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诗 词 联 话

图片


图片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这里有最美的古诗词与深度解析,读多了你会写诗的。

图片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没有哪个季节比秋天更能引起人们的愁怀。

因为落叶飘零,因为细雨连绵,因为雁字南辞……,所以,秋天历来都是伤感的。

而秋天的伤感,又无不与“乡愁”有关。

就如诗人张籍在上诗中所云,遇见秋风,乡思万重

你多久没有回家了?在秋日的某个黄昏、某个夜晚……,你是不是又想家了?

图片

来读诗吧,带上最深的乡思。

无关名气,旨在分享大美;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明朝诗人何景明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写在秋天的诗,全篇饱含至深的愁思,后两句尤其动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雨夜

明·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图片

作者与背景

图片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我国明朝时期的诗人。

何景明8岁便可作诗行文,奈何他步入仕途后,也是历尽了百般坎坷,最后因劳累而病逝。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个深秋的雨夜所写,诗中临摹了凄凉的景物,也表达了作者思乡时凄凉的心境,读来让人颇有感触。

图片

深度解析

图片

诗的首联直接切题,把雨夜的寒凉之意体现出来: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院子里静悄悄的,可以听到细雨的声音,高高的树林中满是从远处吹来的寒风。

秋天里最典型的莫过于“雨”“风”这两个物象,而作者就是充分利用了典型物象去突出典型的意境与情感色彩。

“疏雨”“远风”很自然地将秋的凉意体现出来,外加“院静”“林高”这样的词语搭配,诗中的寂静、凄凉之意便流露得更加鲜明浓郁。

从句式来讲,此诗的首联则是运用了工整的对仗形式,使得二句拥有了一种严谨整齐的节奏美。

这首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反复地突出“声音”: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秋声连着蟋蟀的叫声在耳边响起,秋日的寒色已经悄然地漫上了梧桐树。

首联中写到了“雨声”,初步体现寒意,而在颔联中,作者又写到了“秋声”与蟋蟀的声音,这就使得那味寒意再次得以突现。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颔联的后面一句还写到了视觉方面的景色,这就有点儿特别了。

“寒色上梧桐”,按理来说,在雨夜的时候,不该出现这种视觉景象,因为它不太合乎常理。但作者为什么这样去写呢?其实经过仔细品读后我们就会发现,这里的视觉描写不过是一种“通感”的充分体现。

作者由“雨”“风”“蟋蟀声”感受到了不尽的寒凉之意,从而不由得想到了秋日里梧桐树的形象,再结合自然界的规律,便一笔呵出了这句冲击人们视觉的“寒色上梧桐”。

图片

在颈联中,作者依旧不忘去融入声音: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屋里的孤灯照着那张短榻,清笳声越过千家万户的灯火传到耳边。

“短榻孤灯”刻画出了一个幽暗、清寂的画面,并且将作者孤独的形象也从侧面烘托出来。

“清笳万井”则又将空间放大,不但刻画出了万家灯火的热闹画面,而且又借热闹场面突出了“清笳”的孤独与幽咽之感,从而使得诗中凄凉的情感色彩得以增强。

颔联的二句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前者孤寂,后者热闹,无形中把作者于秋夜辗转难眠、听风听雨听清笳的寂寞形象与心理皆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纸上。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漂泊于天涯的“我”至今都没有回到家中,在这个雨夜不由得想起了久违的家乡。

从布局来讲,这首符合一般五言律诗的谋篇方式,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则是情语的直接表达。

前三联的景凄凉又伤感,很显然都是在为尾联的输出做铺垫。

读到尾联我们终于清楚地明白,原来作者感伤孤独的原因是因为想念家乡,是因为自己的漂泊之身、之旅。

在凄凉的景语之后,加以鲜明的情语作结,不但使得全诗的结构更加稳固,而且也使得诗中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更加富有感染力。

图片

睹景,秋于眼中生;见情,愁于心底来。万千滋味,尽在诗行中,尽在不言中。

何景明的这首诗,虽不能称之为奇篇,但也足以称之为动人的假作。

秋雨不曾饶寂夜,留教孤客带愁听;一首读完,味留唇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