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千姿百態的,有人合羣,有人獨處,有人隨緣。

在人聲鼎沸的地方,也有人顯得格格不入。

如果你是一個很討厭合羣的人,如何才能活成更好的自己呢?擺明了去厭惡別人,會得罪人;勉爲其難地去湊熱鬧,又會讓自己難受。

建議你,做到以下幾點,活成人生的贏家。

01

不主動聯繫別人,對別人的回應慢一點。

《增廣賢文》裏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有酒有肉多兄弟,有難何曾見一人。”

人與人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的交換,或者是用感情鋪路,潛在利益交換的問題。

當你沒有任何價值的時候,去聯繫別人,受到冷落的概率很大。就是親戚關係,除了表面上的客套,深度的交往是很少的。

反過來,你有價值的時候,遠方的親戚都會關注到你,甚至跑到你家來喝酒,送上禮物。

對於討厭合羣的人來說,別人的討好,也顯得不耐煩。因此,適度冷淡一些,回覆的速度慢一點,各種討好,就少了。

平時少和人聯繫,別人也就不知道你的近況了。自然就會被列入“價值不大”的一類人。

任何感情,都是雙向的。一旦別人發現你“不冷不熱”,那麼雙向互動就無法形成,你自己也非常順利地擺脫了合羣的煩惱。

作家梭羅,名氣很大,社交很廣,但是他去了瓦爾登湖隱居,曾經的親戚朋友,自然就遠離了。他也可以專注於寫作。

他在《瓦爾登湖》中寫道:“一個人的價值,並不在於他的皮膚,我們用不着觸摸他。”

顯然,太多的聯繫,顯得膚淺,不如不要。

02

已經走散的人,不要去找回來。

對於不合羣的人來說,從圈子裏走出去了,不是壞事,是好事。

下一次,就沒有必要去原來的圈子裏轉悠了。

前幾天,我參加了初中同學聚會。

全班四十多人,來了二十多人。雖然熱鬧,但是也看到了很多同學,開始拒絕聚會。

在學校的時候,一直默默無聞,都沒有幾個同學可以交流,連名字都不太熟悉。

走上社會二十年了,名字都被忘記了。你還要讓大家重新想起你的名字,顯然是尷尬的,也沒有必要。

同學、老同事、老朋友、遠方的親戚,一旦走散了,那就不要去聯繫了。

不管是什麼理由,重新把感情找回來,都會發現人與人有了隔閡。

若是有很久不聯繫的人,忽然聯繫你,還得提防,也許人家變成了騙子。

相見不如懷念。你把過去的人情記住,然後不理睬過去的人,反而會更加輕鬆。

03

不借錢給別人,也不借別人的錢。

借錢是一件很煩惱的事情,更煩惱的是還錢。

你向別人借錢,別人會擔心你還不起;你借錢給別人,同樣。

若是一點小錢,還不如送給對方,避免了還錢的麻煩,也 不會總是想着對方不還錢,耿耿於懷。

當一個人用借錢的方法,來結交貴人,或者形成社交圈的時候,喫虧,不一定帶來福氣,反而增加了內耗。

在清朝,廣州十三行的老闆伍秉鑑,迅速成爲土豪。

詩人屈大均如此描述:“五絲八絲廣段好,銀錢堆滿十三行。”

伍秉鑑借錢給一位美國波士頓商人。由於經營不善,商人把錢全部賠光。

伍秉鑑知道後,索性把7.2萬元的欠條撕毀,並說:“現在債務一筆勾銷,你可以回國去了。”

把借錢變成送錢,人際交往的內耗就不見了。但是普通人是做不到的,畢竟金錢對生活太重要了。唯有捂住口袋,一開始就不借。

沒有了金錢方面的互動,人與人的關係,也會淡漠。因爲大家知道,向你討 不到利益,缺少了社交的關鍵要素。

04

能麻煩自己的,就不要麻煩別人。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有困難就是能力不足;有麻煩就是努力不夠。”

真正能解決麻煩的人,是你自己,別人往往是愛莫能助。

還有一種可能,你遇到麻煩事情了,人家反而躲開了。人的潛意識裏,是怕麻煩的。

不要一點點小事,就去麻煩人,這樣你也會常常遇到別人的麻煩。

宋代的范仲淹,很長時間在書院讀書,因爲家庭貧寒,他使勁省喫儉用,一碗粥都要分成幾份來喫。

有一位同學知道情況後,告訴了做官的父親。

這位官員聽說了,吩咐家人做了美食,還帶了一些錢,送給范仲淹。

過了幾天,同學發現范仲淹沒有用美食。

范仲淹說:“我已經習慣了白粥鹹菜,若是喫了美食,以後恐怕就喫不下白粥鹹菜了。”

後來,范仲淹一舉成名,做了大官。但是他始終嚴於律己。

人與人互不麻煩,其實是人的自律,是減少人情世故對事業的干擾,也是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做社會的觀察者。

人情越簡單,那麼不合羣的性格,越能得到發揮。

05

哲學家叔本華說:“要麼享受孤獨,要麼淪入世俗,凡是人羣扎堆聚集,主要話題無外乎三個,拐彎抹角炫耀自己,添油加醋貶低別人,相互窺探,搬弄是非。”

以上這句話,也許有些極端,但是不合羣的人,多半是贊同的。

我們不能要求別人如何,只能要求自己如何。

爲了減少合羣的煩惱,就努力做好自己,並且從人與人的交際方面,去做減法。

打交道的人少了,聚會的時候幾乎不見了,自己活得輕鬆,人生的處境正在變好。

別人笑我太孤獨,不懂我是自由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