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陶昕宇《不夜嵐風》(紙本設色,90釐米×210釐米,指導教師賈廣健)

創作說明:“清角聲高非易奏,優曇花好不輕開。”(袁枚《箴作詩者》)夏末秋初,曇花在朦朧夜色中盛開,皎潔如霜,可遇不可求。

圖片

王姿穎《虛懷峻抱聯》(紙本,255釐米×40釐米×2,指導教師喻建十)

創作說明:對聯的內容爲“虛懷寄趣文與可,峻抱不隨陳靜觀”,聯文雖短短14個字,卻與《蘭亭序》的韻致相合,蘊藏着“遇事虛懷觀一是”的淡泊心境。以魏碑的筆法書寫創作,加之墨色效果,不斷探索,以追求“情”“理”“趣”爲目標。

圖片

靳壯壯《悠然靜影》(紙本設色,190釐米×200釐米,指導教師劉文生)

創作說明:運用傳統的水墨技法將白鷺身上的白色與周圍背景的墨色進行相互映襯,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白色的羽毛在畫面中更顯純淨、明亮,猶如月光灑在靜謐的夜晚,給人以清新寧靜之感;而背景墨色的運用則會增強畫面整體的層次感與神祕感,使觀者彷彿置身於平靜的湖泊之畔。

圖片

趙龍海《雲山歸處沐晨光》(紙本設色,200釐米×170釐米,指導教師路洪明)

創作說明:虯龍探海飛雲白,羅漢峯青石徑深;仙路尋幽逾百步,天都歸鳥萬山心。

圖片

尹秋順《米芾〈畫史〉句》(紙本,240釐米×120釐米,指導教師呂鐵元)

創作說明:文字內容選取的是米芾《畫史》中的一段文字。在創作的過程中注重勢態的連貫性,強調軸線的擺動,也是希望以此來凸顯字內粗細、字間粗細、字距、行距及墨色濃淡、空間大小、節奏疾徐的對比。

圖片

孫浩然《在路上》(紙本,140釐米×133釐米,指導教師呂鐵元)

創作說明:重複書寫了兩遍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全文。之所以選擇《上林賦》,是因爲該文內容多且文字複雜,不易書寫,4000多字很難一氣呵成。在書寫第一遍的過程中,以朱墨來修正自己的錯誤。第二遍書寫則是避免錯誤一氣呵成,希望以此來告誡自己,書法藝術的學習永遠在路上。


圖片

崔曉悅《頌張旭詩四首》(紙本,200釐米×100釐米,指導教師楊健君)

創作說明:此件作品以懷素《自敘帖》爲創作基準,旨在追求逾越規矩、疏密虛實相生的布白。“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從而在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錯綜變化中追尋和諧的統一。“於聯絡處見章法,於灑落處見意境……狀若斷而復連、勢如斜而反正者,妙於離合故也。”可謂和而不同、違而不犯。

圖片

陳潔《義》(紙本,245釐米×50釐米×2,指導教師楊健君)

創作說明:篆刻《義》的內容包括“爲刎頸之交”“縱馬定軍山”“長劍橫九野”“百戰餘勇”“龍驤虎步”等。意欲用大寫意的刀法、開闊的佈局傳承“義”的精神力量,以展現“尚義重諾、忠信勇武”的民族精神。然作品尚有不足,未來將會繼續努力。

圖片

劉亞宸《“途中的祕密——重構”系列五》(絹本設色,180釐米×250釐米,指導教師周午生)

創作說明:作品意在探究醒與夢、內與外、關閉與敞開、記憶與遺忘等主題。將自然同工業結合在一起,採用詩歌中的意象與隱喻來塑造內心的世界,並把強烈的情感埋藏在平靜的畫面裏。作品不單隻想表達瞬息萬變的情緒,更想展現真實世界中情緒變化後的那種持續性及整體性。

圖片

孫燕飛《在水之湄》(紙本設色,200釐米×180釐米,指導教師周午生)

創作說明: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圖片

瞿夏穎《約會》(絹本設色,200釐米×96釐米,指導教師周午生)

