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帮大唐,续命100年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国运日下,藩镇间相互勾结,公然抗拒朝廷,已成心腹大患。

一、

公元805年八月,27岁的皇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此时,正是胆壮气盛的年龄,一心想着要重整山河,中兴大唐。

九年后,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举兵反叛,正好给宪宗解决藩镇的机会。只是,平叛的道路十分的曲折。

由于前线诸将各怀鬼胎,导致平叛进度缓慢。御史中丞裴度奉旨赴前线调查,回来后就向宪宗举荐了李光颜。

不久后,李光颜大破淮西叛军于陈州溵水县,战局开始好转。

裴度还多次奏陈山南东道节度使、淮西招抚使严绶不堪平叛重任,宪宗就罢去严绶节度使、招抚使等职,改授太子少保。

一系列换将后,战局越来越有利于朝廷。

这种情况下,靠近淮西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就坐不住了。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还是懂得,一旦淮西叛乱被平,朝廷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无论如何他都不会让这种事发生的。

在一番游说无果后,李师道就派出刺客当街暗杀主战派宰相武元衡,以及御史中丞裴度。

想着这两人一死,主战派没了主心骨,自然就会倒向主和派的。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初三日,武元衡被刺客当街杀死,裴度受了轻伤,侥幸逃脱。

此事震动朝野,也把战局重新拉回到胶着状态,朝廷主和派占据上风。

二、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六月,南线统帅高霞寓在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与淮西叛军决战。

最终遭遇伏兵大败,高霞寓只身脱逃。

铁城一败,满朝震惊,唐宪宗召集群臣在延英殿商讨对策。

主和派以为经此一事,唐宪宗应该厌倦用兵了,于是就要联名启奏请求罢兵。

谁知宪宗却觉得,胜败乃兵家常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贼寇要是那么容易灭,也不至于留到现在了。

他郑重对群臣说,今天只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办法。

将帅有不合适的就撤换,兵力不足的就补充,不要因为一个将领的失利,就阻止既定的大计。

这话一出,主和派不敢再言罢兵了。

可见淮西之乱的解决,如果没有唐宪宗的执着与支持,是很难完成的。

三、

唐宪宗幼时经历了“泾源兵变”,自幼遭遇战乱促使其过早成熟,少年时就胸怀大志,一心想要解决藩镇之祸。

唐军征讨淮西已经四年,朝廷的消耗非常大,财政快跟不上了。前线诸将又各怀鬼胎,平叛进度十分缓慢。

主和派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以劳损军力、耗费巨大为由,劝宪宗罢兵。

宪宗犹豫不决,就私下问裴度意见。

裴度说,臣请亲自赴前线督战。

宪宗有些激动,再次郑重地问裴度一遍,确定要去前线督战吗?

裴度匍伏在地,流泪说,不灭此贼,就提头来见陛下!

宪宗听完非常感动。

接着,裴度就把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

裴度认为逆贼吴元济已经处于山穷水尽地步,只是我军诸将意见不一,都在互相观望中,这才导致叛乱无法消除。

如果自己能亲赴前线督战,那么诸将就会想要通过立功,来巩固圣上的恩宠,剿灭此贼是必定无疑的了。

宪宗表示同意,于是就封裴度为蔡州刺史,兼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赴前线督战。

临行前,裴度还立下军令状,不灭叛贼,誓不还朝。

四、

很多人可能不解,为何宪宗要重复问裴度两次,当真要去前线督战?

