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趙之謙(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漢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huī)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

與吳昌碩、厲良玉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清末三大畫家”。自幼讀書習字,博聞強識,曾以書畫爲生。參加過三次會試,皆未中。四十四歲時任《江西通志》總編,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卒於任上。趙之謙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致力於經學、文字訓詁和金石考據之學,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尤精書畫、篆刻。趙之謙善於向前人和同時代各派名家學習,又不囿前人,勇於創新。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爲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爲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圖片

楊憩亭畫趙之謙像刻石拓本

清代

52cm×81cm

西泠印社藏



趙之謙在衢州、常山、江山的三年軍旅生涯

吳偉

趙之謙在浙江衢州、常山、江山曾有一段不尋常的人生經歷,且在藝術創作方面產生了質的飛躍,同時提出了獨到的藝術理念。

咸豐六年(1856年),歲在丙辰,太平軍進攻浙江。時年,趙之謙28歲,隨繆梓駐守浙江衢州。繆梓(1807—1860),字南卿,江蘇溧陽人,博通經史,道光八年舉人,大挑知縣,歷署仙居、石門、奉化諸縣。趙之謙約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入繆幕,協助繆梓辦理文案箋奏之類的文祕工作。趙之謙在學術方面平時常向繆梓請教,並與繆梓的次子繆星遹(字稚循)、幕友胡澍(字荄甫,安徽績溪人,擅長書法、篆刻)交流、切磋。來衢州之前,繆梓任杭嘉湖道兼鹽運使。咸豐六年春,繆梓改署按察使,奉命到衢州督軍,以防止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從江西撫州、建昌等地進衢州。八月之後,新任浙江巡撫晏端書奏補繆梓爲金衢嚴道的道臺,調鎮守江西玉山的領兵官饒廷選爲衢州鎮總兵。趙之謙在《繆武烈公事狀》中明確說道:“六年春,署按察使……石達開已陷江西撫州、建昌諸郡縣窺浙西畺。遂奏以先生赴衢州督軍事。……先生奉命往所部,僅七百五十人。”就是說繆梓當時帶了七百五十人駐守衢州。

圖片
趙之謙入洞探險的常山石控洞

圖片
趙之謙在常山石空洞題拓

這年,趙之謙在常山還帶士兵作了一次探險活動。他說:“丙辰,客常山軍中,曾率勇十人,入石空洞,飽觀奇境。洞亦土人相戒勿入者,以中有怪物能噬人。餘行五里許,至不可上而止,了無怪意。奇境必生於庸耳俗目之間,置不論不議之列,天地垂戒深矣。”(趙之謙《章安雜說》)崔自墨的《趙之謙年表》記:咸豐六年,“趙之謙隨客衢州,繼客常山署”。

圖片

衢州古城門

咸豐七年(1857年,丁巳)十二月,石達開復出江西撫州金谿、東鄉、貴溪,大舉進攻浙江,號稱八十萬大軍。在衆寡懸殊的情況下,繆梓和饒廷選商議,雖然處在等待援助的情況下,但還是要想辦法自守,估計太平軍必先經過江西廣豐,分左右兩路夾攻玉山。於是,繆梓派兩千人駐守廣豐,將浙江常山、開化的大部分軍隊調到玉山,只留一支軍隊守白沙關。趙之謙率領五百人策應常山。

趙之謙在常山時爲胡澍刻過一方“安定”細朱文印,後來他在此印的邊款文字中回憶起這次戰鬥:“此丁巳四月在常山軍中作,迄今癸亥七年。千軍萬馬之間,九死一生之後,古人無恙,舊作猶留,而家室漂□長逝者皆不返矣。悲哉!十月二十四日重記。”(小林鬥盦編《中國篆刻叢刊·趙之謙一》)從這段邊款文字中可知,這方印是趙之謙於咸豐七年四月在常山爲胡澍篆刻的。繆幕解散後,胡澍顛沛流離,多次遭劫難,於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在京城與趙之謙重逢,趙之謙爲“安定”印章補刻了邊款。

圖片

常山文峯塔   

圖片

安定朱文印

款曰:侅父佩印,撝叔鼓刀。此丁巳四月在常山軍中作,迄今癸亥七紀。千軍萬馬之間,九死一生之後,故人無恙,舊作猶留,而家室漂囗長逝者皆不返矣。悲哉!十月二十四日重記。

