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话历史2023-04-10 14:32贵州

公元219年杨修(175年—219年),死于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大杨修20岁)大刀之下,时年仅44岁。然而这位以才华横溢、口才犀利、机智过人而著称于世儒仕,为什么不能容身于曹操帐下呢?我们就来“穿越”历史,了解其中的原委吧。

杨修,字德祖,出生于公元175年,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个重要政治人物,也是一位学问精深、文武双全的饱学之士。他的祖先是汉高祖时有功的杨喜,被封为赤泉侯,并由此成为了汉名门。父亲杨彪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对杨修的成长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杨修从小就表现出智慧灵敏、记忆力强、学问广博的特点。当时东汉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许多儒家经典和史书被广泛传扬,也有许多才士聚集在一起交流学问。杨修获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对文学和哲学颇有兴趣,到了十八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举人,并被授予孝廉。当时的东汉朝廷亟需人才,杨修的表现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注意,很快就荐为郎中,开始为国家效力。

  杨修的机敏才智,使他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并担任主簿的职务。曹操是一个非常有野心、有谋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深谙权谋之术。他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对杨修的才能也是赞赏有加。曹操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丰功伟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贡献。但杨修对曹操的态度却并不是完全的肯定,他开始从曹操的一些做法和行为中找到了不少反常的地方,并不止一次地向曹操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阔门事件,已在曹操身上犯下致命的“忌讳”之事

在曹操执政期间,杨修曾经参与其中的一些事情,其中有几个事件尤为有名。阔门事件即是其中之一。曹操让人造了一座花园,曹操去验收的时候,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大家都不知是何意,杨修此时为丞相主簿,他揭示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太大。”正当他很得意地在别人面前显摆他的聪明时,却不知不觉地在曹操心中扎下了一根刺。

梦中杀人事件成致命伏笔

梦中杀人事件也是一个极有名的事件。曹操性格多疑,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便对身边的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之后不久,装模作样地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待。结果“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又开始炫耀自己的才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说杨修的言语后,更深“恶之”,此时曹操内心怒气已经到达了临界点。


鸡肋事件:杨修走上不归路

鸡肋事件是杨修被杀的导火索。曹军和蜀军对峙,僵持不下之时,曹操心中烦闷,夜间传口令“鸡肋”,杨修认为曹操会退兵,就收拾行李,被曹操大将夏侯惇看到,便请教杨修原因,于是命令属下将士收拾行囊,正被巡夜的曹操看见,以散播谣言,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鸡肋事件是杨修被杀的导火索,也是曹操内心忍耐的极限,正好有这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曹操立即采取了“杀之而后快”。

杨修的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完全用在了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上。在“众人皆醉”装傻称愣之时,杨修却可以“独醒”卖弄才智。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当然不愿意别人将自己的想法完全看透。尤其是在属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一种神秘感,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控制下属。可曹操的种种行为意图却无法瞒过杨修,可杨修恃才张扬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说给别人听。这就犯了上位者的大忌,被杀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


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嫡的斗争,成为权力之下的牺牲品

《三国演义》中杨修被杀的原因是“名太美以致操忌之”,这也许是后人为了夸大杨修的能力而加上的。《三国志》中记载:“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除了“恃才”、“袁氏之甥”这两个原因之外,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嫡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就成为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作为一个“饱学之士”,杨修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维能力,但是他却没有正确地运用这一才华,反而深陷在曹操的权谋之路上,最终遭到了不幸的结局。即便如此,杨修在史书中的记载中,依然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文化人,举世公认的饱学之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