当时的淮西前线可是非常凶险且艰苦,去前线督战可是九死一生的差事。

裴度赴前线,经过襄城(今许昌市襄城县附近)南面的白草原时,险些遭淮西骑兵七百人截击。

所幸镇将曹华事先得知消息,将其击退。

到了前线,裴度亲自视察地形,结果遭到叛军的伏击,刀箭擦着他的脸飞。幸亏李光颜拼死保护,裴度才捡回一条命。

可见,前线的凶险。再加上长安大街的刺杀,已经让朝中很多人吓破胆了。

当宪宗听到裴度的请求时,并不确定他是否发至内心的。为了慎重起见,多问一遍也就正常了。

五、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八月初三日,裴度前往淮西前线,宪宗令三百名神策军骑兵随从护卫,并亲至通化门慰问勉励。

裴度名义上是宣抚使,实际上行使的是元帅职权。

宪宗为了防止主和派从中作梗,等裴度抵达前线后,就将主和派宰相李逢吉罢免,外调为剑南东川节度使。

八月二十七日,裴度抵达郾城(今河南郾城)。立马就冒着被敌骑劫持的危险,到阵前宣慰将士,视察战情。

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前线的行为大大鼓舞了士气,将士们斗志高昂。

裴度又奏请皇帝废除宦官的监军之职,将兵权归还给将帅,此举颇得军心

在裴度的统领下,原本一盘散沙的唐军开始相互配合,局势逐步转好。

忠武节度使李光颜有感于裴度的知遇之恩,对淮西叛军发起了猛烈进攻,迫使吴元济将主力调往北线应战,导致后方防守空虚。

十月初八,唐邓随节度使李愬遣使告知裴度,自己打算袭取叛军后方的想法,裴度深表赞同。

十月初十,李愬亲率九千精兵,冒着风雪连夜挺进叛军后方蔡州,一举擒获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结束了淮西叛乱。

淮西的平定,清除了唐朝的一个心腹之患,也使其他藩镇闻风而降。

六、

公元818年,元和十三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再次反叛,唐宪宗调集大军讨伐。

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奏请取道黎阳渡过黄河,会同李光颜等一起进军。

宪宗召集大臣商议,其他人的意见是让田弘正自己解决,朝廷就不要干预太多。

裴度却认为不能同意。

理由是,田弘正的魏博军与其他各道的军队不同。此次用兵,过河之后,不可退却,必须进击,才能成功。

要是取道黎阳渡河,到了滑州后补给就会加重。田弘正、李光颜二人都是缺少当机立断的人,要是合兵一处就会互相生疑,势必延误军机。

从杨刘渡过黄河,直抵郓州。只要到达阳谷安营扎寨,那时朝廷军队的威势自必旺盛,贼军自必衰弱。

宪宗非常认同裴度的看法,于是诏令田弘正取道杨刘渡河。

当田弘正渡过黄河向南进军,距离郓州四十里处构筑营垒时,贼军威势果然顿减。

不久,唐军就平定了李师道。

唐宪宗李纯在裴度辅佐下,一鼓作气,平定淮西,收复成德,再平淄青,结束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

唐朝也迎来了短暂的盛世,史称“元和中兴”。

七、

个人非常佩服裴度,他是个真正的主战派,不是只会说不会做的人。

裴度平定淮西之路并不容易的,虽然他得到了宪宗的支持,但要面对的局势却十分险恶。

朝中有一大批主和派处处跟他作对,其中就包括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势力并不小。这些人联合起来,一有机会就跟裴度作对,让宪宗罢兵。

如果不是宪宗的执着和坚持,单靠裴度是无法应付的。

在前线,一帮宦官组成的监军势力,控制着指挥权,诸将各怀鬼胎不肯力战。

中央财政供馈负担沉重,旷日持久的战争势必会给朝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又给主和派以罢兵的口实。

宪宗虽然不想中途撒手,但对前方战事的不顺利也是一筹莫展。

要想打破这种僵局,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大多数主战的人,都会把大批士兵推向死亡,把大量老百姓推向贫穷。自己只会缩在安全的后方纸醉金迷,裴度却不是这样的伪君子。

他在关键时刻敢于置生死于度外,敢于挺身而出直面刀光剑影。

他告诉唐宪宗,不灭了吴元济叛军,就战死沙场,绝不会无功而回。

这样的主战派,才是真正让人敬佩的主战派。喊喊振奋人心的口号,占领道德制高点,这种主战派人人都会当。

敢于身体力行地把主战进行到底,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条汉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