接着再說戰事。崔自墨的《趙之謙年表》記:咸豐八年(1858年,戊午),趙之謙“嘗客常山署、江山署”。據趙之謙的記載,咸豐八年二月初,清軍前隊抵達廣豐,被太平軍合圍,後面的部隊無法前進。於是饒廷選率領軍隊前往大南橋,被太平軍打敗。清軍退至常山,太平軍遂越過廣豐,進軍浙江江山。趙之謙說:“衢爲浙上游,江山爲衢上游,當南路九十里而近,亟分兵救江山,與饒公歸保郡城。甫至郡,江山報陷,敗兵紛紛來。”(《繆武烈公事狀》,後同)這段話是說趙之謙和饒廷選剛退兵至衢州,就得知江山已經被太平軍攻克。他們還沒安定好軍隊,天平軍已經逼近衢州城的南門。倉促間無法做好充足的準備,趙之謙只好率領數百人與太平軍戰於城下,最後擊退了太平軍。

趙之謙於是與饒廷選約定:“某二人者職守土,城陷有死。公但督率將士,若調度進退,某一身當之。”饒廷選贊同趙之謙的提議,乃下令守城。守城兩天後,西安將軍福興(此處西安指衢州)督師五千人,從江西來援救衢州。太平軍也到了衢州南城下,安營紮寨二十餘處,福興將軍督軍迎擊,將太平軍的營寨全部焚燬。到了夜裏,天平軍又重新安營紮寨,這次是“隔河連營橫亙二百餘里,西陷常山、開化,南陷遂昌、松陽,入處州,過永康,趨金華”。太平軍“圍衢郡,凡九十有一日,大小數十戰,掘地道者五,卒不得逞”。不久江西九江鎮總兵李定太又率軍從壽昌來衢州,繆梓與李定太等人聯合抗擊太平軍,太平軍趁夜撤軍。於是衢州城解嚴,其餘郡縣也一個接一個被清軍收復。從三月初二到六月初五(公曆4月15日到7月15日),圍攻衢州城整整91天,至七月初十石達開率部全部退出浙江,南出福建。清廷給繆梓賞加三品按察使銜,咸豐九年(1859年,己未),繆梓重返杭州,調署按察使,再署鹽運使。

圖片

江山孔廟遺址。孔廟在咸豐八年(1858年)戰亂中被嚴重毀壞,同治三年(1864年)大修1941年3月3日,被日寇飛機炸燬

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繆梓守杭州抗擊太平軍,城破而死。繆梓戰死後,王有齡力阻朝廷賜卹。趙之謙聞訊,於是年九月憤然上書,訴至京城。繆梓最終被追封爲騎都尉世職,諡武烈(詳見趙之謙的《繆武烈公事狀》)。《清史稿》(卷三百九十五·列傳一百八十二)是這樣說的:繆梓“守清波門雲居山……城圮軍潰。身被數十創,死之。事聞,賜卹。巡撫王有齡追論梓創議株守,奪卹典。及杭州再復,舉人趙之謙訴於京,下巡撫左宗棠確查。疏言:'梓居官廉幹,臨難慘烈,請還卹典。’後巡撫李瀚章、楊昌濬屢爲疏請,贈太常寺卿,祀昭忠祠,並建專祠,予騎都尉世職,諡武烈”。在這件事中,趙之謙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他是一個能幹、重情義且知恩圖報的人。趙之謙把繆梓當作自己的恩師,“感武烈知,終身執弟子禮甚”(趙之謙《行略》)。

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趙之謙在《答稼孫問即和其韻前後凡十四疊韻矣》提到衢州戰事:“憶昔從軍巖衢口,奮臂大呼瞻馬首。兩年一再涉洪波,壯心挫盡惟哀歌。劫灰不與世界拭,無可歸儒且逃墨……”前二句憶寫守衛衢州時戰況的激烈。從咸豐六年到八年,三年時間,趙之謙隨軍駐在衢州、常山、江山。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趙之謙客居溫州,家鄉紹興被太平軍所據,他留在家鄉的文稿盡毀(他在同治三年十一月初七日寫到了這事)。

有關趙之謙在衢州、常山、江山三年軍旅生涯的情況,我們只能從他回憶寫下的文字中尋到一些,這給後人留下了很大的遺憾。趙之謙的兒子趙壽佺在父親去世後雖然編輯、出版了《悲盦居士文存》,但是很不理想。學者、書法家沙孟海指出,趙壽佺不瞭解父親生前在學術上的成就及曾經有過多少著作,而且不知道去請教當時還在世的父執,廣泛徵集先人遺作,輯成一部比較像樣的文集“如此潦草塞責,出版行世,實在是辱沒先人”(《悲盦居士文存跋》)。

摘選吳偉《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在衢州、常山、江山的軍旅生涯和藝術創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