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發改環資〔2023〕1529號,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從制定產品碳足跡覈算規則標準,加快制定產品碳足跡覈算基礎通用國家標準、加強建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豐富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互認五大維度部署了重點任務。

伴隨雙碳戰略的逐步推進,企業爲產品貼上碳標籤,不僅能讓企業詳盡瞭解各環節的碳排數據,進而將碳減排落實到位,更能與國際接軌,在市場競爭中獲取優勢。那麼,當前家電企業的碳足跡工作進展如何?在這一進程中,又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呢?

家電產業正在積極推進碳足跡管理工作

“首先在政府合規層面,政府會要求企業按照某一標準進行申報,對填報格式、標準要求有着嚴格規定。填報過後,政府會要求機構對數據進行認證,以確保報告內引用的數據是規範的,可以達到政府認可標準的。”中國汽研政研諮詢中心高級研究經理楊鵬飛告訴中國家電網,從企業自身來看,目前國內企業在碳管理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譬如標準不夠完善、數據收集流程不健全等,都是當前企業存在的問題。”

而碳足跡的計算,並不僅侷限於產品本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曾提到,從原材料採購、處理、產品製造、交付運輸、使用,一直到產品消費、廢棄物處理,產品的全生命週期都存在碳足跡。因此,對企業而言,要計算的是包括上游原材料等在內的全部碳足跡,而這無疑增加了計算難度。

對此,楊鵬飛坦言,要實現供應商協同,其複雜性就高出很多,“比如產品要用到螺絲釘,其供應商或因螺絲釘利潤成本問題不願意去完成碳足跡,或因不知道從何入手去完成碳足跡等多種原因,導致企業對產品碳足跡的落地難以實現。”此外,他還提到在政府監管層面,完成填報後,政府會對企業填報的內容進行數據報送,設定分級標準,“按照碳排放數值由低到高有相應的獎懲,這也是企業可能會面臨的挑戰。”

聚焦家電領域,正是因爲碳排放覈算的重要性,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正在推進《家用電器產品碳足跡覈算指南》的相關工作。據瞭解,《指南》具有四大特點,首先是採用國際通用的原則和方法,包括覈算原則、覈算方法、數據收集原則的一致性,其次是結合家電實際情況,及對數據質量、數據評級、數據審定都有具體規定,同時對家電產品碳足跡覈算報告的具體內容也做了相應規定。此外,經過多次研討及交流,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還標準起草組完成了《房間空氣調節器碳足跡覈算細則》、《家用電冰箱碳足跡覈算細則》2項團體標準的制定。

可以看出,綠色低碳理念已成爲家電行業發展共識,一些頭部家電企業在碳足跡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且取得了一定成績。

如,美的家用空調、洗衣機、冰箱、電磁爐、電熱水器、微波爐、烤箱、多聯機、熱泵等9個品類獲得了超40張產品碳足跡認證證書。海爾空調、冰箱、飲料冷藏陳列櫃兩款產品獲碳減排、碳足跡證書,此外,其燃氣熱水器發佈了行業內首個針對核心材料部件換熱器的“碳足跡”報告。海信激光電視獲全生命週期碳足跡證書。TCL中環太陽能硅片G12、疊瓦組件產品均通過碳足跡認證。格力電器通過智能化能源管理和優化建築設計,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足跡。博西家電積極推動綠色生產製造,密切監控生產流程和生產排放物等環節,力爭在價值鏈各環節上將碳足跡最小化等。

而這也將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搶得先機,“如未來極有可能像節能補貼一樣有低碳補貼,這樣有碳足跡標識的家電產品就會在市場競爭中有優勢。還有碳普惠項目,通過碳積分兌換獎勵的方式,形成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認知從而進一步實現其消費價值。”

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互認過程中面臨哪些挑戰?

落實碳足跡覈算是全球性議題,因此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互認是上述《意見》部署的重點任務之一。

針對此,有業內研究人士對中國家電網分析說,當前我們在管理標準的歸口上是較爲明確的,但不同國家或地區會存在較大差異,如果這其中涉及的部門太多,則要從下層渠道逐步向上反映,那麼時間成本就會加大,“同時標準的建立要用數據支撐,在與國際互認過程中,可能在數據、技術體系上,會與別國或地區存在較大差異,這就會出現交叉選擇,需要大家共同去探討,如何實現相互協調。”

對於這一點,楊鵬飛也表示了相近看法,他以歐盟碳關稅爲例談到,歐盟碳關稅要求企業報告每年進口產品的碳排放數據,並且支付對應的碳排放費用,如若無法確定實際排放量,則以歐盟規定的碳排放默認值計算,“比如我們自己計算的碳排放因子較低,但按照歐盟數據庫的數值來計算,可能會比在國內的數據高出很多,以及在高昂碳排放費用下,我們的企業是否願意接受默認值都是一定的阻礙。”同時,他還提到,現在關於碳足跡都主要以國際ISO 14067爲基礎標準,因此覈算方式應該不會相差太大,“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歐盟是否願意接受國內機構認證結果的問題,很多時候歐盟會指定他們認可的國際認證機構,要按照他們的標準來做認證,才能取得相應證書。”

誠然,雖然在與國際銜接互認過程中的確存在一定阻礙與問題,但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加強我國企業節能降碳水平,同時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上述業內研究人士認爲,在標準的建立上與國際互通合作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爲標準的開放其實是制度性的開放,這與企業或產業領域的商品或要素的流動性開放不同,這是更高層次開放。

那麼,當前家電企業該如何着手加強自身在碳足跡方面的管理呢?“企業首先要進行自我摸底,或和第三方機構合作引入碳覈算系統。同時,還可積極參與團標制定、試點項目等相關的工作。”上述業內研究人士說,要推動自身能力的提升,形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共贏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