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陶昕宇《不夜岚风》(纸本设色,90厘米×210厘米,指导教师贾广健)

创作说明:“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袁枚《箴作诗者》)夏末秋初,昙花在朦胧夜色中盛开,皎洁如霜,可遇不可求。

图片

王姿颖《虚怀峻抱联》(纸本,255厘米×40厘米×2,指导教师喻建十)

创作说明:对联的内容为“虚怀寄趣文与可,峻抱不随陈静观”,联文虽短短14个字,却与《兰亭序》的韵致相合,蕴藏着“遇事虚怀观一是”的淡泊心境。以魏碑的笔法书写创作,加之墨色效果,不断探索,以追求“情”“理”“趣”为目标。

图片

靳壮壮《悠然静影》(纸本设色,190厘米×200厘米,指导教师刘文生)

创作说明:运用传统的水墨技法将白鹭身上的白色与周围背景的墨色进行相互映衬,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白色的羽毛在画面中更显纯净、明亮,犹如月光洒在静谧的夜晚,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而背景墨色的运用则会增强画面整体的层次感与神秘感,使观者仿佛置身于平静的湖泊之畔。

图片

赵龙海《云山归处沐晨光》(纸本设色,200厘米×170厘米,指导教师路洪明)

创作说明:虬龙探海飞云白,罗汉峰青石径深;仙路寻幽逾百步,天都归鸟万山心。

图片

尹秋顺《米芾〈画史〉句》(纸本,240厘米×120厘米,指导教师吕铁元)

创作说明:文字内容选取的是米芾《画史》中的一段文字。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势态的连贯性,强调轴线的摆动,也是希望以此来凸显字内粗细、字间粗细、字距、行距及墨色浓淡、空间大小、节奏疾徐的对比。

图片

孙浩然《在路上》(纸本,140厘米×133厘米,指导教师吕铁元)

创作说明:重复书写了两遍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全文。之所以选择《上林赋》,是因为该文内容多且文字复杂,不易书写,4000多字很难一气呵成。在书写第一遍的过程中,以朱墨来修正自己的错误。第二遍书写则是避免错误一气呵成,希望以此来告诫自己,书法艺术的学习永远在路上。


图片

崔晓悦《颂张旭诗四首》(纸本,200厘米×100厘米,指导教师杨健君)

创作说明:此件作品以怀素《自叙帖》为创作基准,旨在追求逾越规矩、疏密虚实相生的布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从而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错综变化中追寻和谐的统一。“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状若断而复连、势如斜而反正者,妙于离合故也。”可谓和而不同、违而不犯。

图片

陈洁《义》(纸本,245厘米×50厘米×2,指导教师杨健君)

创作说明:篆刻《义》的内容包括“为刎颈之交”“纵马定军山”“长剑横九野”“百战余勇”“龙骧虎步”等。意欲用大写意的刀法、开阔的布局传承“义”的精神力量,以展现“尚义重诺、忠信勇武”的民族精神。然作品尚有不足,未来将会继续努力。

图片

刘亚宸《“途中的秘密——重构”系列五》(绢本设色,180厘米×250厘米,指导教师周午生)

创作说明:作品意在探究醒与梦、内与外、关闭与敞开、记忆与遗忘等主题。将自然同工业结合在一起,采用诗歌中的意象与隐喻来塑造内心的世界,并把强烈的情感埋藏在平静的画面里。作品不单只想表达瞬息万变的情绪,更想展现真实世界中情绪变化后的那种持续性及整体性。

图片

孙燕飞《在水之湄》(纸本设色,200厘米×180厘米,指导教师周午生)

创作说明: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图片

瞿夏颖《约会》(绢本设色,200厘米×96厘米,指导教师周午生)

创作说明:“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仿佛一阵风遇到另一阵风,明明要往各自的方向吹,却拥抱成一团空气,疯狂地开出花来。花朵狂舞,奏响天籁音符。宇宙流动,星光闪烁、颤动。在月色洒落的夜幕里,我们的存在变得深邃而温柔。风中共舞,悸动随时光流转,于岁月长河中静静存放。

图片

宁天慧《春夜阑》(纸本设色,180厘米×142厘米,指导教师王慧智)

创作说明:身处喧闹的世界,仍想倾听内心的声音,便“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叙画》),渴望畅游山水之间,沐风、听雨、望云……


图片

孟雪《山知晓》(纸本设色,60厘米×240厘米,指导教师王慧智)

创作说明:无

图片

武亦栋《故园秋色》(纸本设色,220厘米×220厘米,指导教师魏云飞)

创作说明:黄土大地历经千万年沧桑变化,给人强烈的沉浑、沧桑、悲怆之感,而故园的安静祥和则与黄土大地的雄浑沧桑相互交融。

图片

杨哲《吾乡故土 垄上春秋》(纸本设色,180厘米×245厘米,指导教师魏云飞)

创作说明:大地滋养万物,农田给予我们温饱。每次坐动车回家,进入家乡河南境内,窗外映入眼帘的就是连片的麦田,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对河南的印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体现。传统文人隐退后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及画面中的土地、麦田、白云,在我眼中就是一种诗意生活的完美表达。

图片

于美惠《喜象升平》(纸本重彩,150厘米×206厘米,指导教师赵栗晖)

创作说明:这幅作品可分为日光、烛光、月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中都有一位女性,代表着不同时空的自我。中间部分以烛光为中心的画面背景是一只缓步前进的白象,大象的形象一直以来吸引着我,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尽管拥有庞大的躯体,却是一个温柔的“巨人”。它们拥有脚踏实地、团结一致的品质,有着稳健、坚定的精神图腾。“白象”在佛教故事中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我则是借鉴了榆林25窟中白象的形象,采用矿物色进行绘制。

希望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能凭借那束希望的烛火坚定前行……

图片

张丁《无名之子》(蛤本重彩,155厘米×153厘米,指导教师赵栗晖)

创作说明:当下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旧的东西很快会被淘汰,新的东西则会不断涌现出来。画面描绘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切片,通过运用与主题相关的象征物象如齿轮、蛇、火焰来展现麻木、诱惑与欲望,以此烘托出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人们的迷失。

图片

余一帆《年华》(纸本重彩,163厘米×150厘米,指导教师赵栗晖)

创作说明:我用画笔记录了一个宁静且美好的下午,愿我们的友谊能地久天长。


图片

魏淼《矿工之歌·铭记开采光明的人》(纸本水墨,200厘米×200厘米,指导教师颜宝臻)

创作说明:艺术创作是精神活动的表现,不只是画一幅画,而是寻找自己,是要通过作品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力是人类最可贵的能力,精神力量则是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艺术创作是内心的独白、是内心的需要,不是外界强加的结果,体现了自身对于生存空间的理性思考,亦是内心潜在力量的完整呈现。


图片

陈梓珊《绿卿》(绢本设色,162厘米×95厘米,指导教师李永文)

创作说明:弯而不折,折而不断。“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图片

张悦《清代吴楠〈溪山秋艳图〉修复》(纸本,102厘米×35厘米,指导教师刘金库)

创作说明:此件作品作者为晚清杭州画家吴楠。修复前画面已残破不全,经过拼接、清洗、揭心、补纸、全色接笔等数十道工序得以完成。全色部分尤其考验功力,需深入研究画家笔意及画意。作品属吴门画派风格,经过大量练习方可入笔,所有修复行为均为可逆性修复,画心采用隐补法以保护原画的完整性,补色、全色皆在补纸上完成,未伤及原画。经过修补及重新装裱之后,画作得以更好地呈现原本的面貌。

来源:中国书画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