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我们就可以常相见啦!

邀您观看

正文开始:

当今世人若谈及元代瓷器,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青花瓷,因为它是一朝成名天下皆知(鬼谷子大罐的神话般成交故事)

事实上,在元代,卵白釉瓷器在社会地位上其实超过了青花瓷。

图片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元代白瓷

图片

卵白釉之魅力:为何与众不同?

图片

如果你打开搜索引擎,键入“卵白釉”,你会发现这一名词在中国瓷器史上的确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卵白釉,这个名词最早出自于陶瓷专家孙瀛洲,他在《元代卵白釉印花云龙盘》一文中,直接把这种盘子的釉色叫做“卵白釉”。

卵白釉,一种出自景德镇的高温釉,呈现的是一种如同鹅蛋般白里透微青的质感。这种白釉源于影青瓷,却比影青更为白皙,同时又带有一种乳浊感。这种色调在元代被高度推崇,甚至比影青瓷更受青睐。

图片
图片
左 景德镇窑卵白釉双耳三足炉
右 景德镇窑卵白釉镂空器座

你可能会问,既然被元蒙推崇,却为何它总是默默无闻呢?此外,卵白釉为什么被元蒙重视且推崇呢?

从考古文献得知,从新安沉船、上海青浦任氏墓葬、景德镇湖田窑遗址,乃至元大都宫廷遗址也有大量的卵白釉瓷器出土,这足以证明卵白釉在元代的普及程度。

图片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双系三足炉

通高9.5厘米、口径1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1972年出土于北京永定门外张弘纲墓

最早的卵白釉器物出土于北京永定门外的张弘纲墓,张弘纲不仅是元朝初期的高级官员其墓葬中出土的一只卵白釉三足炉,这更为卵白釉的特殊地位提供了有力证据。他的显赫身份反映了这种瓷器在当时社会中的显赫地位。

明初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中记载:“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厚白且润尤佳……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

从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可知,元朝上层社会更青睐“体薄而润”与“体虽厚白且润”的瓷器,这些描述无疑直指卵白釉比青花更受推崇。

在元大都宫廷遗址出土的卵白釉瓷器,从胎质到釉色,无一不显露出极高的工艺水平,这不仅证明了卵白釉瓷器的优良质量,也意味着它是元代皇家与贵族首选的日用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  景德鎮窯 卵白釉印花番蓮紋碗 
內壁印「樞府」款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景德镇湖田窑元代地层,可见产量最大的并不是元青花,而是卵白釉瓷。元朝“国俗尚白,以白为吉”,青花瓷当时可以用来作赏赐,也可以用来作商品贸易,但敬天奉地祭祖,元人更愿意选择单纯的白、蓝二色,也就是卵白釉和蓝釉。

图片元霁蓝留白龙纹盘,大英博物馆藏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会把卵白釉和“枢府瓷”划上等号。

因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从出土器物中发现的卵白釉瓷器,很多都模印了“枢府”字样。

当时很多卵白釉瓷器上面都模印有“枢府”字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卵白釉上不仅有“枢府”,还有“太禧”、“宪台(司)公用”、“局用”、“东卫”、“福禄”、“颜乐”、“玉”等字样。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卵白釉瓷是没有文字的。

图片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

图片
元 卵白釉“东卫”铭印花盘
广东博物馆藏

还有,1982年在安徽歙县窖藏出土的瓷器,除了有权威的“枢府”字样外,还出奇地附带了“椿”字,而在集宁路窖藏中的枢府款瓷上,墨书着神秘的“药”字。

显然,元代时,枢密院、太禧院、御史台等官署都曾在景德镇窑定制烧造卵白釉瓷器,“有命则供,否则止”

图片
元 卵白釉印花团菊纹深腹碟(内有“福”字)
高安博物馆藏


“太禧宗禋院”是元代掌管祭祀的机构,就是负责对帝后祖先的祭祀。而打上“太禧”印记的卵白釉瓷器,这意味着卵白釉不仅用于宫廷日常,更被用于“敬天奉地祭祖”的神圣场合。




“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元代时,枢密院是元代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也就是元朝最高军事机关。枢府瓷,如其名,模印有“枢府”字样的瓷器,代表着权威的“枢密院”之缩写。


那卵白釉瓷是专供宫廷贵族的吗?

答案是:非也。

随着更多出土、出水瓷器的佐证,我们能明显发现,卵白釉瓷存在精、粗两类。精者越精,粗者越粗。

一些模印有“枢府”“太禧”字样的瓷器制作相对精良,但也存在着款式、纹样基本一致。元大都宫廷遗址出土的瓷器碎片,从质量上看非常优良,胎质洁白致密,釉色莹润如玉。

图片
元 卵白釉云龙纹碗
2012年伦敦佳士得1.375万英镑

图片
元 卵白釉缠枝花卉纹碗
2022年纽约佳士得3.528万美元
图片元 卵白釉“枢府”云鹤纹碗
2016年香港苏富比7.5万港币

图片
元  “枢府”缠枝花卉纹碗 
2014年香港苏富比18.75万港币

图片

元 枢府卵白釉莲纹盘

交价:47.5万港币

2015年香港佳士得

图片
元 卵白釉印云龙纹高足碗
成交价:50万港币

由于元朝后期的国家治理开始松懈,出现了官员逼迫匠人为其私造瓷器的情况。某些看似“粗糙”的卵白釉瓷器,实际上可能是匠人按照官方标准仿制的。

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载:“当时民亦仿造,然所贡者具千中选十,百中选一,终非民器可逮。”

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的“枢府窑”中也记载:“元之进御器,民所供烧者。有命则陶,土必细白埴腻,质尚薄。”

图片
图片

重新认识卵白釉

卵白釉不仅在宫廷和祭祀场合占有特殊地位,其在民间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

认识瓷器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一件既富有挑战也极其有趣的事情。

参考文献:
徐标《元代景德镇卵白釉瓷研究》
朱良赛《元代枢府瓷的考古学观察》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本图文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相关文章