字荄甫,安徽绩溪人,擅长书法、篆刻)交流、切磋。来衢州之前,缪梓任杭嘉湖道兼盐运使。咸丰六年春,缪梓改署按察使,奉命到衢州督军,以防止太平军翼王石达开从江西抚州、建昌等地进衢州。八月之后,新任浙江巡抚晏端书奏补缪梓为金衢严道的道台,调镇守江西玉山的领兵官饶廷选为衢州镇总兵。赵之谦在《缪武烈公事状》中明确说道:“六年春,署按察使……石达开已陷江西抚州、建昌诸郡县窥浙西畺。遂奏以先生赴衢州督军事。……先生奉命往所部,仅七百五十人。”就是说缪梓当时带了七百五十人驻守衢州。

图片
赵之谦入洞探险的常山石控洞

图片
赵之谦在常山石空洞题拓

这年,赵之谦在常山还带士兵作了一次探险活动。他说:“丙辰,客常山军中,曾率勇十人,入石空洞,饱观奇境。洞亦土人相戒勿入者,以中有怪物能噬人。余行五里许,至不可上而止,了无怪意。奇境必生于庸耳俗目之间,置不论不议之列,天地垂戒深矣。”(赵之谦《章安杂说》)崔自墨的《赵之谦年表》记:咸丰六年,“赵之谦随客衢州,继客常山署”。

图片

衢州古城门

咸丰七年(1857年,丁巳)十二月,石达开复出江西抚州金谿、东乡、贵溪,大举进攻浙江,号称八十万大军。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缪梓和饶廷选商议,虽然处在等待援助的情况下,但还是要想办法自守,估计太平军必先经过江西广丰,分左右两路夹攻玉山。于是,缪梓派两千人驻守广丰,将浙江常山、开化的大部分军队调到玉山,只留一支军队守白沙关。赵之谦率领五百人策应常山。

赵之谦在常山时为胡澍刻过一方“安定”细朱文印,后来他在此印的边款文字中回忆起这次战斗:“此丁巳四月在常山军中作,迄今癸亥七年。千军万马之间,九死一生之后,古人无恙,旧作犹留,而家室漂□长逝者皆不返矣。悲哉!十月二十四日重记。”(小林斗盦编《中国篆刻丛刊·赵之谦一》)从这段边款文字中可知,这方印是赵之谦于咸丰七年四月在常山为胡澍篆刻的。缪幕解散后,胡澍颠沛流离,多次遭劫难,于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在京城与赵之谦重逢,赵之谦为“安定”印章补刻了边款。

图片

常山文峰塔   

图片

安定朱文印

款曰:侅父佩印,㧑叔鼓刀。此丁巳四月在常山军中作,迄今癸亥七纪。千军万马之间,九死一生之后,故人无恙,旧作犹留,而家室漂囗长逝者皆不返矣。悲哉!十月二十四日重记。

接着再说战事。崔自墨的《赵之谦年表》记:咸丰八年(1858年,戊午),赵之谦“尝客常山署、江山署”。据赵之谦的记载,咸丰八年二月初,清军前队抵达广丰,被太平军合围,后面的部队无法前进。于是饶廷选率领军队前往大南桥,被太平军打败。清军退至常山,太平军遂越过广丰,进军浙江江山。赵之谦说:“衢为浙上游,江山为衢上游,当南路九十里而近,亟分兵救江山,与饶公归保郡城。甫至郡,江山报陷,败兵纷纷来。”(《缪武烈公事状》,后同)这段话是说赵之谦和饶廷选刚退兵至衢州,就得知江山已经被太平军攻克。他们还没安定好军队,天平军已经逼近衢州城的南门。仓促间无法做好充足的准备,赵之谦只好率领数百人与太平军战于城下,最后击退了太平军。

赵之谦于是与饶廷选约定:“某二人者职守土,城陷有死。公但督率将士,若调度进退,某一身当之。”饶廷选赞同赵之谦的提议,乃下令守城。守城两天后,西安将军福兴(此处西安指衢州)督师五千人,从江西来援救衢州。太平军也到了衢州南城下,安营扎寨二十余处,福兴将军督军迎击,将太平军的营寨全部焚毁。到了夜里,天平军又重新安营扎寨,这次是“隔河连营横亘二百余里,西陷常山、开化,南陷遂昌、松阳,入处州,过永康,趋金华”。太平军“围衢郡,凡九十有一日,大小数十战,掘地道者五,卒不得逞”。不久江西九江镇总兵李定太又率军从寿昌来衢州,缪梓与李定太等人联合抗击太平军,太平军趁夜撤军。于是衢州城解严,其余郡县也一个接一个被清军收复。从三月初二到六月初五(公历4月15日到7月15日),围攻衢州城整整91天,至七月初十石达开率部全部退出浙江,南出福建。清廷给缪梓赏加三品按察使衔,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缪梓重返杭州,调署按察使,再署盐运使。

图片

江山孔庙遗址。孔庙在咸丰八年(1858年)战乱中被严重毁坏,同治三年(1864年)大修1941年3月3日,被日寇飞机炸毁

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缪梓守杭州抗击太平军,城破而死。缪梓战死后,王有龄力阻朝廷赐恤。赵之谦闻讯,于是年九月愤然上书,诉至京城。缪梓最终被追封为骑都尉世职,谥武烈(详见赵之谦的《缪武烈公事状》)。《清史稿》(卷三百九十五·列传一百八十二)是这样说的:缪梓“守清波门云居山……城圮军溃。身被数十创,死之。事闻,赐恤。巡抚王有龄追论梓创议株守,夺恤典。及杭州再复,举人赵之谦诉于京,下巡抚左宗棠确查。疏言:'梓居官廉干,临难惨烈,请还恤典。’后巡抚李瀚章、杨昌濬屡为疏请,赠太常寺卿,祀昭忠祠,并建专祠,予骑都尉世职,谥武烈”。在这件事中,赵之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他是一个能干、重情义且知恩图报的人。赵之谦把缪梓当作自己的恩师,“感武烈知,终身执弟子礼甚”(赵之谦《行略》)。

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赵之谦在《答稼孙问即和其韵前后凡十四叠韵矣》提到衢州战事:“忆昔从军岩衢口,奋臂大呼瞻马首。两年一再涉洪波,壮心挫尽惟哀歌。劫灰不与世界拭,无可归儒且逃墨……”前二句忆写守卫衢州时战况的激烈。从咸丰六年到八年,三年时间,赵之谦随军驻在衢州、常山、江山。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赵之谦客居温州,家乡绍兴被太平军所据,他留在家乡的文稿尽毁(他在同治三年十一月初七日写到了这事)。

有关赵之谦在衢州、常山、江山三年军旅生涯的情况,我们只能从他回忆写下的文字中寻到一些,这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遗憾。赵之谦的儿子赵寿佺在父亲去世后虽然编辑、出版了《悲盦居士文存》,但是很不理想。学者、书法家沙孟海指出,赵寿佺不了解父亲生前在学术上的成就及曾经有过多少著作,而且不知道去请教当时还在世的父执,广泛征集先人遗作,辑成一部比较像样的文集“如此潦草塞责,出版行世,实在是辱没先人”(《悲盦居士文存跋》)。

摘选吴伟《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在衢州、常山、江山的军旅生涯和艺术创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