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齡結構上來說,六十歲的人,還屬於低齡老人,靠打工、做小生意等,能夠補貼生活。

到了六十五歲,再去賺錢,就難了。畢竟力不從心,身體往往會喫不消。

因而,我們從六十五歲開始,要逼着自己改變生活觀念,把各種開銷減少了,對金錢的需求就小了,變相地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指數。

聰明的人,都過低配生活,省下錢,睿智養老。

01

物質低配,守財是底氣。

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斷舍離”的生活,也記住了一句名言:“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

把多餘的東西丟出去,讓屋子變得乾淨整齊,這是常見的改變生活環境的方法,但是徹底讓生活變好的,不是丟東西,而是拒絕“買買買”

不讓“多餘”的東西進入房間,就不存在丟東西的說法了。

很多老人認爲,自己有退休金,該買的東西,還是要買,方便一些。事實上,很多東西,買回來之後,一年也就用一兩回,還不如去借。

比方說,絞肉機,就是包餃子的時候用一次。買一個絞肉機,不如去市場上去買絞好的肉,更划算。

物質低配,關鍵是做到“三不過”,更加註重其實用性。

居有屋,不過寬。

學一學劉禹錫,去感悟“陋室銘”的氛圍。

六十五歲之後,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折騰房子,避免花一大筆錢。

房子小一些,老兩口住也夠了,兒女回來有次數,不要過多考慮。大不了擠一擠,或者住旅社。

食有鮮,不過奢。

老人喫東西,要講究鮮美,而不是買很貴的食材。

反正每天都閒着,還不如認認真真挑選食材,或者去附近的郊區,採摘蔬菜,順便農家遊。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自己種菜。

衣有暖,不過豔。

很多老人,不僅自己買衣服,子孫也會送衣服。不管哪一種形式,都可能帶來浪費。

有一些老人,不捨得穿新衣服,把衣服壓箱底,這肯定是錯誤的。

可以主動提出,讓子孫別買衣服;根據自己的需要,買暖和一些的衣服,不要過分追求款式和豔麗度。

當然,物質低配的關鍵,是“物慾低配”。人這一生,真的要不了太多的東西。

02

人情低配,私交是智慧。

兄弟姐妹的兒女來了,給一個大紅包;朋友家的孩子來玩,給紅包,買玩具;不管誰家有喜事,都要隨禮。

算一算,有的老人,一年給出的人情費用,達到一萬元以上。

人老了,在家族裏是長輩,人際交往的面,也格外寬一些。常常是宴會上的座上賓。

認真研究一番,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情交往,都是一點客套而已,並沒有實際意義。

各種隨禮,不過是你給他一點錢,下次你有什麼事情,他也給你一點錢。本質上來說,錢都是你本人的。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幫你的人,很少。那些客套的人,也許都聯繫不上了,也懶得聯繫。

縮小社交圈,這是明智之舉。最好是對人情交往,進行歸類。

第一,不隨禮,或者少隨禮的情況:平時沒有交情的人、住在遠方的人、以前瞧不起你的人、已經走散的朋友和同學等,他們的宴會,可以不去參與了。

第二,不必到場的情況:當你身體抱恙、生活費都要子女給的時候,你不要去給別人的宴席隨禮,人也不必到場。

放下“給給給”的習慣,社交的開支會減少,並且你也不要看誰的臉色。

當我們很老的時候,真正需要交往的,只有自己的家人、保健醫生、古道熱腸的鄰居。

人與人相處,越來越簡單,圈子小了,大家小聚的時候,人心纔會靠近一些,情感也會真誠。

社交,也要講究“實用性”了,花錢買來的一頓飯,是不太需要了。

03

低配生活,高貴的精神。

什麼都低配,生活並不會因此變得無聊,也不會變成苟延殘喘的樣子。用心活下去,人生反而會變得高貴。

李明啓老師在《還珠格格》裏扮演容嬤嬤,被大家熟悉,也有一些人,怨恨她在劇情中“太狠了”。

現在,她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

我們經常在菜市場遇到她,就像普通的老人一樣,買菜做飯,還討價還價。

在疫情期間,她排隊做核酸,手裏提着的包,都是舊的,並且上面有破洞。

當她非常禮貌地和工作人員打招呼,主動排隊的時候,我們對她肅然起敬。

有平臺如此評價她:“人未到,聲先到,朗朗的笑聲是她一貫的特點。”

在比喫比穿、比房子車子、比紅包大小的年代,那些簡單生活的老人,更讓人覺得舒服。

任何年代,樸素節儉的習慣,不能丟。年紀大的人,要帶頭做到,爲了自己的餘生,也爲了好家風。

平時,多讀書、多幫助弱者、關愛子孫、做一頓團圓飯,人生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貴氣也會浮現。

04

劇作家賽涅卡說過:“人的生活應介於理想和普通美德之間。”

最好的生活,就是朝着理想出發,又活得理性,內心堅守了善意。

六七十歲的人,若是你退休了,生活富足,還能考慮到困難的人,給子孫留下什麼,最受歡迎。

若是你沒有退休金,能夠守住一份體面,少讓子女操心,也會被人點贊。

把自己放得低低的,沒有什麼面子,但是有裏子,快樂都是自己說了算。

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讓人家去說吧。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