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才子学富五车、志向高远,可是由于生不逢时,又无人举荐,经常沉沦下僚,甚至一辈子都无缘仕途。正所谓好酒也怕巷子深,有些落魄才子也深知这个道理,于是便想方设法地在那些达官贵族的面前推销自己。比如中唐时的朱庆馀,晚唐的高蟾,都曾因为一首诗而得到提拔,可谓极其幸运。

能够毛遂自荐固然很好,不过对面自陈毕竟机会不多,所以为了让人赏识和提携自己,有时候不得不言辞委婉,表达含蓄,既可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才智不凡,又显示出一种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从而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关照。下面分享岑参秋夜读书,吟咏了一首佳作,构思工巧,措辞精妙。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盛唐 ·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图片

岑参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盛唐诗人,作为一位出色的边塞诗人,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他的《逢入京使》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岑参从小勤奋刻苦,他希望凭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可以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不过世间很多事情都不能遂意,岑参虽然30岁左右就进士及第,可是入仕后他却只担任了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与他当初的愿望相差甚远,于是岑参便果断地投笔从戎,希望在边塞建功,然后再谋发展。

后来岑参果然被朝廷提拔,在他46岁时已经是从六品祠部员外郎,可是由于这是一个闲官,岑参依然觉得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于是便写下这首干谒诗,寄给兵部侍郎李进,表达了他渴望进一步得到提拔的心愿。

开篇直言不讳,表达出诗人的悲戚之情,“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岑参在写给对方的信中说,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地就已过了不惑之年,可是自己却依然一事无成,不仅蹉跎了岁月,而且花白了头发。“始为郎”三字,传达出诗人不屑于继续担任祠部员外郎,希望在兵部得到发展。

图片

如果说前两句有些直白,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却显得较为含蓄,“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台阶上爬满了青苔,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一派碧绿;秋风飒飒,梧桐树上坠落的黄叶落满了井台。这两句构思工巧,作者虽然并未继续言愁,却借助秋日里的众多意象,传达出自己壮志未酬而逐渐衰老的困境。

这两句看似与主题无关,其实却是作者有意而为。如果岑参一直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悲愁,必然让人厌倦。此处以悲景抒写悲情,反而显得极其含蓄,更会激发人们的想象,也对处于窘境的主人公产生一份同情。

图片

颈联措辞精妙,“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鸣蝉也懂得寻求高枝,翱翔的大雁更是不愿落在队列的后面。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兴手法,他以鸣蝉和旅雁作比,显示出一种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很容易博得人们的青眼。“惊蝉”二字,一语双关,既呼应题目中的“秋夕幽兴”,又暗指自己希望在仕途之路中更进一步。

唐代设立三省六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别是兵部、吏部、刑部、户部,以及工部、礼部,岑参担任祠部员外郎,职务上属于礼部,就像大雁飞在队列的后面,所以“厌后行”三字极其形象。

结尾更是耐人寻味,“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诗人说自己要学习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同时心中还应有一盏明灯。作者首先引用了西汉学子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然后又化用了战国人物甘茂向苏代借光的典故,从而表达出作者虽然年过不惑,却依然手不释卷,更渴望得到兵部侍郎的“余光”。

岑参的这首七律含蓄隽永,技法高妙,也显示出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品质。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未知,遇到关键的路口,有时候感到迷茫和无助,就需要别人指点迷津,甚至亲自为自己带路。

虽然生命中难遇这样的贵人,但是大家却可以主动提出请求,这并非只是贪图功名利禄,其实更应该理解成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是为了实现人生梦想而采取的正确举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