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幫大唐,續命100年

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國運日下,藩鎮間相互勾結,公然抗拒朝廷,已成心腹大患。

一、

公元805年八月,27歲的皇太子李純繼位,是爲唐憲宗。此時,正是膽壯氣盛的年齡,一心想着要重整山河,中興大唐。

九年後,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舉兵反叛,正好給憲宗解決藩鎮的機會。只是,平叛的道路十分的曲折。

由於前線諸將各懷鬼胎,導致平叛進度緩慢。御史中丞裴度奉旨赴前線調查,回來後就向憲宗舉薦了李光顏。

不久後,李光顏大破淮西叛軍於陳州溵水縣,戰局開始好轉。

裴度還多次奏陳山南東道節度使、淮西招撫使嚴綬不堪平叛重任,憲宗就罷去嚴綬節度使、招撫使等職,改授太子少保。

一系列換將後,戰局越來越有利於朝廷。

這種情況下,靠近淮西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就坐不住了。

脣亡齒寒的道理他還是懂得,一旦淮西叛亂被平,朝廷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無論如何他都不會讓這種事發生的。

在一番遊說無果後,李師道就派出刺客當街暗殺主戰派宰相武元衡,以及御史中丞裴度。

想着這兩人一死,主戰派沒了主心骨,自然就會倒向主和派的。

公元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六月初三日,武元衡被刺客當街殺死,裴度受了輕傷,僥倖逃脫。

此事震動朝野,也把戰局重新拉回到膠着狀態,朝廷主和派佔據上風。

二、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六月,南線統帥高霞寓在鐵城(今河南遂平西南),與淮西叛軍決戰。

最終遭遇伏兵大敗,高霞寓隻身脫逃。

鐵城一敗,滿朝震驚,唐憲宗召集羣臣在延英殿商討對策。

主和派以爲經此一事,唐憲宗應該厭倦用兵了,於是就要聯名啓奏請求罷兵。

誰知憲宗卻覺得,勝敗乃兵家常事,沒什麼大驚小怪的。賊寇要是那麼容易滅,也不至於留到現在了。

他鄭重對羣臣說,今天只總結經驗教訓,找出解決辦法。

將帥有不合適的就撤換,兵力不足的就補充,不要因爲一個將領的失利,就阻止既定的大計。

這話一出,主和派不敢再言罷兵了。

可見淮西之亂的解決,如果沒有唐憲宗的執着與支持,是很難完成的。

三、

唐憲宗幼時經歷了“涇源兵變”,自幼遭遇戰亂促使其過早成熟,少年時就胸懷大志,一心想要解決藩鎮之禍。

唐軍征討淮西已經四年,朝廷的消耗非常大,財政快跟不上了。前線諸將又各懷鬼胎,平叛進度十分緩慢。

主和派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以勞損軍力、耗費巨大爲由,勸憲宗罷兵。

憲宗猶豫不決,就私下問裴度意見。

裴度說,臣請親自赴前線督戰。

憲宗有些激動,再次鄭重地問裴度一遍,確定要去前線督戰嗎?

裴度匍伏在地,流淚說,不滅此賊,就提頭來見陛下!

憲宗聽完非常感動。

接着,裴度就把自己的看法說了出來。

裴度認爲逆賊吳元濟已經處於山窮水盡地步,只是我軍諸將意見不一,都在互相觀望中,這才導致叛亂無法消除。

如果自己能親赴前線督戰,那麼諸將就會想要通過立功,來鞏固聖上的恩寵,剿滅此賊是必定無疑的了。

憲宗表示同意,於是就封裴度爲蔡州刺史,兼任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赴前線督戰。

臨行前,裴度還立下軍令狀,不滅叛賊,誓不還朝。

四、

很多人可能不解,爲何憲宗要重複問裴度兩次,當真要去前線督戰?