創作說明:“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蘇軾《海棠》)彷彿一陣風遇到另一陣風,明明要往各自的方向吹,卻擁抱成一團空氣,瘋狂地開出花來。花朵狂舞,奏響天籟音符。宇宙流動,星光閃爍、顫動。在月色灑落的夜幕裏,我們的存在變得深邃而溫柔。風中共舞,悸動隨時光流轉,於歲月長河中靜靜存放。

圖片

寧天慧《春夜闌》(紙本設色,180釐米×142釐米,指導教師王慧智)

創作說明:身處喧鬧的世界,仍想傾聽內心的聲音,便“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王微《敘畫》),渴望暢遊山水之間,沐風、聽雨、望雲……


圖片

孟雪《山知曉》(紙本設色,60釐米×240釐米,指導教師王慧智)

創作說明:無

圖片

武亦棟《故園秋色》(紙本設色,220釐米×220釐米,指導教師魏雲飛)

創作說明:黃土大地歷經千萬年滄桑變化,給人強烈的沉渾、滄桑、悲愴之感,而故園的安靜祥和則與黃土大地的雄渾滄桑相互交融。

圖片

楊哲《吾鄉故土 壟上春秋》(紙本設色,180釐米×245釐米,指導教師魏雲飛)

創作說明:大地滋養萬物,農田給予我們溫飽。每次坐動車回家,進入家鄉河南境內,窗外映入眼簾的就是連片的麥田,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河南的印象,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奮鬥的體現。傳統文人隱退後漁樵耕讀的生活方式及畫面中的土地、麥田、白雲,在我眼中就是一種詩意生活的完美表達。

圖片

於美惠《喜象昇平》(紙本重彩,150釐米×206釐米,指導教師趙慄暉)

創作說明:這幅作品可分爲日光、燭光、月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中都有一位女性,代表着不同時空的自我。中間部分以燭光爲中心的畫面背景是一隻緩步前進的白象,大象的形象一直以來吸引着我,它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儘管擁有龐大的軀體,卻是一個溫柔的“巨人”。它們擁有腳踏實地、團結一致的品質,有着穩健、堅定的精神圖騰。“白象”在佛教故事中是智慧與力量的象徵,我則是借鑑了榆林25窟中白象的形象,採用礦物色進行繪製。

希望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能憑藉那束希望的燭火堅定前行……

圖片

張丁《無名之子》(蛤本重彩,155釐米×153釐米,指導教師趙慄暉)

創作說明:當下社會的發展變化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在這樣的背景下,舊的東西很快會被淘汰,新的東西則會不斷湧現出來。畫面描繪的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切片,通過運用與主題相關的象徵物象如齒輪、蛇、火焰來展現麻木、誘惑與慾望,以此烘托出快節奏生活的當下人們的迷失。

圖片

餘一帆《年華》(紙本重彩,163釐米×150釐米,指導教師趙慄暉)

創作說明:我用畫筆記錄了一個寧靜且美好的下午,願我們的友誼能地久天長。


圖片

魏淼《礦工之歌·銘記開採光明的人》(紙本水墨,200釐米×200釐米,指導教師顏寶臻)

創作說明:藝術創作是精神活動的表現,不只是畫一幅畫,而是尋找自己,是要通過作品找到自己、認識自己。創造力是人類最可貴的能力,精神力量則是通過藝術表現出來的。藝術創作是內心的獨白、是內心的需要,不是外界強加的結果,體現了自身對於生存空間的理性思考,亦是內心潛在力量的完整呈現。


圖片

陳梓珊《綠卿》(絹本設色,162釐米×95釐米,指導教師李永文)

創作說明:彎而不折,折而不斷。“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張九齡《和黃門盧侍御詠竹》)

圖片

張悅《清代吳楠〈溪山秋豔圖〉修復》(紙本,102釐米×35釐米,指導教師劉金庫)

創作說明:此件作品作者爲晚清杭州畫家吳楠。修復前畫面已殘破不全,經過拼接、清洗、揭心、補紙、全色接筆等數十道工序得以完成。全色部分尤其考驗功力,需深入研究畫家筆意及畫意。作品屬吳門畫派風格,經過大量練習方可入筆,所有修復行爲均爲可逆性修復,畫心採用隱補法以保護原畫的完整性,補色、全色皆在補紙上完成,未傷及原畫。經過修補及重新裝裱之後,畫作得以更好地呈現原本的面貌。

來源:中國書畫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