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才子學富五車、志向高遠,可是由於生不逢時,又無人舉薦,經常沉淪下僚,甚至一輩子都無緣仕途。正所謂好酒也怕巷子深,有些落魄才子也深知這個道理,於是便想方設法地在那些達官貴族的面前推銷自己。比如中唐時的朱慶餘,晚唐的高蟾,都曾因爲一首詩而得到提拔,可謂極其幸運。

能夠毛遂自薦固然很好,不過對面自陳畢竟機會不多,所以爲了讓人賞識和提攜自己,有時候不得不言辭委婉,表達含蓄,既可讓人感覺到自己的才智不凡,又顯示出一種鍥而不捨的堅強意志,從而獲得對方的理解和關照。下面分享岑參秋夜讀書,吟詠了一首佳作,構思工巧,措辭精妙。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

盛唐 · 岑參

年紀蹉跎四十強,自憐頭白始爲郎。

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

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厭後行。

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餘光。

圖片

岑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盛唐詩人,作爲一位出色的邊塞詩人,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入選了中學語文教材,他的《逢入京使》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岑參從小勤奮刻苦,他希望憑着自己的不斷努力,可以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不過世間很多事情都不能遂意,岑參雖然30歲左右就進士及第,可是入仕後他卻只擔任了一個從八品的小官,與他當初的願望相差甚遠,於是岑參便果斷地投筆從戎,希望在邊塞建功,然後再謀發展。

後來岑參果然被朝廷提拔,在他46歲時已經是從六品祠部員外郎,可是由於這是一個閒官,岑參依然覺得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華,於是便寫下這首干謁詩,寄給兵部侍郎李進,表達了他渴望進一步得到提拔的心願。

開篇直言不諱,表達出詩人的悲慼之情,“年紀蹉跎四十強,自憐頭白始爲郎。”岑參在寫給對方的信中說,時光飛逝,不知不覺地就已過了不惑之年,可是自己卻依然一事無成,不僅蹉跎了歲月,而且花白了頭髮。“始爲郎”三字,傳達出詩人不屑於繼續擔任祠部員外郎,希望在兵部得到發展。

圖片

如果說前兩句有些直白,那麼接下來的兩句卻顯得較爲含蓄,“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臺階上爬滿了青苔,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一派碧綠;秋風颯颯,梧桐樹上墜落的黃葉落滿了井臺。這兩句構思工巧,作者雖然並未繼續言愁,卻藉助秋日裏的衆多意象,傳達出自己壯志未酬而逐漸衰老的困境。

這兩句看似與主題無關,其實卻是作者有意而爲。如果岑參一直喋喋不休地訴說自己的悲愁,必然讓人厭倦。此處以悲景抒寫悲情,反而顯得極其含蓄,更會激發人們的想象,也對處於窘境的主人公產生一份同情。

圖片

頸聯措辭精妙,“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厭後行。”鳴蟬也懂得尋求高枝,翱翔的大雁更是不願落在隊列的後面。作者在此採用了比興手法,他以鳴蟬和旅雁作比,顯示出一種不甘落後、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很容易博得人們的青眼。“驚蟬”二字,一語雙關,既呼應題目中的“秋夕幽興”,又暗指自己希望在仕途之路中更進一步。

唐代設立三省六部,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分別是兵部、吏部、刑部、戶部,以及工部、禮部,岑參擔任祠部員外郎,職務上屬於禮部,就像大雁飛在隊列的後面,所以“厭後行”三字極其形象。

結尾更是耐人尋味,“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餘光。”詩人說自己要學習古人勤奮讀書的精神,同時心中還應有一盞明燈。作者首先引用了西漢學子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然後又化用了戰國人物甘茂向蘇代借光的典故,從而表達出作者雖然年過不惑,卻依然手不釋卷,更渴望得到兵部侍郎的“餘光”。

岑參的這首七律含蓄雋永,技法高妙,也顯示出作者昂揚向上的精神品質。人生之路充滿了坎坷和未知,遇到關鍵的路口,有時候感到迷茫和無助,就需要別人指點迷津,甚至親自爲自己帶路。

雖然生命中難遇這樣的貴人,但是大家卻可以主動提出請求,這並非只是貪圖功名利祿,其實更應該理解成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是爲了實現人生夢想而採取的正確舉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