當時的淮西前線可是非常兇險且艱苦,去前線督戰可是九死一生的差事。

裴度赴前線,經過襄城(今許昌市襄城縣附近)南面的白草原時,險些遭淮西騎兵七百人截擊。

所幸鎮將曹華事先得知消息,將其擊退。

到了前線,裴度親自視察地形,結果遭到叛軍的伏擊,刀箭擦着他的臉飛。幸虧李光顏拼死保護,裴度才撿回一條命。

可見,前線的兇險。再加上長安大街的刺殺,已經讓朝中很多人嚇破膽了。

當憲宗聽到裴度的請求時,並不確定他是否發至內心的。爲了慎重起見,多問一遍也就正常了。

五、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八月初三日,裴度前往淮西前線,憲宗令三百名神策軍騎兵隨從護衛,並親至通化門慰問勉勵。

裴度名義上是宣撫使,實際上行使的是元帥職權。

憲宗爲了防止主和派從中作梗,等裴度抵達前線後,就將主和派宰相李逢吉罷免,外調爲劍南東川節度使。

八月二十七日,裴度抵達郾城(今河南郾城)。立馬就冒着被敵騎劫持的危險,到陣前宣慰將士,視察戰情。

這種不顧個人安危,親臨前線的行爲大大鼓舞了士氣,將士們鬥志高昂。

裴度又奏請皇帝廢除宦官的監軍之職,將兵權歸還給將帥,此舉頗得軍心

在裴度的統領下,原本一盤散沙的唐軍開始相互配合,局勢逐步轉好。

忠武節度使李光顏有感於裴度的知遇之恩,對淮西叛軍發起了猛烈進攻,迫使吳元濟將主力調往北線應戰,導致後方防守空虛。

十月初八,唐鄧隨節度使李愬遣使告知裴度,自己打算襲取叛軍後方的想法,裴度深表贊同。

十月初十,李愬親率九千精兵,冒着風雪連夜挺進叛軍後方蔡州,一舉擒獲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結束了淮西叛亂。

淮西的平定,清除了唐朝的一個心腹之患,也使其他藩鎮聞風而降。

六、

公元818年,元和十三年,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再次反叛,唐憲宗調集大軍討伐。

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奏請取道黎陽渡過黃河,會同李光顏等一起進軍。

憲宗召集大臣商議,其他人的意見是讓田弘正自己解決,朝廷就不要干預太多。

裴度卻認爲不能同意。

理由是,田弘正的魏博軍與其他各道的軍隊不同。此次用兵,過河之後,不可退卻,必須進擊,才能成功。

要是取道黎陽渡河,到了滑州後補給就會加重。田弘正、李光顏二人都是缺少當機立斷的人,要是合兵一處就會互相生疑,勢必延誤軍機。

從楊劉渡過黃河,直抵鄆州。只要到達陽穀安營紮寨,那時朝廷軍隊的威勢自必旺盛,賊軍自必衰弱。

憲宗非常認同裴度的看法,於是詔令田弘正取道楊劉渡河。

當田弘正渡過黃河向南進軍,距離鄆州四十里處構築營壘時,賊軍威勢果然頓減。

不久,唐軍就平定了李師道。

唐憲宗李純在裴度輔佐下,一鼓作氣,平定淮西,收復成德,再平淄青,結束了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

唐朝也迎來了短暫的盛世,史稱“元和中興”。

七、

個人非常佩服裴度,他是個真正的主戰派,不是隻會說不會做的人。

裴度平定淮西之路並不容易的,雖然他得到了憲宗的支持,但要面對的局勢卻十分險惡。

朝中有一大批主和派處處跟他作對,其中就包括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勢力並不小。這些人聯合起來,一有機會就跟裴度作對,讓憲宗罷兵。

如果不是憲宗的執着和堅持,單靠裴度是無法應付的。

在前線,一幫宦官組成的監軍勢力,控制着指揮權,諸將各懷鬼胎不肯力戰。

中央財政供饋負擔沉重,曠日持久的戰爭勢必會給朝廷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而這些又給主和派以罷兵的口實。

憲宗雖然不想中途撒手,但對前方戰事的不順利也是一籌莫展。

要想打破這種僵局,唯一的辦法就是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大多數主戰的人,都會把大批士兵推向死亡,把大量老百姓推向貧窮。自己只會縮在安全的後方紙醉金迷,裴度卻不是這樣的僞君子。

他在關鍵時刻敢於置生死於度外,敢於挺身而出直面刀光劍影。

他告訴唐憲宗,不滅了吳元濟叛軍,就戰死沙場,絕不會無功而回。

這樣的主戰派,纔是真正讓人敬佩的主戰派。喊喊振奮人心的口號,佔領道德制高點,這種主戰派人人都會當。

敢於身體力行地把主戰進行到底,不管結果如何,都是條漢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